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網報道,美國國防部近期一系列動作引發全球關注,這些舉動背后究竟藏著怎樣的意圖?
先來說說美國國防部更名這件事。3月下旬,在特朗普的指示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主導了一場關于將“國防部”更名為“戰爭部”的民意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半數(54%)的受訪者傾向于更名。要知道,1789年美國設立“戰爭部”,在其存續期間,美國不斷對外擴張。1947年,為塑造“世界和平維護者”形象,美國將“戰爭部”與“海軍部”合并并更名為“國防部”,這象征著美國軍事戰略從“主動戰爭”轉向“全球防御”。
赫格塞思資料圖
而如今,這次更名提議可不只是簡單的名稱變動。外媒普遍認為,這是美國為后續更激進的軍事行動做準備。從美國國內的反應來看,爭議很大。像馬斯克這樣的支持者覺得,美國軍事實力本就用于維護全球統治地位,“戰爭部”這個名字更符合實際情況。但反對者也不少,他們指出,“戰爭部”這個標簽會讓美國“全球霸權操控者”的負面形象更牢固,使美國在國際社會更加孤立,還會加劇全球緊張局勢。
再看看美國國防機構的重組情況。在這次曝光的“軍事重組計劃”里,作戰司令部的調整備受矚目。目前美國有6個戰區司令部,按照計劃,歐洲司令部和非洲司令部將合并,總部設在德國斯圖加特;北方司令部和南方司令部也會合并,成立美洲司令部。這么做預計能節省3.3億美元。這種調整反映出美國防務戰略的變化,呈現出“本土回縮”和“輻射印太”同時進行的態勢。除了作戰司令部,其他部門也有變動。
聯合參謀部的作戰計劃與聯合部隊發展部會被裁撤,戰略司令部下轄的一些被認為缺乏實際效能的機構也面臨撤編。據估算,聯合參謀部和戰略司令部的調整在5年內能節省10億美元。此外,美國太空司令部的導彈防御部門也將被撤銷,相關任務由各軍種和作戰司令部承擔。美國甚至還在考慮放棄北約最高盟軍司令一職,這一職位向來由美國歐洲司令部司令兼任,負責北約盟軍軍事行動的組織指揮,美國此舉被視為要疏遠北約歐洲盟國。
北約資料圖
海外軍事部署方面,美國也有新動作。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爆料,美國國防部高官正考慮從東歐撤回多達1萬名美軍。要知道,2022年拜登在相關地區部署了2萬名美軍,這次考慮撤回的是其中一部分,最多可能撤走一半。
這一消息在東歐引發擔憂,歐洲官員擔心美國這是要“拋棄長期盟友”,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高級副總裁塞思·瓊斯認為,俄羅斯會把美軍縮編看作是威懾力減弱。與此同時,美國還中止了駐日美軍擴編計劃,預計能節省11.8億美元。這背后還有更深層的目的,美國試圖借此向印太盟友施壓,讓這些盟友承擔更多的防務責任和經費。
這些舉措在美國國內也引發了爭議。赫格塞思宣稱,“軍事重組計劃”能優化軍事資源、提高任務效率、擴大威懾影響力。但反對者可不這么看,他們覺得整個重組計劃充滿了商業利益考量,是唯利是圖的投機行為,幾乎所有調整都和省錢掛鉤。部分美軍高官也表示,這些調整不切實際,會影響軍隊的整體凝聚力和執行力。
赫格塞思資料圖
就拿作戰司令部合并來說,非洲地區地緣政治復雜,歐洲司令部和非洲司令部任務重點不同,合并后美軍在非洲的長期軍事布局可能會受到沖擊。北方司令部和南方司令部整合后,作戰指揮官的控制和行動范圍大幅擴大,卻缺乏相應的決策協調機制,很可能影響軍隊協同與指揮效能。
從美國這一系列動作來看,不管是國防部更名,還是國防機構重組、海外軍事部署調整,都釋放出強烈信號。這些變化不僅僅是簡單的內部調整,背后涉及到美國軍事戰略、國際地位以及與盟友關系等多方面的重新布局。未來,美國還會有哪些動作,又會對全球戰略格局產生怎樣的影響,值得持續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