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4月13日,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訪問,表示“美國希望通過外交途徑阻止伊朗發展核武器,但如果失敗,美國軍方準備‘深入推進且大規模行動’”。
此前一天,在阿曼首都馬斯喀特,美國和伊朗完成自2018年以來首次正式談判。然而,即使這場外交接觸備受矚目,目前仍未取得實質性突破。所以,赫格塞斯這番表態迅速引發國際震動,讓外界對美伊關系走向產生更深憂慮。
間接接觸,反復試探
美伊此次談判以“間接形式”展開,雙方代表團分處不同房間,通過阿曼外交大臣巴德爾傳話。首輪會談持續約兩個半小時,重點圍繞伊朗核計劃與解除制裁展開。盡管雙方均稱會談“積極且有建設性”,但分歧依然顯著。
首先,便是談判形式。美國嫌這種方式太費勁,人都到這里了為什么還不直接對話?伊朗堅持通過阿曼間接溝通,也有說法。畢竟,美國“極限施壓”那套辦法早被看透,這樣直接談判等同于“被命令”。
然后,是議題范圍。伊朗強調就事論事,堅決不談與核問題與制裁解除無關的內容,而美國處心積慮試圖將內容扯到地區安全等議題上。
以及,自2018年,美國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后,伊朗對美承諾信任度極低。加上現在特朗普政府一邊施壓制裁,一邊推動談判“雙軌策略”,進一步加劇伊朗警惕。
好是好在,談判結束后,美伊雙方同意于4月19日舉行第二輪會談,地點可能移至歐洲。這一進展表明,雙方尚未完全關閉對話窗口,但核心矛盾仍未化解。
赫格塞斯為何“激進放話”?
能繼續談,本是好事,雙方理應克制,保持對話渠道暢通,而美國防長似乎毫不在乎,迅速放出威脅言論升級態勢,背后邏輯復雜,涉及多重戰略考量。
赫格塞斯放出戰爭威脅,本質上依舊是特朗普團隊“極限施壓”策略延續。特朗普政府試圖通過軍事威懾,迫使伊朗在核問題上徹底妥協,例如要求“完全拆除核設施”。當然,考慮到伊朗沒那么輕易答應,為此,美方不惜一口氣在印度洋軍事基地上擺出6架無比金貴的B-2轟炸機,強化威脅可信度。
加上美國共和黨強硬派和以色列長期往來,對伊朗立場就更沒好臉色。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公開支持軍事打擊伊朗核設施,特朗普在談判前就預推以色列做這場“軍事行動領導者”。赫格塞斯表態既是迎合國內政治氛圍,也是對以色列“安全承諾”。
并且通過公開威脅,美國將未來可能軍事打擊包裝為“最后手段”,塑造“美國已盡力外交解決”敘事,以爭取國際輿論支持。
若談判失敗,問題就大了
目前,不管是伊朗談判團隊還是美國談判團隊,都執著于外交、政治而非對抗解決雙方問題。伊朗外交部長阿拉格齊特意強調,在首輪會談中,美伊都沒說過火的話。當然,也可能是阿曼在中間高情商傳話給濾掉了。不管怎么說,若美伊談判破裂,地區局勢可能迅速惡化,引發連鎖反應,因為美國戰爭威脅不像是說說而已。
特朗普給伊朗設定最后期限是5月底,衛星圖像顯示,“卡爾·文森”號航母打擊群已經出現在阿曼海岸附近。同時,美軍不停向中東運輸武器彈藥,3月25日至4月12日間,美軍運輸機頻繁往返中東各軍事基地。其中,往返卡塔爾92架次,沙特46架次,印度洋迭戈加西亞,也就是B-2駐扎的那個島,都有40架次。
伊朗核設施都在地下,美軍這陣子來來去去,很可能囤的就是B61-12鉆地戰術核彈,準確度誤差不超過30米;威力可選范圍是5-5萬噸;放射性污染范圍“可控”。
也門胡塞武裝這邊,過去五個月美軍已經發動439次空襲。只是,也門胡塞武裝也剛,最近連續擊落三千萬美元一架“死神”無人機,號稱已打下20架。也難怪美軍去年空襲用艦載F/A-18E/F戰斗機,現在B-2隱身轟炸機都用上了。
目前,我們還不知道特朗普到底想在美伊談判中撈到什么。特朗普無腦關稅戰上傷敵一百,自損八千,指望在這里取得勝利是不太可能了,而特朗普政府又偏偏急需勝利來安撫支持者,而伊朗看起來就像個軟柿子。
如果美國目標僅是繼續維持對伊朗核設施監查,那達成協議就相對容易些;如果是想全面解除伊朗核能力,就很難。畢竟,歷史上,放棄核能力國家,結局都不怎么樣,舉例如利比亞和烏克蘭,反倒是硬著頭皮搞出來的,倒是沒聽說誰出過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