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7年,全省美育課程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升,面向師范類專業學生開設美育課程實現全覆蓋,建設一批學校美育名師工作室;到2032年,優質均衡的美育更加普及,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普遍提高,教師美育素養顯著提升,學校美育氛圍更加濃厚,學校美育工作體制機制更加健全,成效明顯增強……
4月16日,湖南省教育廳印發《湖南省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工作方案》,八大行動十七條措施加強學校美育工作,將音樂、美術、舞蹈、戲劇等美育活動納入校園生活的各個方面,將通過持續努力,全面形成全覆蓋、多樣化、高質量的具有湖南特色的現代化學校美育體系。
(一)美育教學改革深化行動
1.健全大美育課程體系。充分發揮藝術課程在學校美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嚴格按照各學段課程標準開齊開足上好藝術課程。義務教育階段藝術課程小學每周不少于4課時,初中每周不少于2課時;高中階段藝術課程普通高中不少于108課時,非藝術類中職學校不少于72學時;高校落實本、專科學生修滿公共藝術課程至少2個學分的基本要求,鼓勵將藝術課程納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課程體系。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積極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藝術選修課程和課后服務,幫助學生學習掌握1—2項藝術專項特長。構建完善藝術學科與其他學科協同推進的美育課程體系,深入挖掘各學科蘊含的美育價值與功能,采用多學科教師集體備課等方式,探索各科教學中有效實施美育浸潤的技巧和方法。積極建設與湖湘優秀文化相結合的美育課程群。推進五育融合,遴選征集跨學科、跨專業的美育教學、教研、教改優秀成果,推進成果轉化。健全課程教學實施監測與反饋改進機制。
2.大力推進藝術教育教學改革。強化課程實施的綜合性,創新教學方法,豐富課程資源及審美體驗方式,堅持“審美提升在前+專項特長隨后”的教學理念,提升藝術教育中的審美體驗,形成小學階段興趣化、初中階段多樣化、高中階段素養化、大學階段通識化的美育課程共識。通過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借助虛擬現實等現代技術、開展多樣化的藝術活動等,打造藝術課程活力課堂,激發學生積極性,提高參與度。
3.加強美育教科研體系建設。各地要按照標準配足配齊專兼職美育教研員。各校要明確分管美育工作的校級負責人,成立美育教研組或公共藝術教育中心,定期開展美育教科研活動。加強專業指導,成立湖南省中小學和高校美育教學指導專業委員會。設立省級美育教科研項目,加強美育教學改革、鄉村美育建設、大美育學科融合、五育融合發展等實踐研究,形成一批美育教科研優秀成果。
4.完善藝術人才培養模式。加強藝術特長生一體化選拔和培養,持續辦好小學、初中、高中、本科全學段獨唱、獨奏、獨舞比賽。鼓勵各地探索設立藝術類特色高中,持續舉辦普通高校音樂、美術教育專業本科學生基本功展示活動和湖南高校畢業季美術作品展,拓寬藝術人才成長通道。支持高校建好國家級、省級一流藝術類專業、課程和高水平專業群,創新藝術類拔尖人才培養機制。
(二)教師美育素養提升行動
5.抓好教師源頭培養。將美育課程納入師范類專業學生人文素養課程,全面提高師范生美育素養。遴選一批師范生美育實習基地,遴選一批基礎教育美育名師作為實踐導師進行指導。
6.實施教師全員美育浸潤。提高各學科教師的美育意識和美育素養,將美育納入教育系統領導干部和教師培訓計劃,廣泛開展面向教育行政人員、學校領導的專題培訓和面向藝術骨干教師的專業培訓。定期開展美育優秀案例、論文的征集和推廣活動。各地各校要面向全體教師舉辦美育專題培訓,在新教師入職培訓中增加美育素養相關內容,形成多層級、可選擇、常態化的菜單式美育浸潤培訓機制。
7.發揮名師工作室作用。鼓勵各地建設多學科教師共同參與的美育名師工作室,構建美育名師和各學科教師學習成長共同體,形成一批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美育改革成果和優質資源,實現“培養一個、帶動一批、輻射一片”的目標。
(三)美育實踐活動普及行動
8.完善常態化全員藝術展演機制。扎實推進我省中小學生全員文體活動,全面構建起“人人都參與、班班建隊伍、周周有比賽、月月搞活動”常態化學校藝術展演機制。省、市、縣定期舉辦學生藝術成果展示交流活動,學校每學期至少舉辦一次全員參與的展演展示活動。
9.擦亮美育實踐活動品牌。持續開展好“小學戲曲課堂教學競賽”“中小學生建制班合唱暨校歌比賽”“大中小學三獨比賽”“校園好聲音”“高校畢業季美術作品展”“高雅藝術進校園”等品牌活動,提倡高校廣泛開展“藝術+”活動。鼓勵各地各校開展“紅色美育周”,結合湖南紅色文化舉辦主題藝術節,展演紅色主題的音樂、繪畫、舞蹈、戲劇等作品,著力打造“瀟湘紅色美育”品牌。為優秀作品提供展示展演舞臺,多渠道推廣、宣傳校園優秀節目和作品。
(四)校園美育文化營造行動
10.全方位營造校園美育氛圍。充分利用校內展示屏、校園廣播、電視臺、校園網等渠道,拓展學校廊道、廣場、櫥窗、花園等空間,沉浸式打造文明高雅的校園美育場景。鼓勵班級創辦藝術角,支持學校根據實際建設小型美術館、博物館、展覽廳、音樂廳、劇場等,設置學生小舞臺、小展臺等,為師生搭建美育成果展示和審美鑒賞平臺。打造美育浸潤典型縣市區,開展發現“大美校園”活動。
11.建設豐富多樣的藝術社團。鼓勵學校充分利用藝術教師、非遺傳承人、國有藝術團隊專業人士、有藝術特長的家長和校友等資源,設立合唱、器樂、舞蹈、美術、戲劇等藝術社團,以及湘繡、陶藝、剪紙等興趣小組。鼓勵學校在課后服務中增加藝術類項目。
(五)美育評價機制優化行動
12.優化美育評價方式。各地應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完善學校和教師開展美育浸潤工作的考評機制,豐富評價方式,采用問卷調查、觀察記錄、藝術作品展示或藝術表演、收集師生的反饋意見等方式,開展增值性評價、過程性評價、體驗性評價、表現性評價、應用性評價。完善初、高中藝術科目學業水平考試,藝術科目采用過程性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成績以等級形式呈現,結果計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13.優化美育評價內容。美育評價應重在關注學生個體成長,尊重和保護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點,全面考查學生發現美、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高校要強化審美素養和創新意識的評價。完善學校美育工作自評和年度報告制度。
(六)鄉村美育提質發展行動
14.完善優質資源共享機制。用好全國和湖南省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共建共享優質美育教學資源;因地制宜推進縣域內優秀藝術教師流動授課,加強城鄉網絡聯校建設,推進城鄉學生共上一堂藝術課,讓鄉村孩子在本校也能享受高質量藝術教育。
15.完善城鄉學校幫扶機制。建立高校與中小學、城鄉學校之間“手拉手”相互學習交流和幫扶機制,探索高校藝術社團和鄉村學校雙向交流機制。鼓勵美育名師進鄉村支教送教、鄉村美育教師進城市跟班學習。鼓勵城鄉學校結對開展“城市鄉村各美其美”主題研學實踐活動。
(七)美育智慧教育賦能行動
16.推動數字資源賦能美育。依托國家智慧公共服務平臺,加快數字技術在學校美育的場景應用。打造湖南美育數字資源共享平臺,推進美育精品課程、優質教學資源、教師培訓資源、優秀藝術作品、虛擬場館等共建共享。探索利用傳感技術、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活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豐富藝術體驗、改進評價過程。鼓勵各地各校探索運用云展覽、數字文博虛擬演出、全息技術等建設區域性數字美育體驗中心,開展美育展示展演活動。
(八)社會美育資源整合行動
17.構建全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發掘湖南地方特色文化,豐富美育教育資源;推動公共場館、文藝院團等各類社會資源為學校美育教學、實踐活動服務。鼓勵引導學生走進歌舞劇院、劇團、美術館、群眾藝術館、博物館、圖書館、非遺傳習場所以及藝術創作基地等,享受優質美育資源。加強對家庭美育的引導,充分發揮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作用,促進師生、家長美育素養的共同提升,營造良好的全員美育氛圍。鼓勵有條件的學校開展多層次多樣化的中外學生藝術夏令營、冬令營等活動,完善青少年“引進來”和“走出去”國際人文交流機制,促進美育成果互鑒和文化創新。
來源:湖南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