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拍賣行佳士得的玉器專場,常常上演這樣的戲碼:一件帶著新鮮泥土、沁色斑駁的“生坑”高古玉,經過一番“傳承有序”的包裝,最終以天價落槌。而同一時期,國內民間藏家手里的傳世古玉,卻因“來源不明”被打入冷宮。
為什么佳士得如此偏愛“生坑”古玉? 答案很簡單:好洗白、易炒作、利潤高。
在西方拍賣行的鑒定體系里,“生坑”古玉比“熟坑”更受青睞。原因很現實:
“生坑”玉器通常帶有明顯的土沁、鈣化層、朱砂附著,這些特征在X射線熒光分析、熱釋光檢測等“科學手段”下,更容易被認定為“真品”。
“熟坑”玉器由于長期被人盤玩,表面包漿自然,反而容易被質疑“現代仿品”:因為高仿技術已經能完美復刻古代玉器的工藝痕跡。
于是,盜墓者為了迎合市場,新挖的玉器不洗不刷,直接走私出境,確保“原生態”狀態,方便佳士得等拍行用“科學報告”背書。
佳士得的拍品圖錄里,常見這樣的描述:
“1930年上海盧芹齋舊藏”、“1980年歐洲藏家遞藏”、“某伯爵家族珍藏”……
但真相呢? 許多“生坑”玉器根本是近年盜掘的贓物,經過海外空殼基金會、虛構交易記錄、專家背書的三步洗白,搖身一變成了“傳承有序”的“合法文物”。
國內藏家手里的真品,因為沒有“海外回流”的光環,反而被扣上“非法”的帽子。這種雙標,讓國際拍賣行可以低價收購贓物,高價賣回中國,完成資本收割的閉環。
佳士得拍賣,一件古玉通常是下級市場的數十倍。這些天價背后,是拍賣行精心設計的營銷策略:
稀缺性炒作:強調“生坑”玉器存世極少,但從不提它們可能是新盜掘的。文化包裝:把中國高古玉說成“人類共同文化遺產”,吸引西方藏家接盤。回流陷阱:等中國富豪“愛國情懷”上頭,再以翻百倍的價格賣回國內。
諷刺的是,同一塊玉,在國內可能是“贓物”,在佳士得卻成了“頂級收藏”。
國內《文物保護法》規定,出土文物歸國家所有,民間交易受限。但現實是:大量真品無法合法流通,只能走黑市,最終被走私到海外“洗白”。拍賣行趁機壟斷定價權,國內藏家想買回來?先交天價“回流稅”。
佳士得等拍行樂見其成:中國越嚴管,海外“生坑”市場越火爆。近年來,國內拍賣行也開始試水高古玉,但“傳承有序”仍是唯一通行證。
這意味著,只有被西方認證過的文物,才能在國內合法交易:這種荒謬的邏輯,讓中國文物的定價權始終掌握在佳士得、蘇富比手中。
真正的解決之道是什么?開放民間鑒定體系,讓真品有合法身份。嚴打走私,但也要給藏家出路,否則只會逼更多文物外流。打破西方拍賣行的“文化霸權”,讓中國文物回歸真實價值,而非被資本操縱。
否則,這場“生坑”古玉的狂歡,只會讓盜墓賊和拍賣行賺得盆滿缽滿,而真正的歷史,仍在海外漂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