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梓苓霄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雷宇
“老師,我也想成為和你一樣棒的人”“康老師太勇敢了”……這兩天,華中科技大學研支團在云南支教的00后大學生康康(化名)手機里信息不斷。得知“康康老師”成功捐獻了造血干細胞,支教地的孩子們紛紛對其豎起“大拇哥”。
去年7月,這位華中科大同濟醫學院藥學院本科畢業生作為學校第26屆西部計劃(研究生支教團)的一員,出發前往云南省臨滄市臨翔區南屏小學開展為期一年的支教志愿活動。
得知和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的消息,是在上一個寒假。接到紅十字會電話通知那一刻,康康難掩激動:“我等這一天好久了!”
康康在醫院現場。圖片由本人提供
2023年10月13日,康康的生日當天,她了解到造血干細胞捐獻這一挽救生命的公益事業,已是第三次獻血的康康毫不猶豫簽訂血樣入庫同意書,報名加入中華骨髓庫,給自己送上了一份特別的生日禮物。
“會不會對身體有影響?”康康父母對于捐獻造血干細胞難免擔憂。咨詢醫生后,康康耐心解釋,在成功打消父母疑慮的同時,更獲得了他們的支持:“挽救一個生命,我丫頭既善良又勇敢!”
等待捐獻的過程中,為了讓身體達到最佳狀態,康康戒掉熬夜習慣,加強了跑步訓練,在大學就喜歡打籃球的她又活躍在球場上。“強健的體質是救人的底氣。”
一周前,根據紅十字會的安排,康康從臨滄趕到昆明的醫院。4月11日,經過近5個小時采集,康康成功捐獻200余毫升造血干細胞混懸液,為遠方一名素不相識的血液病患者送去生命“火種”。
采集結束后的13日一早,康康就踏上了返回臨滄的動車,這個一頭短發總是愛笑的女孩說:“還有50名孩子們等著我,我想盡早回到講臺上。”
國家獎學金獲得者、學年成績專業排名第一、本科生黨支部書記……本科期間,康康的學業成績亮眼。畢業前,她卻做出了讓很多同學大跌眼鏡的選擇——放棄A類直接保研,加入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
從內蒙古東北部普通農村考進這所著名高校,康康深知“知識改變命運”的力量。跨入大學校門的那一刻起,服務西部的念頭便在康康心底萌芽。
大學期間,她創辦“安全用藥科普宣講隊”,為社區、學校進行安全用藥科普教育。糾正老年人的錯誤用藥習慣,向小朋友傳授藥學知識,一次次的志愿活動讓她“在奉獻中找到自己的價值”。
華中科大自2003年加入西部計劃項目以來,共計派遣870余名志愿者接力服務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西部大開發建設等國家戰略,團隊先后獲第十三屆中國青年志愿者優秀組織、全國學雷鋒“四個一百”最佳志愿服務組織獎……畢業季的校園里,研支團學長學姐們的奉獻故事,還有那句“用這一年不算長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的標語,激蕩著青春的氣息,讓康康怦然心動,下定了決心。
康康(右一)和支教地孩子們在一起。圖片由本人提供
在云南支教的小學,康康既是數學老師,又是班主任。由于同事和家長們習慣用當地方言溝通,加之繁重的教學任務及班主任事務,“新手小白”康康也曾陷入過情緒的低谷。但她很快調整心態、多方請教,還帶領班級獲得校合唱比賽一年級組第一名。
教學之余,康康還致力于幫助山區孩童拓寬視野。在班級里,她帶領孩子們和藥學院學生黨員志愿者結對書信,搭建起大手拉小手的“連心橋”。在周末,她走進鄉村社工站,用AI創作點亮鄉村孩童的微心愿。
研支團同學王嘉祺眼中的“康康老師”善良、溫暖。課堂之外,她為學生整理衣領,幫他們擰松過緊的瓶蓋;地震演習時,將防曬帽給生病的同學,自己卻被曬得頭暈眼花。
“班上有個小女孩曾悄悄告訴我說,‘老師,我長大以后想當科學家,像你一樣去幫助別人’”。回首已經過去200多天的支教生活,在這個而今已能熟練跟人逗趣“00后給行?”(當地方言,00后行不行)的00后姑娘看來,“捐獻和支教一樣,都是在播種希望”。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武漢4月15日電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