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大媒體關于汪小菲計劃將兩個孩子從北京轉學至上海一事,傳的沸沸揚揚。
轉學的理由是:
汪小菲考慮北京氣候干燥不適合孩子成長,計劃將子女轉學至上海,并安排馬筱梅在上海看房,爭取9月入學,未來可能定居上海。
這樣做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減少與S家的聯系,僅寒暑假返臺探親。
爆料者稱上海氣候與臺灣相近,且國際教育資源豐富,適合孩子過渡適應。
大S去世后,汪小菲獲得子女監護權,外界猜測其希望通過轉學減少與S家的糾葛。
- 汪小菲友人否認:稱孩子仍計劃在臺北完成學業,未提及轉學上海的具體安排。
- S媽回應:表示未收到相關消息,僅以“無法回應”表態。
- 馬筱梅態度:曾公開否認臺媒關于婚紗等不實傳聞,強調“不要聽風就是雨”。
據可靠消息:目前兩個孩子仍在臺北生活,近期被拍到與汪小菲、馬筱梅同游香港,但未顯露出明確的轉學跡象。
其實大家都真的是想多了,汪小菲是不可能放棄北京,定居上海的。
大家太不了解一個北京人對于自己的身份認知有多根深蒂固,一個北京人永遠不會嫌棄北京。
大S當年嫌棄北京氣候干燥,有楊柳絮,這樣的氣候對于一個有哮喘病史的女人來說是很麻煩的。
所以在婚后的十年里,她絕大多數在臺灣。
因此從內心深處,她很排斥住在北京。
甚至不允許兩個孩子回北京,當然除了本能的排斥,還有一點就是不愿意張蘭見到孩子。
汪小菲恰恰相反!
汪小菲的“北京情結”幾乎貫穿于自己的整個人生。
汪小菲多次強調北京人身份,認為子女“姓汪”“是北京人”具有特殊意義,甚至將其上升到“對得起祖宗”的高度。
他在直播中反復詢問女兒“是不是北京人”,得到肯定回答后倍感欣慰,這種對籍貫的執著折射出他對家族傳承的重視。
早年“京城四少”稱號曾塑造其精英形象,但也成為心理負擔。
北京人這個身份讓他有語無倫次的優越感!
有一次在抖音直播中,大概是某音提示他違禁詞。
他大罵某音SB!
“我TM創業的時候你還TM穿褲衩呢”
“你給我封殺無所謂”
“張一鳴你算個P”(他說的可不是我說的)
“我就問問他,他算個P”
“老子在北京的時候,你算個P”
“我根本就從來沒看得起他們”
旁邊的阿姨一直試圖拿手機關掉直播,他根本不聽!
可見北京人在他心目中沉甸甸的份量!
北京四合院餐廳的開設(前門四合院改造項目),以及對紅螺寺等傳統場所的頻繁造訪,無不體現其對本土文化的眷戀。
與馬筱梅婚禮選址四合院酒店的計劃,更暗含“老北京”文化符號的回歸。
大S生前以“氣候不適應”“健康風險”為由拒絕子女回京生活,汪小菲十年間700余次赴臺探視。
他控訴大S“剝奪孩子認祖權利”,認為“寒暑假回京”是底線,甚至將此事與“對得起老祖宗”關聯。
大S去世后,他最終爭取到撫養權,子女返京被視為“光宗耀祖”的象征。
大S因鼻炎、柳絮過敏等健康問題長期定居臺北,十年間僅在北京累計居住約15天。
汪小菲曾妥協稱“孩子在哪教育都一樣”,但內心始終渴望家庭團聚。
兩人對子女教育地的分歧(北京公立學校 vs 臺北國際學校)成為離婚導火索之一。
與現任妻子馬筱梅選擇在北京定居,被解讀為對“臺北—北京”雙城糾葛的終結。
二人頻繁被目擊在國貿、香山等北京地標現身,婚禮籌備更凸顯“本土化”傾向,試圖構建新的家庭歸屬感。
俏江南的崛起與沒落承載著其北京創業記憶,而麻六記的“透明廚房”策略(如315事件后直播展示后廚),以及四合院餐廳的文化營銷,均以北京為商業敘事原點。其個人資產中,北京稻香村股權、合尊置地董事長身份等構成事業根基。
在離婚糾紛中,汪小菲多次以“北京爺們”自居,強調“臺灣媒體造謠”,試圖通過地域身份爭取輿論支持。其母親張蘭直播中“老北京酸辣粉”的營銷話術,亦強化母子二人的本土人設。
部分網友質疑其“北京情節”的表演性:一方面強調本土身份,另一方面頻繁聯姻臺灣女性(大S、馬筱梅均為臺籍),被調侃“專攻山東籍臺灣姑娘”。
其商業策略中“愛臺灣更愛馬筱梅”的宣言,亦顯現地域認同與利益考量的交織。
母親張蘭“被禁止入臺”的法律困境,與其個人“接孩子回京”的執念形成呼應。這種家族性的地域割裂感,成為其行為模式的心理動因。
所以說汪小菲不可能放棄北京,轉戰上海!
更不會讓孩子放棄北京去上海上學!
在汪小菲心中,北京是根,其他地方都是浮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