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縉云縣舒洪鎮以《舒洪有請》品牌為引領,創新打造“特派員領銜、本土隊伍扎根、群眾共治共享”的文明實踐新模式,通過精準服務、文化浸潤、品牌賦能三大路徑,將文化禮堂、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等陣地轉化為鄉親們“想去、愛去、常去”的“精神家園”。
精準服務:從“填鴨式”到“點單式”
隨著微信“叮”的一聲響起,舒阿姨熟練地拿起手機,開始每周活動的報名。“只需要在群里接龍,或填寫報名問卷,就能報名成功,前后不到10秒,真的很方便。這次我給我和小孫子一起報名了周六的書法培訓。”舒阿姨說。
近年來,舒洪鎮依托新媒體平臺和百姓習慣,每周發布《舒洪有請》活動邀請鄉親互動參與,同時通過細分需求,以需求導向設計活動,激發了村民參與活動的內生動力。如針對春耕季農戶的選種難題,農技專家“送課到田頭”;結合婺劇喜好,開設婺劇班,吸引了一批中老年“鐵桿粉絲”。
“以前活動多是‘上面定’,現在鄉親們自己‘點單’,甚至自己安排節目。”舒洪鎮宣傳委員介紹,今年以來,當地已累計開展特色活動100余場,服務覆蓋達2萬余人次。
文化浸潤:從“送文化”到“種文化”
2024年,書法教師樊筱東以“文化特派員”身份來到舒洪鎮,開展為期兩年的結對幫扶。樊筱東利用自己的假期時間,堅持每周六公益授課,目前已帶領學員80名,其中包括20名留守兒童。“自從我家小孩聽了樊老師的課后,對傳統書法有了更深入了解,學習更加自律了。”桑女士說。
在文化特派員制度的推動下,舒洪鎮深挖本地人文資源,培育“帶不走”的鄉村文化骨干,比如邀請“五老人員”、文娛活動積極分子等走上講臺,駐點授課等。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李慧婉依托實踐所開展家庭教育沙龍;浙江省音樂考級優秀教師葉金亮在盤溪中學設立婺劇傳承基地,系統開展《鬧花臺》等經典曲目教學;“麗水市文明家庭”成員丁雅琴牽頭組建舞蹈隊,吸引周邊居民常態化開展舞蹈健身活動。
品牌創新:從“單向輸送”到“雙向奔赴”
今年,舒洪鎮以“服務深度、活動實度、內容精度、品牌亮度”四維賦能為抓手,構建起立體化文明實踐矩陣。禮堂觀影,讓過去的冷板凳如今成了鄉親們的“熱炕頭”;書法學堂,破解農村留守兒童周末無處去的問題,讓其能夠在一筆一劃間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民族、流行、美聲,三種風格不同的歌聲使實踐站化身“聲樂工坊”。現在每周二、周六晚上,村民們便自發到禮堂看電影,帶動了周邊夜經濟發展。
從“無人問津”到“門庭若市”,舒洪鎮的實踐印證了一個道理:文明實踐的生命力在于與百姓共振。當宣講融入婺劇唱腔,當農技培訓搬到田間地頭,當文化禮堂成為情感聯結的紐帶,鄉村便不再是文化的“洼地”,而是精神共富的“熱土”。《舒洪有請》不僅是一張文化名片,更是一份關于基層治理現代化的生動答卷。(盧姜蓓、范時敏、陳靖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