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生產隊時期,是許多老一輩人記憶里面濃墨重彩的一筆,那個時候,大家熱熱鬧鬧的努力生產,想要讓中國快速的發展起來。
那個時候的技術遠遠沒有如今先進,可是人們依靠那些老舊的工具,卻干出了許多的成果,今天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以前的老物件。
那個年代還沒有手機這種便捷的通信工具,傳遞重要信息,要么是依靠人們口口相傳,要么就是通過圖片上這個五角星的盒子了。
他就是那個年代的廣播,特別是人們準備上工的時候,廣播里放一放紅歌,許多人的精氣神都會飽滿一點,看起來更加斗志昂揚。
圖片中的東西,許多人或許會覺得不陌生,這就是那個年代的手電筒,只需要安裝上電池,能夠進行照明。
不過使用這種手電筒的時候,電池的損耗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如今農村就算有手電筒,也是直接充電的,性價比更高了。
在如今這個機械化跟盛行的年代,農村連養牛的人數量都少了很多,這也難怪許多年輕人不認識圖片里的東西了,那就是犁。
把一頭綁在牛身上,另一邊用人來控制方向,土地就會被犁出松軟的樣子,之后耕種起來也會更加的方便,植物也能更好地扎根。
不過,牛吃草這件事情,大家都是知道的,農作物也是植物,為了防止牛在勞作的時候損害農作物,那時候的大家就會默契的給牛帶上“口罩”。
而且,當牛不能吃東西的時候,種地的效率也會更高,要不然牛工作一會兒就去吃草了,不知道大家那里管這個東西叫什么呢?
這個東西在北方的廚房里相當的常見,沒錯,他就是風箱,在電視劇里,我們也經常看到人們做飯的時候,哼次哼次的拉著風箱的把手。
灶臺里的火焰也順利的變大,很快就傳出食物的香味,不過,南方卻很少見到風箱的影子,這中間有什么原因嗎?
如今的人們無論在墻上打孔還是在木頭上打洞,都是用鉆頭,在以前,人們制作家具的時候,同樣需要打孔定位。
這個時候就用得到圖片上的木鉆了,別看他制作相當的簡單,可是僅僅需要更換鉆頭,就能滿足許多打孔的需要了。
冬天的時候天氣寒冷,許多人也會手腳冰涼,這個時候大家都會拿出熱水袋,往其中灌上熱水,暖乎乎的,別提多舒服了。
以前同樣有這樣的東西,不過是瓷的,重量相當可觀,或許是由于瓷的太過笨重,不方便攜帶,而且容易摔碎,如今也就不怎么常見了。
今天的人們去商場購物都是用秤來稱重,以前哪有那個條件,特別是買賣糧食的時候,數量眾多。
人們一般就用升斗,圖片上這個四四方方的工具就是以前重要的量具之一,如今許多人的家里依舊能看到他的蹤影,不過就不再是稱量的作用了,只是簡單的容器而已。
自來水今天可可以說是通向了千家萬戶,可是以前,沒有自來水的時候,人們就只能用缸一類的容器來裝水。
那個時候的水缸雖然體積大,但是很容易裂口,這個時候就需要手藝精湛的師傅用扒鋦子
來對水缸進行縫補了,不知道大家家里以前有修補過后的水缸嗎?
在秋收的時候,各種工具也就輪番上場了,圖片里的工具叫做爪鐮,一側是鋒利的刀口,另一邊則是木頭或者繩子,有的時候還用布包起來,方便攜帶。
人們經常用這個工具來收割麥穗,還不需要彎腰,唯一的缺點,或許是收割的效率太低了,因此更多的地方使用的都是鐮刀,不知道你那里使用的是哪種工具呢?
以前的人們雖然工作辛苦,但是貧窮也是事實,一年到頭可能都吃不到幾次肉,不過,買塊豆腐解饞也是可以做到的。
和其他的小販需要吆喝不同,賣豆腐的只需要敲響圖片上的梆子,家里的大人就會拿著錢和和盆碗之類的東西,來裝豆腐回家烹飪了。
這個東西如今在許多農村依舊能夠看見,各種牲畜被圈養在一起,它們的中間就擺放著這樣一個石頭的容器。
無論是倒入食物還是水,那些家里養的牲畜都一哄而上,熱熱鬧鬧吃起來,而且因為是石頭制作的相當的耐用,雕刻一個可以使用很久。
見過這個東西的人生活閱歷一定不少了,大家見過菜刀見過鐮刀見過砍刀,圖片上的這個東西叫做輪刀。
至于用法嘛,那時候許多家庭在收了紅薯之類的作物之后,都會切片,比起菜刀,用輪刀來切片更加的快捷。
如果不提前說明的話,大家或許會把它當成小鍋,畢竟有把手,看起來圓圓的也是一個鍋的形狀,其實他是那個時候的熨斗。
那時候沒有如今的各種電熨斗,人們為了不讓衣服皺巴巴的出門,研發了許多工具,圖片上的就是其中之一,一般在鍋里裝入木炭,很快底部就能發熱進行熨燙了。
母親的手上帶著頂針,手里拿著針線,然后納著鞋底,縫補著衣物,或許是許多人記憶里相當溫馨的一個畫面。
特別是納鞋底的時候,鞋底太厚,針線太細,想要穿過去相當困難,這個時候只需要用頂針一靠,一切就都變得信手拈來。
如今大家削鉛筆都有轉筆筒了,用小刀來削鉛筆的日子仿佛已經一去不回了,那時候的小刀各種顏色。
是許多孩子上學時極為重要的工具,而且能夠使用很久, 如今為了安全,許多家庭也不給小孩買小刀了。
看著這個圖片,大家能夠想到它的作用嗎?其實他和如今我們的各種噴壺有點類似,里面可以裝農藥。
噴灑到植物上,可以有效地增加產量,減少病蟲害,由于由于是鐵制的,所以重量還是相當可觀,如今更多的噴霧器使用塑料形狀也進行了更改。
這個燈不知道又是多少人的童年記憶呢,晃悠悠的掛在車上,因為加了罩子,所以刮風下雨都不怕。
是大家在夜晚出行的時候經常使用的照明工具,如果是在家里使用的煤油燈的話,那么這個罩子就有點多余了,因此,他有一個新名字叫馬提燈。
這個木頭做的工具,有人知道是干什么的嗎?沒錯,他就是梭子,不過,不是紡織的時候用的梭子。
每到秋收的時候,人們把小麥那些糧食運回家里的時候,就用繩子和梭子,可以把作物牢牢地固定在背上,相當方便。
當把油菜一類的作物背到平坦的地方,曬干一點之后,就輪到圖片里的連枷出場了,谷場里綿綿不絕的砰砰聲,就是連枷敲打的聲音。
有經驗的農民還會在使用連枷的前一天,連連枷泡泡水,要不然連枷太久沒使用太干了,敲打的時候容易敲壞。
以前的人們都相當節儉,頭發長了也很少去理發店,大部分人都會在家里買一個推子,頭發長了,隨便的在家里剪剪,就又省下了一筆花銷。
不過,由于熟練度的不同,也經常出現有的人的發型被理得狗啃的一樣,出去是避免不了被周圍的人打趣的。
這個東西在以前也相當的受歡迎,他就是油印機,和如今的打印機相比,它使用起來更加的麻煩,而且一不小心會弄得烏黑一片。
但是依舊不可否認,他曾經為大家做出的貢獻,那個時候的紙張帶著油墨香,就是令人感到安心和舒適的味道。
這種畫報,以前許多人的家里都會貼,畫面顏色濃烈,看起來就充滿了勃勃生機,而且充滿了敘事性和美好的祝愿。
如今的人們,家里雖然擺放著各種掛畫,但是像以前的年華,這樣色彩絢爛,風味獨特的,卻很少出現了。
有經驗的釣魚佬,肯定知道圖片上的這個東西是干什么的,拿著魚竿往湖邊一坐,這個竹編的東西放進水里,就可以用來裝魚了。
他還有一個非常漂亮的名字,筌,在各種古文里也經常記載,除了裝魚,有的時候他也會被人們拿來裝其他的東西,比如作物的種子之類的。
這個東西才是紡織的時候使用的梭子,在那些靈巧的手藝人手里,梭子就像有了生命力一樣,在線之間穿梭。
伴隨著機器運作的聲音,布匹很快就制作了出來,如果有耐心還可以織出漂亮的花紋,不過如今梭子和織布機一樣,非常少見了。
如今人們蓋房子的時候,使用磚頭和水泥,以前的人們使用的往往是泥土,不過泥土嘛,怎么有固定的形狀就是關鍵。
圖片上的這個工具叫做土坯模,可以把泥土和其他東西混合做成可靠的土坯,方便之后修房子。
可惜如今泥巴的房子很少見了,土坯模自然而然也就消失了蹤影,不知道這些老物件大家認識幾個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