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賞油菜花,夏榨菜籽油。在四川瀘縣,連片的油菜已經泛黃,一串串飽滿的油菜莢綴滿枝干,大型收割機加足馬力開展作業,通過收割、脫粒、分離等工序后,菜籽被裝上運輸車運走,整個油菜春收過程盡顯“科技范”。這是在瀘州市瀘縣優質糧油標準化示范基地收割看到的情景。
4月30日,瀘縣現代農業園區譚壩核心區油菜種植基地,農戶們正抓住晴好天氣收割油菜。機器轟鳴聲中,農機手駕駛聯合收割機在油菜田里穿梭。隨著撥禾輪滾動,油菜被切割、脫粒,油菜桿隨即被粉碎還田,作為田地里的有機肥使用。
“今年的油菜機收正式拉開序幕,機收每天可以收50~80畝,工作效率較人工有大幅提高。我們的油菜產量每畝也達到了300~400斤左右。油菜機收后,我們馬上整理好土地,就開始移栽高粱。”瀘縣現代農業園區譚壩核心區油菜種植基地負責人蘭世兵介紹。
近年來,四川瀘縣積極加大現代農業技術的推廣,油菜種植可實現“耕種防收”全程機械化,省工、省時、節本增效的收割方式讓種植戶著實嘗到了科技帶來的甜頭。
現場,機收回來的油菜籽馬上被運往曬場晾曬、除雜,待曬干后榨菜籽油。核心區的一邊,在機收后整理出的地塊上,農戶們緊鑼密鼓地進行高粱移栽,增加土地利用率。
“今年油菜核心區種植面積4000余畝,機收率達96%以上,是人工收割的20倍以上。譚壩核心區采取‘油菜+高粱’的輪種模式,增加農業附加值?!睘o縣農業農村局農業機械化股股長周鋒說。
據悉,為做大糧油產業,除加大現代農業技術的運用,瀘縣采取“油菜+高粱”“油菜+水稻”等輪作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農戶收益。同時,瀘縣還采取多種措施,從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對農戶給予支持,大力推進優質糧油訂單生產。今年,瀘縣油菜種植面積達26.2萬余畝,預計產量5萬噸左右,產值達3個億以上。(黃平、趙明璐、王貴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