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的兩會上,已經基本為今年宏觀經濟的走向打下了基調。
要想理解今年宏觀經濟的走向,就必然需要解讀今年最重要的兩會。
普通人應該如何理解呢?有一個很好的辦法,那就是采取對比,用去年乃至更久之前的數據,來對比今年的,就能夠從中窺見今年宏觀經濟的走向趨勢。
首先,2025年的增長目標仍然是5%,再往前看幾年,2023年是5%,2024年也是5%,2022年是5.5%,從宏觀年度增長目標來看,它是在放緩的,也意味著我們正在邁入高質量發展。
理解了這一點,我們也就更能夠理解今年,乃至往后二十年我國經濟所面臨的基本狀況。
以當前5%的年度增長目標來看,這意味著什么呢?
這意味著我們很難在短期內追上美國經濟。
從GDP總量來看,美國的GDP是我國的1.6倍;人均GDP則是6.6倍;美國去年的GDP增長率是2.8%,以這樣一個速度來算的話,我國至少要到2050年總體GDP才能夠追上美國。
而人均GDP,則要到2100年之后了。
這還是以實際GDP的增速來計算的,去年的名義GDP增速,美國甚至比我們還要高,主要是因為1名義GDP把通脹也一塊算進GDP了,看起來數字就會更好看一點。
而通常來說,國與國之間的對比,用的都是名義GDP。
去年名義GDP增速,我國是4.2%,美國則是5.3%。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效果呢?那是因為我國的物價放緩甚至下降以及美國的通脹,最終導致了兩者之間的數字完全不同。
除此之外,如果考慮到長期來看人口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到2050年,乃至2100年,這兩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不僅僅意味著我國的經濟總體和人均GDP趕上美國,更意味著我國人口面臨著兩個五十年大關。
人口的不確定性因素,也決定著我們能否在2050年以及2100年在GDP總量和人均GDP上能否超越美國。
為什么要以美國為參照物呢?
那是因為我國早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擺在我們前面的,就只有美國,以美國作為參照物,一方面可以更好傳遞公共敘事,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認清問題所在。
另一個變化,那就是去年定的財政赤字率是3%,發行1萬億的特別國債和3.9萬億的地方專項債券。
到了今年,赤字率則直接提升到了4%,特別國債則增至1.8萬億,地方專項債券發行規模增至4.4萬億。
再往前幾年看,2021年的赤字率目標是3.2%,2022年是2.8%,2023年是3%,哪怕是在新冠病毒最肆虐的時候,赤字率也都是在3%左右。
而今年,赤字率直接升到了4%,可別小看這1%的變化,實際上是多了30%,這說明什么?
這說明經濟專家們認為,今年如果還想要達到5%的增長目標,那就需要比之前有更多的支出,所以才將赤字率提高了1%。
在貨幣政策上,我們也能夠看到類似的表述。
去年,我們說的是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包括降息降準,以保持流動性充裕;到了今年,變成了在適度寬松的基礎上,計劃實施更有力度的降息降準措施。
這也說明,今年在財政上還要加大刺激力度,而在貨幣供應上還要增加放水。
除了財政和貨幣上的刺激,今年還有消費刺激。
2024年,我國把促進消費擺在了更加核心的位置,希望人們能夠把消費提升起來,從而支撐起宏觀經濟的短期增長。
去年在促進消費上的主要政策是以舊換新補貼農村消費潛力釋放,消費新場景等等。
這些措施有沒有用呢?我們看數據,2024年我國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48.8萬億元,同比增長3.5%,相比較于5%的GDP增長目標,消費并沒有起到特別大的幫助。
去年在所有消費品類中,除了汽車和家電之外,其他消費品仍然面臨著居民消費不足的問題。
有沒有錢消費,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去年,我國居民存款增加了18萬億元,這18萬億存款當然意味著有人變得更有錢了,且仍然不愿意消費,但同樣的場景,對另一些人來說,那就是消費降級。
去年,我們更多的講還是恢復消費信心。
但如果一個人有錢,那當然是愿意消費的;消費不足,更多的解釋還是占絕對人數比例最大的那個群體,的確是沒有多少錢能夠去消費。
到了今年,我們也轉變了刺激消費的方向。在今年初的兩會上,提出了要將人們收入的提升,作為提升消費的最重要手段。
在有關消費的政策里,消費補貼的內容減少了,主要的篇幅也是花在了最低工資、個稅、生育津貼和住房支持等政策上。
這些注重的都是提升長期消費能力,而不是短期沖擊一波。
顯然,今年在對待消費上,我們更為理性。
去年以舊換新各種補貼,帶來的短期效果當然是有限的,但本質上仍然沒有解決消費低迷的根本原因,而這種補貼也實際上透支了未來人們的消費需求。
因此,今年把消費專注到收入提升上面,才是真正長期可持續發展的。
這一系列措施,我們都可以稱之為“固本培元”。但固本培元還有一個挑戰那就是,提高人們收入,到底要如何提高人們收入。
就當下來看,地方因為賣地收入下滑沒有錢,民營企業都在卷價格、卷人工甚至是卷利潤,也沒有錢。
在企業沒有錢,地方沒有錢的情況下,消費者的收入要如何提高?
這是一個大問題。
放水當然是一個解決辦法。但放的多了,不能保障金融系統沒有壓力風險;放的少了,又無法保證能否起到效果。
哪怕是放的不多不少,也很難保證這些錢最終可以被送到消費者手上。
從2008年開始,4萬億的大刺激一出來,我們上了很多次藥,宏觀上的耐藥性也越來越強,到今天甚至一些藥已經灌不進去了。
耐藥性強,但不意味著藥不管作用;今年不管是貨幣上還是財政上也仍然在發力,只不過在上藥的同時,我們也越來越需要進補了。
最好的補藥,其實就是繼續對外擴大開放。
對外擴大開放可以帶來外資,為什么今天仍然更迫切需要外資?
外資的技術我們已經祛魅了,但外資卻可以實實在在給我們帶來資金、就業和市場的增量。
過去房地產已經把居民存款消耗的差不多了,隨著現在收入增長的停滯放緩,內循環其實仍然還不夠。
過去我們的增長模式,其實就是不斷加杠桿加杠桿,如今隨著地產下行,杠桿不能再加,甚至出現了資產負債表衰退的風險。
在這個時候,外資進來,帶來的資金和就業機會,那可是實打實的。
就業、投資、訂單、外匯,這些都是外資會給我國帶來的東西,因此絕大多數國家,當然都希望外資越多越好,我們也不例外。
尤其是對我國這樣的制造業大國來說。
從今年年初我國對外資的一系列態度上,已經能夠說明外資的重要性不僅沒有減弱,甚至還在加強。
但令人最遺憾的,仍然是特朗普帶來的不確定性,這是今年國內宏觀經濟最面臨的最大外部因素,它也間接影響著外資來華投資的意愿。
但眼下,即便沒有特朗普這一出,宏觀上我們自己需要做的事情也有很多;如今隨著外貿上所面臨的巨大不確定性,這也影響著外資這一越來越重要的投資渠道。
外資帶來的增量,不僅僅為我國提供就業和外匯,還能夠一定程度上起到鯰魚效應,破除我國職場中存在的頻繁內卷現象。
唯有打破內卷,才有可能提高居民收入,只有居民收入提高了,我們的消費才能夠真正起到拉動經濟增長的大作用。
而這一切,都成為今年宏觀經濟走向的決定性因素。
他強任他強,明月照大江。外部環境越是嚴峻不確定性,我們就越需要專注當下,專注眼前專注我們自己。
只有做好了自己,穩固了宏觀經濟,我們才能夠變得更好,邁入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當中。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