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爆料,上海一新開餐廳,每晚僅開一桌12席,食客剪盆栽葉子當開胃菜,品嘗模擬腐臭寄生花的糊糊,還有一道號稱用大象糞便制作的甜品。相關話題#上海人均4千餐廳甜品是大象糞便#一度登上熱搜榜,引發網友熱議。最新消息顯示,這家餐廳因違反《食品安全法》已被市場監管部門立案調查。
從相關報道看,這是一家很有特色的餐廳,其“特色”不僅體現在3888元/位的“天價”,還體現在餐廳環境以及用餐的儀式感上,據說,吃頓飯得繞餐廳走兩圈,要參觀食材展示室、種著蔬菜的溫室、像登山一樣爬樓進入甜品臺,而且熱植環繞、水霧繚繞的餐廳設計別具風格。若論其最大“特色”,則是某些菜品及其吃法,刷新了很多人的認知。
該餐廳所有的特色若用一個詞來總結便是“原始”,即主打還原原生態的雨林味道。這是一種創新,也未嘗不可。不過類似于用大象粑粑加工的食品,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要求,則值得關注。再如,讓食客從盆栽上剪片葉子,蘸上調料生吃,這種吃法的確回歸到原始狀態,但是不是安全衛生?要知道,人類早期很多生活習慣與今天衛生要求相差甚遠。
雖說生吃某些蔬菜,在今天全國多地(如東北地區、西北地區)比較常見,但生吃之前都經過嚴格清洗,菜葉上的灰塵、農藥殘留等都經過處理。而上述餐廳提供盆栽植物讓食客即剪即吃,不免讓人擔憂安全問題。可能餐廳會解釋,不會使用農藥,也經過了衛生處理,但由于植物處于盆栽狀態,相關清洗處理是否徹底,仍然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盡管將動物排泄物當人類食物早有先例,如貓屎咖啡就是一種由麝香貓消化排泄的咖啡豆制成的稀有產品,受到部分消費者青睞,但上述餐廳用大象粑粑消毒干燥碾碎做成甜品,仍然顛覆人的“食觀”。雖然這種“粑粑甜品”經過消毒處理,但大便中含有多種細菌,消毒未必徹底殺死細菌確保食品安全,即便消毒徹底,但目前大象粑粑未被列入國家食品原料目錄,也涉嫌違規。
只要商家敢做,消費者就敢吃,這似乎成為今天餐飲行業的新景象。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因為在物質生活極為豐富的今天,部分消費者對傳統食品產生了“審美疲勞”,于是期待不一樣的食品和吃法,一些餐飲經營者看到這種需求后,投其所好推出與眾不同的產品和服務。餐飲創新與其他領域創新一樣,都值得鼓勵,但創新不應該突破底線和邊界。
顯然食品安全是最不能被突破的界限,因為這關系到消費者生命健康權益。作為餐飲經營者,既要在《食品安全法》和相關標準的基礎上來創新,也要清晰地告知消費者食材來源,以尊重和保障消費者知情權、選擇權等。比如,某些甜品的食材來自于動物排泄物,要提前公示,別等消費者食用過程中聽聞后噴飯,或者食用之后出現有損健康的問題。
無論該餐廳價格還是其“原生態”定位,都不是一般消費者所能接受的。而來此消費的食客,大概是出于好奇、嘗鮮、沉浸式體驗等目的,想與“原始社會”有一次近距離接觸,僅此而已。也就是說,這是小眾餐廳,不大可能“人見人愛”。
◎為正義“說話”,為公平“代言”,若喜歡本賬號文章,請訂閱并批評指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