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光寧 內江公交集團供圖
走進內江公交智能調度中心,大屏幕上顯示著公交車運行情況,工作人員正根據當前客流量、交通擁堵狀況及時調度車輛。
“以前人工調度,遇到突發情況往往不能及時應對,現在實時視頻一目了然,工作人員可以快速反應迅速調整。”內江公交集團(以下簡稱內江公交)黨委書記、董事長蔣光寧說。
近日,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啟動了“新技術·新動能·新未來”——致敬2024四川經濟影響力人物大型采訪活動。蔣光寧接受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專訪,講述了一個虧損嚴重的改制企業如何逆襲重生,發展成今日資產總額達5.4億元的多元化綜合性企業集團。
堵住漏洞頂住壓力推行改革
智能調度中心旁是內江公交陳列館,展陳了內江公交60余年來的發展變遷。新舊交錯之間,一個民營企業改革和創新的故事徐徐展開。
2002年,而立之年的蔣光寧進入內江公交,在內江公交一公司當副經理,負責東興區城區公交車管理。那時,走過了40多年國營歷程的內江公交改制為民營企業僅兩年,虧損嚴重、服務不優、安全事故頻發、群眾投訴舉報多。一系列的問題擺在蔣光寧面前,讓他意識到“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
蔣光寧上任就意識到了“吃票款”的不良風氣。當時,售票員、駕駛員“吃票款”現象嚴重,甚至有稽查人員也同流合污。
為了堵住這一漏洞,蔣光寧提出了重處罰、強監管、抓示范的改革措施。“一旦發現員工‘吃票款’,哪怕是5毛錢,都直接解聘。”蔣光寧說。
面對個別管理人員的反對和員工的不滿情緒,蔣光寧力排眾議,頂住壓力,堅持了下來。幾個月后,公交一公司產值逐漸上升,通過按勞分配,員工工資上調,改革舉措受到大家擁護。此后,這股整頓之風也擴大到整個公交公司,僅三年時間,內江公交內部風氣大為改觀。
減少虧損主業做優副業做強
改作風、優服務,從2006年到2008年,蔣光寧帶領內江公交用3年時間啃下“票改”硬骨頭,年均止損300萬元。盡管如此,作為公益性企業,內江公交依然面臨著虧損嚴重的問題。
對此,蔣光寧堅持“主業做優、副業做強、以副補主”的經營思路,拓展多種經營業務,不斷自我造血,減少企業虧損。
2008年,內江公交開始實行無人售票;2016年,甜城一卡通實現全國互聯互通;2017年,在四川省內率先推出微信掃碼乘車。
同時,內江公交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全面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不斷完善充電設施建設。
4月7日,內江公交建成目前內江市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充電站,可同時容納149輛車集中快充。內江公交現已建成充電站4座,充電槍285把,為推動甜城綠色低碳轉型、實現“雙碳”目標作出公交企業的努力和貢獻。
在經營城市公交客運主業之外,內江公交積極涉足公交廣告、道路運輸、駕駛員培訓、新能源經營等交通運輸相關產業鏈。同時,進一步拓展旅游、物業、餐飲、養殖、超市等多個產業。
通過多元化發展,內江公交實現產業間互動、互聯、互補,邁上可持續健康發展之路。蔣光寧介紹,下一步,內江公交還將繼續學習行業經驗,建設超充站,探索數字公交,與快遞行業合作,尋求更多發展空間。
熱心公益好人好事層出不窮
今年2月20日,面對失控后溜的出租車,內江公交102路車長龍彥杰當機立斷,駕駛空車“抵”了上去,成功截停出租車,避免了更大人員和財產損失,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聯合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為龍彥杰頒發了正能量特別獎。
“像龍彥杰這樣的優秀員工還有很多,我們平均每年有好人好事2200多件。”提起員工的先進事跡,蔣光寧自豪地說。
公司常態化評選“公交好人”,每月常態化開展安全服務培訓,引導員工向上向善,營造敢學比超氛圍,形成了“爭當好人、爭做善事”的良好氛圍。去年有226名公交車長被評選為優秀車長,他們做到了“三無”,無有責安全事故、無有責服務投訴、無安全違紀,占比34%。
展望未來,蔣光寧說,他將帶領內江公交全體員工,始終堅持“人民公交為人民”的理念,以創新驅動企業高質量發展,打造中國民營公交企業典范。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黃曉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