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免密支付,即不用輸入密碼即可完成支付,該功能正在悄然改變人們的支付習慣。近期,多名消費者因手機設置免密支付,導致賬戶資金被盜刷。為此,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提示:網絡購物謹慎使用手機“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因賬戶權限過度開放而引發資金損失。
相比年輕人,老年人更容易成為受害者。許多老年人不清楚自己是否開通了免密支付功能,更不了解其中的具體扣款規則。在其安裝軟件或綁定銀行卡時,無意間開啟的免密支付功能,往往會“不打招呼”地產生消費行為。如果老年人操作手機不熟練,資金被盜刷后難以及時發現。
設置了限額保護的“小額免密”功能,看似更安全,但幾十元的小額支出也讓多數老年人放松了警惕。不法分子正是利用這種心理,通過連續的小額扣款,給老年人造成大額損失。很多老年人直到月底收到賬單,才發現早已被“螞蟻搬家”式地掏空了賬戶。
另外,老年人往往缺乏防范意識,對個人賬戶的管理也不夠謹慎。一些老年人依然習慣使用簡單的支付密碼,如“123456”或出生日期等,不了解“雙重認證”“指紋識別”等安全措施。即使面對設置提醒,他們也常常因為“嫌麻煩”而選擇放棄。殊不知,這正是不法分子最樂意看到的。
雖然及時對賬可有效避免財產損失,但這在老年人中推行難度較大。相比年輕人每天查看短信通知、電子賬單的習慣,許多老年人仍然依賴紙質賬單,或干脆不看賬單。當發現“銀行卡里的錢少了”,往往時間已經過去很久。更讓人痛心的是,一些老年人因為擔心被子女責備,選擇沉默,獨自承擔損失。
老年人需要獲得有針對性的支付安全教育。相比通過網絡進行風險提示,更有效的方式是由社區、街道或銀行組織線下講座,幫助老年人知曉免密支付的設置流程和風險。同時,家庭成員也應成為老年人支付安全的守護者。子女在為老年人開通手機支付功能、綁定銀行卡時,不應一味追求操作便捷,而應逐步引導他們理解每一個功能背后的風險。在日常生活中,子女應鼓勵父母多問、常查賬,甚至可以與他們一起定期核對交易明細。幫助老年人學會“問一句”“查一下”,遠比事后追責更有意義。
當然,促進支付安全需要老年人與支付平臺相向而行。支付平臺不應只以“便捷”為導向,而應為不同年齡段的用戶設計差異化服務,例如在老年模式下默認關閉免密支付功能、提供每月限額報警提示等,以降低老年人被動承擔風險的可能。
便利不應以犧牲安全為代價,免密支付功能本無罪,但它不該成為老年人“不請自來”的麻煩。科技應讓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加便利,而不是被不法分子利用,吞噬老年人多年積攢的養老錢,這才是現代社會應有的底線和良知。免密支付功能在帶來便捷的同時,應被賦予更多人文關懷,為老年人筑起安全屏障,讓他們用得安心、花得明白、過得放心。
直面健康熱點
分享真知灼見
來源:老年健康報
文:尤穎康
策劃:鄭穎璠
編輯:尤穎康 楊真宇
校對:馬楊
審核:秦明睿 葉龍杰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健康報社有限公司,訪問yuanben.io查詢【1Q3GXEDS】獲取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