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瞬息萬變的國際局勢中,中美關系無疑成為備受矚目的焦點之一。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快速崛起令美國措手不及,特朗普多次針對我國實施關稅加征措施,企圖阻礙我國前進的步伐。
就在這個緊要關頭,上海交大的胡偉教授卻發表了一系列引發爭議的言論:“中國應當即刻終止與俄羅斯的一切貿易聯系,中美關系惡化責任不在美國。”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這位來自頂尖學府的教授為何會發表如此令人震驚的觀點?
驚人之語
胡偉,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畢業于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曾是國家重點培養的學術精英。
他的履歷堪稱輝煌——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擔任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還曾在哈佛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等世界著名學府進行訪學。
正是這些海外經歷,逐漸影響了他的思想方向。
2023年,胡偉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提出驚世駭俗的觀點,表示中美關系緊張的責任全在中國。
他建議中國應主動向美國“認錯”,以爭取西方世界的接納。
他還聲稱,美國對中國的技術封鎖是“中國咎由自取”,因為中國“未能遵循國際規則”。
不出所料,這些言論瞬間引發輿論熱潮,網友們紛紛指責他“數典忘祖”,質疑一個享受國家優厚待遇的學者,為何會如此赤裸裸地為美國辯護。
但實際上,胡偉的立場并非一蹴而就。
在俄烏沖突期間,他就撰寫了《迷失與不可逆轉——俄烏戰爭一周年的思考》一文,公開主張中國應“協助美國擊敗俄羅斯”。
并且斷言若不能在7至10天內“爭取到美國的諒解”,中國將永遠失去西方的信任。
更諷刺的是,他提倡中國仿效日韓,成為美國的附庸國,卻對這種依附關系對兩國主權的侵蝕只字不提。
這種近乎討好的論調,與他在國際學術界的形象形成了鮮明對比。
然而這還不是全部,隨著網友對胡偉的深入調查,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逐漸浮現:
這并非他偶然的“失口”,而是長期親美觀點的集中爆發...
美國的“代言人”
在胡偉的理論體系中,中美關系被描繪成一種“施恩與背叛”的不平衡狀態。
他反復強調美國曾經給予中國技術和資金支持,把上世紀中美技術合作描述成美國單方面的慷慨行為。
但對中國在合作過程中付出的巨大努力和資源卻只字未提。
提到中國加入WTO,他更是夸大美國在其中的作用,仿佛沒有美國的同意,中國就無法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基于這種片面的認知,他竟然指責中國“背信棄義”,為美國近年來對中國的全方位打壓行為辯解。
顛倒黑白地聲稱美國只是被動防御的一方,完全不顧美國在貿易戰、科技封鎖等事件中的主動攻擊行為。
令人驚訝的是,胡偉這些明顯違背事實的言論,并沒有被輿論邊緣化,反而得到了特殊的“關注”。
他的文章登上了《紐約時報》,這個長期帶著有色眼鏡看待中國的西方媒體,對胡偉的觀點給予了高度評價,甚至將其譽為“中國自由派象征”。
然而,如今的現實卻如同一記記響亮的耳光,無情地打在他的臉上。
在國際關系的大棋局上,局勢的發展走向與他的論調背道而馳...
被現實“打臉”
如今中俄之間的貿易往來愈發緊密,能源合作成果顯著。
從天然氣管道的持續運行,到貿易額的逐年增長,中俄合作不斷開辟新的增長點,實現了互利共贏的良好局面。
俄羅斯穩定的能源供應,有效保障了中國的能源安全,而中國廣闊的市場和強大的工業制造能力,也為俄羅斯經濟注入了活力。
這樣堅實且富有成效的合作關系,豈是胡偉一句“中斷合作”就能動搖的?
其荒謬提議,在中俄關系蓬勃發展的現實中顯得極其幼稚可笑。
再看美國,所謂美國曾“無私援助”中國加入WTO,實際上完全是基于美國自身的利益考量。
當時美國期望借助中國入世,打開中國市場,獲取更多經濟利益。
而近年來,隨著中國的崛起,美國對中國的打壓手段日益升級。
持續加征關稅,嚴重擾亂雙邊正常貿易秩序,眾多中國企業深受其害。
派遣軍艦頻繁闖入中國領海,肆意挑釁,嚴重侵犯中國主權安全。
對華為等中國企業采取不擇手段的圍追堵截,禁止其參與美國市場,聯合盟友抵制華為5G技術,妄圖遏制中國科技進步的腳步。
事實清楚表明,美國絕非胡偉口中所謂的“友善伙伴”,而是中國發展道路上的強大障礙。
而且,當前俄烏沖突的局勢發展更是狠狠駁斥了胡偉“投美棄俄”的荒誕言論。
戰爭后期,烏克蘭陷入困境,國土滿目瘡痍,大量青壯年死于戰場,經濟瀕臨崩潰邊緣。
歐洲國家因制裁俄羅斯面臨能源危機,物價飛漲,民眾抗議不斷,工業生產因能源短缺而陷入停滯。
反觀中國,始終秉持中立立場,積極勸和促談,為推動和平解決沖突發揮建設性作用。
實踐證明,中國的立場和做法符合國際道義和自身利益,也展現了大國擔當,相比之下,胡偉的主張完全脫離實際,毫無可行性。
一直以來,中國堅決維護領土主權,面對美國挑釁毫不退縮。
在國際舞臺上,堅定捍衛國家利益與尊嚴,從南海爭端到貿易摩擦,中國始終據理力爭,憑借強大的綜合國力和堅定的意志,讓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無理行徑難以得逞。
值得一提的是,胡偉因其不當言論,最終受到革職處分。
這一事件引發了人們的深刻反思,身為“高知分子”,本應憑借深厚學識為國家出謀劃策,為何卻發表如此不當言論?
這背后是否反映出部分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價值觀引導缺失問題?
因此高校在培養學術人才的同時,一定要注重對其家國情懷、正確價值觀的塑造,避免類似令人痛心的事件再次發生。
參考文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