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點收到銀行催款短信時,我盯著手機屏幕的手都在發抖。五年前借給表哥買房的十萬塊錢,如今成了壓垮我們親情的最后一根稻草。
中國社科院調查顯示,38.9%的家庭矛盾源于經濟糾紛。當我帶著轉賬記錄敲開表哥家門時,他正坐在新買的紅木茶臺前泡著金駿眉,手腕上的勞力士綠水鬼在燈光下泛著冷光。
"當初說好三年還清,現在孩子都要上初中了。"我把泛黃的借據推過去,表嫂突然沖出來撕碎借條:"自家兄弟幫襯還要利息?"她不知道我為了湊這筆錢,連續半年凌晨四點去海鮮市場卸貨。
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曾指出,中國式親情最危險的認知就是"你的就是我的"。表哥甩出三甲醫院的癌癥診斷書時,我正在看他朋友圈里新曬的馬爾代夫度假照。那疊帶墨香的新病歷,連個折痕都沒有。
走出小區時下著暴雨,手機彈出表哥消息:"真要逼死你親哥?"我突然想起二十年前那個背我趟過洪水去上學的少年,此刻他的背影在雨幕里碎成千萬片。
《民法典》第667條明確規定借款合同必須履約,可法律丈量不了親情冷暖。當我在法院調解室簽下和解協議時,表哥突然說:"早知道你這么較真,當初就該找外人借錢。"
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據顯示,近五年親戚間借貸違約率上升27%。我把簽好的協議塞進文件袋,袋子里還裝著大姑臨終前讓我們互相扶持的錄音——原來有些承諾,保質期比不過一罐防腐劑。
當金錢成為親情的試金石,我們該責怪人性本惡,還是該重新定義血緣的分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