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博通
在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的育種間里,一排排裝有黑土土壤的育苗盤整齊排列,翠綠的嫩葉蓬勃向上,長勢正好。
看著這些幼苗,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所長姜明說:“肥沃的黑土是稀有的土壤資源,我們要保護好、開發好黑土地,用科技力量守護好‘黑土糧倉’。”
回顧近年來參加的調研活動,姜明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圍繞農村污水治理等問題赴四川、重慶調研,就加強土壤保護走訪黑龍江、內蒙古、吉林多地……每到一處他都邊走邊看邊問,行程結束后便以調研報告、咨詢建議或專報等形式努力將調研成果轉化為解決問題的實際舉措。
除了積極參加不同領域的履職活動,姜明一直關注著身邊的遼闊黑土地。“東北地區是我國糧食主產區之一,農機裝備是保障糧食穩產高產的重要條件。”長時間與泥土打交道,他發現,在東北地區農業規模化作業過程中還存在自主研制大馬力智能農機和大型化農機具缺乏、農機化裝備短板有待突破、農村高素質機手嚴重缺乏等問題。
如何大力發展適合東北地區農業大規模生產、智能化作業的農機裝備?姜明帶著問題走訪調研了東北的幾十個市縣,與農民坐在小板凳上聊需求、在實驗室與專家聊技術、在工廠車間與技術人員聊細節,努力做到把情況摸清、把對策提實。
經過認真思考和反復打磨,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姜明提交了關于大力推動東北地區農機裝備發展的提案,提出加快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應用,孵化智能時代的農機及信息綜合服務企業集群,開展農業產業體系全程全面機械化推進工程,開展農機化實用型人才培養工程等建議。
很快,相關部委負責人就聯系上了姜明,并就提案中提出的問題和建議深入咨詢了他的意見。“后來,我又收到了認真而詳實的回復。”姜明說。
讓姜明感到欣慰的是,如今,大型農業機器人智能協同作業系統已經在東北地區開展部署,黑龍江、吉林一些地區的智能化農業作業試驗區正在發掘新動能,大數據、5G以及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在農機領域的推廣應用也正在穩步推進。
2024年年底,姜明的這份提案被評為全國政協2024年度好提案。姜明感到非常振奮:“這既是一份榮譽,也是一種鞭策。我將繼續扎根黑土地,深入田間地頭、加強與界別群眾的緊密聯系,繼續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提出意見建議,更好履職盡責,努力讓希望的田野更具生機活力。”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17日 18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