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至4月21日是第31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
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最新數據顯示:肺癌目前是全球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排名第一的癌癥,肺癌連續十年位居全球癌癥死亡率首位。
作為惡性腫瘤界的“頭號殺手”,肺癌正以隱蔽的方式威脅著人類健康,尤其是其年輕化趨勢和復雜的致病因素,讓早期篩查與科學預防成為當下關鍵課題。
哪些因素容易誘發肺癌?
日前,首都醫科大學肺癌診療中心主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胸外科首席專家、中國癌癥基金會全國控煙與肺癌防治協作組組長支修益教授給出了答案。
1、吸煙
可以使用“吸煙指數”來衡量吸煙引起肺癌的風險。
吸煙指數=每日吸煙支數×吸煙年數
當吸煙指數>400時,罹患肺癌的風險將大大提高。
2、空氣污染
大氣污染是罹患肺癌的另一重要原因,大氣中的顆粒物(PM2.5)、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多環芳烴、重金屬等物質均可導致肺癌發生。
3、廚房油煙
據統計,廚房油煙同不吸煙婦女肺癌的發生有明顯關系。
4、部分房屋裝修裝飾材料
環境因素如部分房屋裝修裝飾材料導致的室內污染是誘發肺癌的重要原因。因為在裝修時所使用的材料中存在大量的有毒氣體,如甲醛、氨、苯、氡等。
5、心理陰霾
精神心理因素并不能直接致癌,但它往往以一種慢性、持續性的刺激來影響和降低人體免疫力,增加癌癥的發生風險。
6、既往有慢性肺部疾病史
已有明確證據證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纖維化和塵肺是肺癌的致癌因素。
7、職業危險因素
常見的肺癌高危工種有石油工、冶煉工、印染工、油漆工、礦工等。
8、家族遺傳
雖然肺癌可能具有一定的遺傳性,但這只是一種潛在的可能性,并不是必然發生的。
哪些癥狀是“預警信號”?
專家表示,當身體發出某些“預警信號”時,要合理考慮肺癌的可能性并及時就醫檢查,這些“預警信號”主要包括:
1、咳嗽,這通常是肺癌的首發癥狀,隨著腫瘤逐漸增大刺激支氣管黏膜,患者可出現陣發性刺激性咳嗽,即便服用止咳藥也難見效;
2、咯血,部分肺癌患者會咯血或痰中帶血,這是因為腫瘤組織血液供應豐富,劇烈咳嗽時易造成血管破裂且出血;
3、聲音嘶啞,一些肺癌患者可突然出現或輕或重的聲音嘶啞,甚至在短時間內聲音完全消失,且常規治療往往無效;
4、胸背部疼痛,隨著腫瘤越長越大,壓迫血管、神經、侵犯胸膜的時候,就可出現持續性的腰背部疼痛;
5、雙上肢、頭頸、顏面等部位的水腫,當腫瘤壓迫上腔靜脈,可導致上腔靜脈綜合征,主要表現為顏面部、頭頸部以及雙上肢的水腫。
肺結節離肺癌究竟有多遠?
肺結節,在影像學上表現為直徑≤3厘米的肺部陰影,可表現為磨玻璃結節和實性結節,可為孤立性或多發性。有95%以上的肺部結節其實為良性,不一定需要臨床干預,更不需要手術切除。
專家表示,若首次CT檢查發現了肺結節,首先要放平心態,到專業醫療機構就診咨詢,醫生會根據結節的大小、質地、形態、位置、數量及生長變化情況給予建議。需要強調的是,定期觀察肺結節的變化最為重要。
1、正規抗炎
部分肺結節為炎性結節,經過兩周正規消炎后,炎性結節會變小或消失。尤其是首次發現的肺結節,診斷性治療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手術。
2、密切隨訪
良性結節和惡性結節的根本區別在于,惡性結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表現出侵襲轉移的行為,如變大變實。影像學上模棱兩可的結節,可采取隨訪的策略,既可以避免耽誤手術,也不放過應該手術的時機。
3、手術切除
如在復查中,肺結節的大小、邊緣和密度發生了變化,應考慮臨床干預。
生活中如何預防肺癌?
專家介紹,要預防肺癌,目前也只能從這些致病因素著手。
1、戒煙以及避免吸二手煙
吸煙就不多說了,煙齡越長,患肺癌的概率越大。無論何時,戒煙都不算晚。
2、少出門或戴口罩
空氣污染嚴重時,減少出門或佩戴口罩出門。
3、高危環境佩戴防護裝置
高危環境注意防護、減少職業暴露等。在高危環境下工作要注意佩戴防毒面具、手套等防護裝置。
4、多吃蔬菜水果
均衡身體所需的營養,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
5、多做有氧運動
適當有氧運動,可以提升我們的肺功能。
6、定期體檢
40歲以上人群建議定期體檢(胸部低劑量螺旋CT),可提前發現早期肺癌。
不沾煙酒、遠離工業污染
母女四人卻同患肺癌
在寧波山區,80多歲的陳阿婆(化姓)一直過著簡單而健康的生活:平時做做農活、干干家務,不沾煙酒、遠離工業污染……然而,一次體檢打破了平靜——胸部CT顯示陳阿婆左肺有磨玻璃結節,術后確診為肺腺癌。
更令人震驚的是,陳阿婆確診后,她的三個女兒也在篩查中先后被診斷為肺癌,其中兩個是肺腺癌,一個是肉瘤樣癌。最終,她們都接受了手術治療。令母女四人想不通的是,她們沒有吸煙史,生活環境也很清潔,怎么會齊刷刷被肺癌找上?
寧波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胸外科郭晶主任醫師介紹,和很多癌癥一樣,肺癌也具有一定的家族遺傳易感性,他在臨床上就遇到過一些生活習慣良好但最終確診肺癌的病例,而這些病例往往有著腫瘤家族史。“這提示我們,腫瘤家族史是不可忽視的高危信號。即使沒有明顯癥狀,這類人群也應納入重點篩查范圍。”
病因至今未完全明確
不吸煙人群同樣有風險
與傳統認知有所不同,目前肺癌正呈現三大異動:
首先是性別天平傾斜,很多人認為吸煙人群中男性比女性多得多,所以男性肺癌患者所占的比例也會比女性高得多,然而事實是——近年來男性與女性肺癌患者的占比已非常接近;
其次是年齡防線失守,肺癌的年輕化趨勢正變得越來越明顯,甚至不少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也被查出肺癌;
第三是非煙民危機,不吸煙人群發生肺癌的案例層出不窮,遺傳、情緒壓力、不良生活方式等成為肺癌的重要誘因。
事實上,雖然發病率、死亡率長期居高不下,但肺癌的病因至今仍未完全明確,醫學界普遍認為其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吸煙、職業暴露、空氣污染、電離輻射、飲食、遺傳、肺部病史等。
專家強調,戒煙是預防肺癌最有效的措施。相關數據顯示,戒煙10年后,肺癌風險可降低50%以上。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胸外一科主任 陳克能表示,什么時候能達到跟不抽煙的個體肺癌發病是一樣的概率?要戒煙15年。
CT“早篩”是關鍵
哪些情況屬于高危人群?
此外,郭醫生還強調了高危人群進行肺癌早篩的重要性。根據國家衛健委最新發布的《肺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方案(2024年版)》,年齡≥50歲且符合以下任意一項者為肺癌高風險人群:
1、吸煙包年數≥20包年,包括曾經吸煙≥20包年,但戒煙不足15年。(備注:吸煙量=每日吸煙包數×吸煙年數)
2、與吸煙人群共同生活或同室工作≥20年。
3、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4、有職業暴露史(石棉、氡、鈹、鉻、鎘、鎳、硅、煤煙和煤煙塵等)至少1年。
5、有一級親屬(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確診肺癌。
非高危人群
不必每年進行CT篩查
專家指出,對于非高危人群,不必每年進行CT篩查,即便是發現肺部有磨玻璃樣結節,也切莫過度緊張,按需就診即可。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胸外一科主任陳克能說,對那些非高危的人群,即便是低劑量螺旋CT看見了小結節,我們也要分如下的情況,如果是一個純磨玻璃樣結節,簡單說沒有實性成分,就不要過度驚慌;如果結節位置不在胸膜下,又不在葉間裂,這些大可不必緊張,沒有必要每一年做一次CT。
專家表示,對大多數篩查發現的磨玻璃樣小結節要謹慎解讀,它生長得非常緩慢,可以給它一定的冷靜期進行觀察,不建議過度治療。
治療有明顯突破
不少患者生存率提高
隨著我國醫學進步,肺癌患者的治療有明顯突破,磨玻璃樣結節的肺癌,5~10年的生存率接近百分之百,實性腫塊一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約為70%~80%。
郭醫生表示,雖然肺癌是目前癌癥里的“頭號殺手”,但隨著治療手段的進步,它的預后也在不斷改寫:“早期患者通過胸腔鏡微創手術即可根治;中晚期患者可借助靶向治療、免疫治療配合手術治療、放射治療等手段來達到根治或延長生存期;即使是非常晚期的患者,通過靶向、免疫與個體化化療,也有希望改善生存期和生活質量。”
他提醒公眾,肺癌并非“絕癥”,但需要用理性與主動打破“沉默”,定期體檢、遠離風險、重視身體發出的每一個異常信號!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客戶端編輯 孟猛 綜合 央廣網、@央視新聞、寧波晚報、澎湃新聞、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寧波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