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的寫字樓里總是坐著沒有咖啡難以續命的精致麗人們。帶著薩莉·魯尼小說的女主人公那樣的味道,妝發利落,鍵盤噼里啪啦的同時要至少兩杯manner打底才能迅速提神,面對客戶的要求依舊保持微笑。但遠在車水馬龍之外的山間,還有另一種除了咖啡因之外的物質——茶多酚。它的效果并沒有咖啡因那么強烈,而是柔和持久,在體內緩慢釋放。
當陽光穿過青翠的山巒,灑落在九曲溪瀲滟的水面上,一壺山泉水在火上沸騰,茶人熟稔地取一小撮武夷巖茶,以掌心為度,倒入紫砂壺中。熱水注入,茶香四溢,時間在這一刻仿佛緩慢下來。這是武夷山的生活方式,在這里,一天不是由時鐘計量,而是由幾泡茶來度量——如果你著急地詢問這里的朋友網紅打卡地和掙得多或少,她或許會說,等一等,先泡好這壺茶。
對許多人而言,武夷山是中國著名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是36座奇峰怪石和九曲溪的山水畫卷。但對懂茶之人來說,這里更是中國頂級烏龍茶——武夷巖茶的家園,是大紅袍、肉桂、水仙等名品的發源地。無論你是尋常游客還是茶道愛好者,在這片山水之間,你終將領悟一個簡單的道理:在武夷山,茶是一個計量單位,茶不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
青山環抱間,九曲溪水繞山而行,千年文脈在此凝結成一曲悠長的茶歌。踏入武夷山,仿佛穿越時光隧道,每一步都在與歷史對話。那些刻在懸崖上的文字,那些隱匿于峰林中的古剎,無一不在訴說著這里厚重而綿長的文化底蘊。
早在3000年前,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留下了聞名遐邇的“船棺懸葬”。漢時閩越人民在此創造出興盛一時的文化;唐宋時期,武夷山因茶而興,以“龍團鳳餅”聞名天下。陸游寫道:“建溪官茶天下絕”。朱熹品茗于此,留下“飲罷方舟去,茶煙裊細香”。在17世紀至19世紀,這個具有悠久產茶歷史的地區開始走上世界舞臺,武夷山區的烏龍茶和紅茶經由陸上萬里茶路和海上茶葉之路,銷往莫斯科和一些西歐國家。
在一方天地自成的武夷山中,茶與文化相互滋養。水簾洞旁的古剎中,似乎依然能夠看到明清時期的茶禮儀式的痕跡;在天心永樂禪寺,僧人們仍延續著千年前“一日不茶則頓生煩渴”的習慣。漫步于此,你會發現茶已經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是歷史的載體,文化的符號,以及生命的隱喻。
如今,當你坐在武夷山的茶室里,聽著溪水潺潺,品著巖韻十足的巖茶,仿佛與千年前的文人墨客進行著一場超越時空的對話。這便是武夷山的魅力——在品茶的過程中,你不僅品到了茶的滋味,更品到了時間的味道。
曲徑通幽處,遠離熙攘人群的喧囂,一群守護茶文化靈魂的“在地生活美學家”正悄然書寫著山水與茶葉的現代篇章。他們在山水間找尋茶的本真,用一壺茶連接過去與未來。
漫步武夷山茶區,你或許會遇見何世安——這位年輕的茶人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了他的制茶之旅。生長在茶鄉的他,從最初對茶的懵懂認知,到如今成為武夷巖茶、武夷團茶制作技藝的傳承人,這一路走來,既有繼承的堅守,也有創新的勇氣。
在何世安看來,武夷巖茶制作是世上最繁復的工藝之一。好茶需要好山好水,需要匠心獨運的焙火工藝,更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堅守。山中的茶人總是與時間為伍,他們懂得在漫長的等待中保持熱忱,在反復的打磨中尋找完美。
采訪中,他的眼里閃爍著對茶的熱愛。每當講到茶與山水的關系,他的語氣便變得格外柔和。在他的理解中,茶不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與自然對話的媒介。他常常背著簡易茶具穿行于武夷山的峰林之間,尋找一處僻靜之地,泡上一壺巖茶,讓茶香與山林融為一體。
對于城市里的繁忙生活,何世安有著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焦慮是人類的共同情緒,無論古今。而武夷山的茶,恰恰提供了一種緩解焦慮的方式。當他帶領城市朋友走進山林,在青山綠水間品一盞巖茶,那些緊繃的面容往往會在不經意間舒展開來。
如果你行至大王峰下,會在滿目翠綠的崇陽溪畔交到另一個朋友——大家親切地叫她二姐。邱月芳,武夷山不知春齋的主理人。從小時候在家喝大碗茶,到如今經營以巖茶為主題的民宿和茶葉品牌,二姐已經將茶視為自己生活中的日常。
茶室得名自武夷巖茶中的一款晚生種——不知春。這款茶采摘最晚,象征著一種從容不迫、細水長流的生活節奏。二姐用這款茶命名她的茶室,寓意著一種慢生活的理念,希望每一位來到這里的客人都能享受到慢品茶的愉悅,放慢腳步,感受茶文化帶來的心靈平靜。
不知春齋不僅僅是一個飲茶的場所,它更是二姐對茶文化和生活態度的深刻表達。在這里,茶藝的精致與自然的和諧融為一體。每當客人到來,二姐和她的團隊會帶領他們走進山間,選擇一個適合的地方,細細泡茶,感受巖茶的香氣與山林的氣息交織在一起。
在武夷山的茶人眼中,茶不僅是謀生的手段,更是一種精神的寄托。何世安說,做茶如做人,需要不斷打磨自己,需要平靜地面對成功與挫折。正如武夷巖茶經歷復雜的工藝才能成就卓越的風味,人生也需要經歷風雨才能領悟平淡中的真味。
在武夷山,你無需豪華的茶室,也不必精致的茶具,只需半平方米的空間,便可開啟一場與自己對話的儀式。一方小小的茶席,承載著深厚的文化意蘊和生活智慧。
半米茶席,是武夷山茶人對簡約生活的詮釋。一塊老松木板,幾只紫砂壺,三兩只蓋碗,一個公道杯,便是一個完整的世界。方寸之間,是對生活本質的回歸,是在繁復世界中尋找的那一份簡單。
清晨,從武夷山景區南大門出發,乘坐景區公交車來到大紅袍站點。這里是“巖骨花香漫游道”的起點。這條全長約三公里的步道,貫穿武夷山最負盛名的茶區,沿途山谷中生長著大紅袍、肉桂、水仙等名貴的武夷巖茶品種。
石板路掩映在蒼翠間,走起來并不費力,空氣中青草和苔蘚的味道似乎是呼喚,也是寧靜的邀請。晨光熹微中,站在陡峭的九龍窠崖壁下,仰望那六株三百余年的古茶樹,感嘆這里的茶樹為何能吸收山中靈氣,孕育出絕世茶品。
在這條慢游道上,你不必匆匆趕路,可以隨時停下腳步,在某處山崖下,找一塊平整的石頭,取出隨身攜帶的茶具,煮一壺山泉水,沖泡一杯剛從茶人手中買到的好茶。兩三朋友席地而坐,暢談人生起伏,讓茶香與山林的氣息交融,感受時間在茶湯中流淌的緩慢節奏。
丹霞地貌塑造出了風化的紫色砂礫巖,這種具有較高透氣性的土壤為茶葉的自然生長提供了絕佳的環境。陸羽在茶經中所謂“上者生爛石”正是此意。慧苑坑與大坑口、牛欄坑、流香澗(又名倒水坑)、悟源澗一起被稱為“三坑兩澗”,成為茶人津津樂道的“武夷巖茶正巖核心山場”。
?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
沿著蜿蜒的山路前行,不久便來到慧苑禪寺。這座古剎建于宋初、重修于清乾隆年間,融合了儒釋道的豐富底蘊。一副“澗繞流香心洗滌,峰攀玉柱佛莊嚴”的楹聯道盡其悠遠韻味。坐在大殿外竹林的空地中,于石凳上小坐片刻,清風吹拂,水流低語,仿佛在訴說關于茶的寧靜與超脫。
過寺院,繼續前行便到了鷹嘴巖。這里的巖石形似雄鷹欲飛,氣勢磅礴。沿途經過古崖居,這些依崖而建的古老遺跡是武夷山獨特的人文景觀。在流香澗一帶,空氣中彌漫著茶香,每年春季采茶時節,這里更是香氣四溢。恍惚中仿佛看到了古人穿梭于山林間采摘的場景,站在這片土地上的自己與千百年前并無二致。
聽聞時節好時,水簾洞的飛泉從懸崖上傾瀉而下,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圈圈漣漪和絲絲水花如同一層面紗覆蓋在山間,灰色與赤色相間的巖石若隱若現,其間的溝壑蘊藏著歷史的風痕。
兩個半小時的行程,最終從北入口出園,對水簾洞的想象和古人飲茶的畫面依舊縈繞腦海,如同茶香般揮之不去,余味悠長。
對于現代人來說,半米茶席不僅是品茗的空間,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在喧囂的世界里為自己保留一方凈土,在快節奏中找到慢下來的理由,用一方茶席,連接自然與人文。這樣的體驗,或許才是武夷山茶文化的真諦——在山水之間,以茶為媒,與自然對話,與歷史交流,最終回歸到內心的寧靜與滿足。
而在小紅書上的博主們,也紛紛定位在武夷山,帶上了“春天就要隨地大小喝”、“這次我自己做自然的搬運工”等話題,分享他們與武夷山產生的鏈接。
這些靈魂出逃的都市客們在九曲溪邊體驗真正的“人生曠野”,收集山間的光影、茶香與清風,將這些珍貴而微小的碎片編織成數字故事。茶的全部生命歷程是“卷”100%的反面,用赤足丈量青石板路的溫度,甚至在某個無名的溪邊與當地老茶農促膝長談——成為風景的一部分,也讓風景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
策劃 / 悅游編輯部
編輯/ 任翀
撰文/ 路路
圖片提供/ 視覺中國
特別鳴謝:@茶人世安 @不知春齋-二姐
版式設計 / CNT ARTRO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