當境外間諜偽裝成“環保學者”潛入我國自然保護區
當高精度氣象站數據被實時傳輸至境外服務器
當獨有的生物基因資源遭竊取
在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
科研數據安全已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戰場
多起案例警示我們
科研敏感數據一旦泄露
可能對國家戰略安全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害!
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昨天(4月15日)是第十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今年的主題為“全民國家安全教育 走深走實十周年”。在總體國家安全觀中,科技安全是國家安全的保障,科技自立自強為國家安全和發展發揮著戰略支撐作用。
警示案例一
4月12日,國家安全部發布重磅案例之“危險的邂逅”顯示:近期,國家安全機關破獲一起針對我軍工領域重點部位的間諜案件,我國某軍工集團下屬研究院工作人員兼網絡管理員、保密員衛某被抓捕歸案。
坐落在某市的一處公園,周邊分布著多家軍工科研重點單位,就在附近上班的衛某有個習慣,工作之余喜歡在公園走走。在此,他邂逅了一位貌似游客的外國人,并和他“交上了朋友”。
當這位外國間諜用高額利益誘惑策反衛某時,他竟然答應下來。此后,衛某利用其所在單位安全管理上的漏洞瘋狂竊密,出賣我重點領域技術研發和實踐運用方面的核心秘密。最終,衛某因間諜罪被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沒收個人全部財產、追繳非法犯罪所得。
警示案例二
近期,國家安全機關破獲一起我某科研單位工作人員私自拷貝、復制、并向境外間諜情報機關出賣大量國家秘密的間諜案件。
“高智”間諜?死刑!
劉某,原系我某科研院所助理工程師。半年時間里,他秘密輾轉多個國家,嚴重泄露了我國家秘密。最終,劉某因犯間諜罪、非法提供國家秘密罪被依法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警示案例三
近年來,一些境外非政府組織或基金會,打著“項目調查研究”“生態治理保護”的旗號,非法采集、竊取我國重要自然保護區的地理、氣象、生物等敏感數據,給我國家安全帶來風險隱患。
警惕綠水青山下的“諜影重重”
“您好,我是X國的教授,專程到此開展跨國學術交流,想與您共同考察本地的生態環境,并為您提供豐厚的經費報酬!”自稱X國教授的境外人員在本地人的帶領下,在我國某國家級濕地保護區、林場等地,安裝了多個所謂用于“考察生態環境”的儀器設備,建立多處小型觀測試驗場,非法大量采集了我重要自然保護區地理、氣象、生物等敏感數據。
國家安全機關根據線索,會同有關部門迅速開展工作,及時制止非法活動,依法對X國教授等涉案人員進行處理。
這些數據,為何牽動國家安全?
?地理數據:衛星時代為何還要“實地竊密”?
古人云:“地理者,國家之根基也。”從荊軻獻燕國地圖到張松獻西川地圖,因地圖泄露導致的教訓不勝枚舉。在衛星時代,為何地理信息仍如此敏感?
因為雖然衛星數據分辨率在不斷提高,但是對于高精度、高時效性數據的需求還是不夠的。
此外,衛星還容易受到云層、地形或者其他物體的遮掩,比如在大樹遮掩下,樹下的各種地形、生態多樣性是根本無法鑒別的。此外,衛星數據的更新頻率也要差一些。
正因為如此,遙感衛星拍攝后,我們還需要結合現實中的測繪和勘探才能完成對某地的真實地理信息數據考察。間諜們通過竊取我國高精度地理信息數據,可還原出我交通、能源、軍事等重要領域特定區域的三維地貌圖,給國家安全帶來很大的威脅和隱患。
?氣象數據:天氣預報為何關乎國防安全?
傳統天氣預報通過天氣圖、氣象衛星結合相關模型經驗來計算。但這些數據其實是很大范圍的,精度較低。而天氣受到多重因素影響,經常會短時間內發生巨變。
如果我們在某地建立各種氣象信息搜集點,那么只要數據足夠,我們就可以對某個地方的數據進行精準預測和掌握。精準的氣象信息可以用來預測和分析天氣變化、氣候變化、災害發生、農作物生長、火箭發射、飛機起降等情況,是國家戰略決策和行動的重要指導和參考。
間諜通過竊取的氣象數據,可以預測出我國的軍事行動、農業生產和能源供應等戰略部署,從而進行針對性的攻擊或破壞,給我國的國防安全帶來巨大隱患。
?生物數據:如果竊取可能造成哪些重大損失?
我們的生存和發展依賴于生物資源,無論是食物、藥品、材料還是燃料許多都來自于生物。
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擁有豐富的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更擁有非常豐富的生物物種。這些豐富的物種給我們提供了非常龐大的資源,無論是先輩們馴化的各種農作物,還是我們今天還在使用的不少畜禽都是這些資源的真實價值體現,而這些資源許多都是我國獨有的,一旦被國外竊取,就可能造成重大損失。
此外,如果被國外竊取我國的生物資源,不僅可能制造新品種來高價賣給我們,還有可能出現針對這些物種研發專門的生物武器,威脅到我國安全。
這個領域,落后就要挨打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科技安全對國家安全的支撐保障作用日益牢固。
雖然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科技安全面臨的各類風險與日俱增,成為制約我國發展的一大不確定因素。比如,科技領域存在著封鎖打壓風險、滲透竊密風險、發展治理風險等。
個別國家、個別組織出于維持全球科技霸權等考慮,阻礙全球科技治理進程。多個案例警示我們,在科技競爭白熱化時代,科研數據安全已從傳統保密范疇升級為綜合國家安全戰略的核心要素,需要構建“技術-制度-文化”三位一體的防護生態。科研敏感數據是國家的重要戰略資源,其安全直接關系到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科技工作者必須提高警惕,防范科研敏感數據泄露風險。
落后就要挨打。我國是一個大國,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把科技創新和安全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才能有力保障國家各領域安全。
這些方面,科技工作者請注意
科研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科技工作者既是創新的先鋒,也應是國家安全的衛士。科技工作者在推動創新的同時,必須時刻繃緊國家安全這根弦,確保科研數據安全可控。
強化保密意識
國家安全是科技發展的基石。科技工作者應以責任意識推動創新與安全的協同發展。涉及國防、關鍵基礎設施、生物安全等領域的科研數據,必須嚴格遵守國家保密規定。
國際合作中,警惕境外機構以“學術交流”名義索取敏感數據。
規范數據管理
對實驗數據、源代碼、算法模型等采取分級保護措施,避免隨意存儲或傳輸。
使用符合國家標準的加密技術,防止數據在傳輸過程中被截獲。
審慎發表研究成果
在公開發表論文、參加國際會議前,需進行保密審查,避免泄露關鍵技術。
警惕“開源共享”陷阱,確保敏感數據不隨意公開。
防范網絡攻擊
科研機構為防止黑客攻擊,需定期更新網絡安全防護措施。同時,應避免使用非官方軟件或境外云存儲服務處理敏感數據。
主動學習法規
掌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間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等核心條款。
報告可疑行為
發現數據異常傳輸、境外異常接觸等情況,及時向單位或12339舉報。
讓我們攜手并肩
共同筑起維護國家安全的鋼鐵長城
讓科技的光芒
在安全的天空下更加璀璨奪目
讓國家的繁榮昌盛
在全民的同心守護中永續長青
本文經授權轉自“科普中國”(id:Science_China)公眾號
編輯:吳裕慧
一審:施新杭
二審:盧立明
▼金華市科學技術協會▼
地址:金華市婺城區雙龍南街811號
官網:jhskx.jinhua.gov.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