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白宮再次放出"愿意談判但需中方主動"的風聲時,特朗普要求北京"先打電話"的堅持,與其說是談判策略,不如說是為了面子。
隨著北京持續拒絕"主動示好"的劇本,惱羞成怒的白宮團隊可能鋌而走險,將關稅戰推向更危險的境地。但這樣的策略升級,只會加速全球產業鏈重構進程,促使更多國家加入"去美元化"浪潮。歷史經驗表明,當霸權國家執意用單邊主義維護面子時,往往要付出失去里子的沉重代價。
4月15日,特朗普在白宮簽下了一份總統行政令,要求白宮骨干之一的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死守國家安全。這項遲到的"國家安全調查"更像是一出自我安慰的政治啞劇。白宮決策層似乎從未真正理解,稀土爭奪戰的本質早已超越簡單的貿易博弈,而是一場關于產業鏈控制力與戰略遠見的全維較量。
彭博社披露的數據令人心驚——美國15種關鍵礦產對華依賴度達100%,另有近30種超過50%。這種絕對依賴意味著,所謂的"征稅威脅"不過是虛張聲勢。
更致命的是,即便強行推動深海采礦,也要面對兩大無解困局:
其一,國際海底管理局測算的開采成本比陸地高出30-50倍,這在美債突破33萬億美元的背景下,無異于用納稅人的錢填無底洞;
其二,馬斯克在股東會上直擊要害:"中國掌握著從開采到精煉的全產業鏈技術,美國要重建這樣的體系需要十年時間和千億級投入"。這種技術代差,讓深海采礦的幻想顯得荒誕不經。
特朗普團隊或許以為,通過"胡蘿卜+大棒"策略能維系霸權秩序。但現實給出了殘酷答案:當美國對電子消費品關稅豁免的消息傳出不到72小時,日本首相石破茂就公開表示不會在關稅問題上對美國重大讓步;韓國則派出40人貿易代表團緊急訪華。更令白宮戰略家不安的是,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的強硬表態與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談判冷處理,昭示著非西方世界對美式霸權的集體覺醒。
特朗普的固執背后,是對時代變遷的深刻誤判。在數字經濟重構全球價值鏈的今天,堅持冷戰思維只會加速自身邊緣化。當白宮還在計算稀土征稅的百分比時,中國正在用"一帶一路"倡議編織新的經濟網絡;當美國糾結于"誰先打電話"的面子游戲時,歐洲政要已紛紛踏上訪華專機。這種戰略錯位,讓華盛頓精心構建的圍堵體系出現決定性的缺口。
華盛頓的算盤打得精明——用貿易戰逼迫歐洲選邊站隊,同時拋出安全承諾誘使歐洲配合圍堵。但柏林、巴黎和倫敦的決策者看得分明:當美國連自家產業鏈都護不住時,所謂"安全承諾"不過是畫餅充饑。更現實的考量是,中國龐大的市場與穩定的供應鏈,遠比飄搖的跨大西洋同盟靠譜。這種戰略清醒,在英國商務大臣雷諾茲即將成行的訪華中得到印證——這是繼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后,又一位歐洲重量級人物向中國遞出橄欖枝。
從《衛報》披露的行程細節看,雷諾茲此訪帶著明確的議程:深化數字經濟合作、對接"一帶一路"倡議、探討綠色能源轉型。這些議題選擇頗具深意:數字經濟指向未來科技主導權,綠色能源呼應全球氣候議程,而"一帶一路"則是重構歐亞經濟版圖的關鍵拼圖。歐洲政要的密集訪華,標志著老大陸正在掙脫冷戰思維桎梏,以獨立政治實體身份參與全球治理體系重塑。
當特朗普還在用零和思維經營地緣政治時,歐亞大陸正在形成新的權力方程式。中俄戰略協作的深化、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升級,以及發展中國家群體的崛起,共同編織著多極化時代的全球安全網。這種戰略態勢下,華盛頓精心設計的"分而治之"策略,反而成為加速多極格局形成的催化劑。正如德國總理朔爾茨在柏林外交論壇所言:"21世紀的全球治理,需要所有負責任力量共同書寫規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