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導(dǎo)游全民挑戰(zhàn)#
"同志,請出示介紹信。"平壤郊外的檢查站前,執(zhí)勤士兵嚴(yán)肅的聲音讓我下意識摸向背包。作為首批獲準(zhǔn)進入朝鮮農(nóng)村考察的中國記者,我的手心沁出薄汗。同行的向?qū)Ю辖疬f上文件時,我看到他的工裝口袋里露出半截玉米餅——這是朝鮮農(nóng)民出門必備的"移動糧倉"。
拖拉機突突駛過金黃的稻田,驚起白鷺掠過青瓦白墻的村落。63歲的生產(chǎn)隊長金大勇正蹲在曬谷場,用布滿老繭的手摩挲著稻穗:"去年畝產(chǎn)600斤,今年要沖刺700斤!"他胸前的金日成徽章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身后墻上的生產(chǎn)進度表密密麻麻寫滿工分記錄。
推開金隊長家的木門,三間正房帶灶間的格局恍如穿越回80年代的中國農(nóng)村。24寸金星彩電正在播放《勞動新聞》,窗臺上晾曬的干辣椒串散發(fā)著熟悉的煙火氣。"這房子是2012年洪災(zāi)后國家重建的,"老金摸著雪白墻面感慨:"按家里八口人分配,連我小孫子的婚房都預(yù)備下了。"
清晨五點,村口老槐樹下的鐵鐘準(zhǔn)時敲響。300多名社員扛著農(nóng)具走向田野,像極了我童年記憶里的生產(chǎn)隊出工場景。25歲的李美玉把襁褓中的嬰兒交給婆婆,利索地扎緊頭巾:"婦女每天8個工分,雖然比男同志少2分,但今年我種的辣椒田產(chǎn)量最高!"她驕傲地展示著記分冊,頁腳貼著兒子百日照片。
正午時分,集體食堂飄來陣陣飯香。配餐員嚴(yán)格稱量著每人700克的主食配額,今天的菜單是玉米飯配腌蘿卜。金隊長神秘地把我拉到后院,從地窖里端出珍藏的泡菜壇:"自家種的辣椒白菜,配上中國朋友送的豆瓣醬..."話音未落,幾個孩童舉著剛釣的鯽魚跑進來,嚷嚷著要做"大同江魚湯"。
在村西頭的自留地,崔大娘正在侍弄她的"寶貝"——二十多只火雞撲棱著翅膀。"這些家伙三個月就能長到10斤!"老人笑著往飼料槽撒著菜葉:"開城來的商人預(yù)訂了五只,剩下的留著過年。"集市上,背著竹簍的農(nóng)婦們用雞蛋換食鹽,用山貨換布匹,古老的以物易物仍在延續(xù)。
當(dāng)我想去鄰村拜訪時,金隊長急忙攔?。?沒有介紹信會被當(dāng)成'盲流'!"他掏出自己的通行證,泛黃的紙頁上蓋著六個公章:"上次去平壤領(lǐng)獎,光審批就花了半個月。"暮色中,巡邏隊的自行車鈴聲在鄉(xiāng)間小路回蕩,家家戶戶的煤油燈次第亮起。
最讓我震撼的是參加婚禮的見聞。新娘家收到二十多個裝著糧食的包袱,每個都用紅紙工整寫著"賀米三斤"。新郎父親解釋:"現(xiàn)在糧食實行配給制,來喝喜酒的都要自帶口糧。"宴席上,中國制造的電飯煲成為最搶眼的嫁妝,貼著雙喜字的包裝盒上還印著"中朝友誼萬歲"。
在村文化室,三十多個村民正圍著二手電視機看《鮮花盛開的村莊》。"這是沈陽友好城市捐贈的,"管理員調(diào)試著雪花點嚴(yán)重的畫面:"要是能看上中國電視劇就更好了。"角落里,幾個青年偷偷展示著中國產(chǎn)的MP3,朝鮮民歌與鳳凰傳奇的旋律奇妙交織。
臨別那晚,金隊長執(zhí)意送我自家曬的蘋果干。月光灑在整齊的稻田上,遠(yuǎn)處傳來集體農(nóng)莊的夜校歌聲。"等有機會了,一定要坐火車去北京看看..."老人望著北斗星喃喃自語。拖拉機駛過檢查站時,我回頭望見村口的標(biāo)語牌在晨曦中逐漸清晰——"用鮮血凝成的中朝友誼萬古長青!"
(后記)
這1800公里的時空穿越之旅,讓我在朝鮮農(nóng)村找到了記憶深處的溫暖。那些自帶口糧的淳樸情誼,那些工分簿上的奮斗印記,那些青瓦白墻里的家國情懷,都在訴說著一個民族特有的生存智慧?;蛟S正如大同江的流水,每個時代都有它奔向大海的方式,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帶著理解與祝福,守望這份山水相連的深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