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大訊:4月11日至4月12日,由科研處、法學院共同舉辦、行政法研究所承辦的中國政法大學名家論壇第三百一十九講暨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公法與治理”系列講座第四十期成功舉行。本次講座采用“線下+線上”結合的方式,為慶祝中國政法大學建校73周年系列活動之一。牛津大學法學院和Corpus Christi學院的伊麗莎白·費雪(Elizabeth Fisher)教授為我校師生帶來了一場題為“如何講好氣候變化與公法的故事”的精彩講座。
本次講座由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馬允主持,北京大學法學院研究員金自寧、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副教授呂夢醒、法學院慶啟宸博士與談。久留米大學法學部教授周蒨、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研究員何香柏、天津大學楊欣博士一同參與線上講座并與談。此外,六十余名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一同參與了線上講座,并主講人進行了互動。
費雪的主講內容圍繞三部分內容展開:氣候變化和公法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氣候變化故事的兩種敘事形態,以及法律想象力的重要性。首先,她指出氣候變化具有多中心性(polycentric)、多面性(multivalent)、棘手(uncanny)的三重特征。公法在氣候變化的語境下發揮了下述五重作用:界定氣候變化及其性質、創造直接或間接的法律義務、提供全面的減緩和適應治理框架、解決相關爭端以及要求公共決策者擔負責任。
其次,她指出氣候變化存在狩獵敘事(hunting narratives)與手提袋敘事(carrier bag narrative)兩種相對的敘事形態。前者指線性、集中于單一英雄、明確目標與勝利的敘事方式,往往強調沖突與戲劇性而忽略旁支細節;后者則是一種以包容多元、聚合日常細節和持續過程為特點的敘事方式,它強調多種元素共同構成的復雜全貌,而非單一的英雄式勝利。費雪認為以氣候變化訴訟為中心的敘述模式往往忽略了案件中的法教義細節、法律推理以及氣候變化的多中心性、多面性等問題。應警惕將氣候變化簡單理解為一種通過單一、線性行動就能解決的問題,而忽略其復雜的、多層次的持續過程。
最后,費雪強調了法律想象力的重要性。它不僅能夠深化對法律內在邏輯和多重意義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超越傳統條文,構建更具包容性和前瞻性的法律敘事。從啟發(instructive)到超越(transcendental),法律想象力有助于形成法律敘事和范式轉型的譜系,推動法律在應對復雜挑戰時所扮演角色的全新認識。
在與談環節,多位學者圍繞氣候變化的破壞性特征、不同機構的法律解釋能力、氣候變化立法中的回溯性責任分配、環境法中的混合式規則制定、專家知識的證成與認定等問題與費雪進行了充分的學術交流。
在問答環節,費雪對前來聆聽講座的學生提出的問題一一作出了認真細致的回應,會議氣氛嚴肅而熱烈。最后,主持人馬允進行了總結,并再次向費雪的到來表示敬意。本次講座在老師和同學們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內容來源|中國政法大學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