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的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而“智駕功能”作為智能化的核心賣點,成了車企競相角逐的戰場。
然而,這場技術狂歡的背后,卻因過度宣傳和安全隱患逐漸偏離正軌,特別是2025年,更是發生了多起智駕引起的事故,近日工信部的一紙公告,終于給這場狂奔按下了“暫停鍵”。
智駕狂飆:從技術突破到宣傳失控
新能源汽車的競爭早已不止于續航和充電速度。從自動泊車到高速領航,從車道保持到緊急避讓,車企們將“智駕”功能視為技術實力的象征。
短短幾年間,智駕系統的迭代速度令人咋舌:硬件算力翻倍提升,軟件算法持續優化,部分車型在封閉道路或特定場景下的表現甚至接近人類駕駛水平。
然而,技術的快速進步卻讓宣傳話術悄然變味。一些車企開始模糊“輔助駕駛”與“自動駕駛”的邊界,將L2級智駕包裝成“無限接近L3”“解放雙手”的“自動駕駛”功能。社交媒體上,車主炫耀“全程脫手駕駛”的視頻屢見不鮮;銷售話術中,“開車不用管”的承諾成了吸引消費者的噱頭。這種夸大宣傳,為后續的安全隱患埋下了伏筆。
信任危機:當技術神話遭遇現實困境
車企的過度承諾,讓部分消費者誤將“輔助駕駛”等同于“完全自動駕駛”。2025年,多起與智駕相關的交通事故引發關注:有的車主在高速公路上放任車輛自主行駛,自己卻在車內睡覺;有的車輛因未能識別施工路障導致追尾;還有的系統在復雜天氣條件下突然退出,迫使駕駛員緊急接管……這些事故背后,暴露的不僅是技術的不成熟,更是消費者對功能邊界認知的嚴重偏差。
一位業內人士坦言:“許多用戶高估了系統的能力,甚至將生命完全托付給機器。但目前的智駕技術,本質上仍是‘輔助’,而非‘替代’。”
監管亮劍:給狂熱降溫,為安全護航
面對亂象,官方終于出手。工信部發布的《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工作推進會公告》,從宣傳、使用、部署三個維度劃定了12條細則。
這些規定不僅劍指車企的“宣傳泡沫”,更將安全責任壓實到生產端。例如,某車企曾宣傳“城市道路全場景自動駕駛”,但實際系統僅支持部分高精度地圖覆蓋區域,新規實施后,此類模糊表述已被叫停。
回歸理性:技術發展不能以安全為代價
監管的介入,看似給火熱的智駕賽道潑了一盆冷水,實則是對行業的長遠保護。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崛起離不開技術創新,但若放任企業以“激進宣傳”換取市場優勢,最終損害的將是整個行業的公信力。
事實上,規范與創新并非對立。特斯拉的Autopilot、小鵬的XNGP、華為ADS等系統在明確功能邊界后,依然能憑借扎實的技術贏得用戶;而德國、日本等汽車強國,也早已通過嚴格立法將智駕安全納入監管框架。此次中國官方的舉措,正是與國際接軌、推動行業從“野蠻生長”轉向“有序競爭”的關鍵一步。
結語
智駕技術的終極目標,是讓出行更安全、更高效。但這條路,注定不能靠“蒙眼狂奔”抵達。工信部的新規,既是對企業的警醒,也是對消費者的保護。當宣傳泡沫被戳破,技術回歸理性,或許這才是中國智駕真正走向成熟的起點。
你怎么看?是時候給智駕“降降溫”了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