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三小女足隊伍成立不到十年,沒有專業足球教師,也沒有標準化足球場。隊員大多來自農村,許多孩子在上小學前從未真正接觸過足球。”相關負責人介紹,就是這樣一支“草根球隊”,卻在本屆“貢嘎杯”第一階段小組賽中五戰五勝,以64個凈勝球、零失球的戰績穩居小組第一,并最終問鼎全省亞軍,獲得了令人矚目的“逆風奔跑”。“她們的崛起,不僅是競技層面的突破,更是成都校園足球厚積薄發的縮影,點燃了鄉村孩子的夢想與希望。”
日前,在2025年四川省第五屆“貢嘎杯”青少年校園足球聯賽總決賽(小學女子組)中,新津三小代表成都市勇奪亞軍。這項由四川省教育廳、省體育局、共青團省委聯合主辦的校園體育賽事,是目前四川省規格最高、參與最廣、影響力最大的青少年校園聯賽。本屆比賽較往年競爭尤為激烈,參賽隊伍增加123支、比賽場次近千場,參賽學生超過3000人。
熱愛,是成長的原始動力
六年級學生李梓萱是新津三小女足的隊長。本次比賽中,她帶傷堅持出戰,直到八強賽后,教練才發現她腳上滿是血泡與厚繭。校長陳波見狀,不禁紅了眼眶。
新津三小女足隊長 李梓萱
雖然她在半決賽前因韌帶拉傷未能繼續登場,但這份堅韌與執著早已深深感染全隊。正是源于這份熱愛,隊員們不懼強敵、奮力拼搏。
孩子的熱愛,也悄然帶動了家長的態度轉變。李梓萱的父親曾在她一年級時堅決反對踢球,如今卻成了她的“頭號粉絲”,幾乎場場陪伴。
在這所小學校里,足球不僅是一項運動,更是孩子們表達情緒、建立自信、學會合作的重要方式。“他們或許不善言語,但在球場上懂得協作、承擔、鼓勵彼此。”校長陳波說。
堅持,是打破限制的起點
訓練初期,新津三小女足條件極為簡陋:沒有球門,老師就在墻上畫;沒有標準場地,就在升旗廣場劃線搭建簡易五人制場地。羽毛球場、網球場、土質操場……校園的每一寸空地都成了訓練場。
“孩子們幾乎在所有可能的空間里奔跑訓練。”帶訓教師張靜說。這位退役軍人將部隊訓練理念帶入校園體育,組織孩子們“一日三訓”:清晨體能、大課間技戰術、午休時間對抗演練。從一開始不敢控球,到如今能自主制定戰術、組織進攻,背后是汗水與堅持的日積月累。
新津職高教師劉曉文也是這支隊伍的“幕后功臣”。這位“足球癡”十年來義務執教,先后培養出多位進入市隊、區隊的優秀球員。
被看見,是夢想扎根的契機
當新津三小女足挺進全省八強,她們“被看見”了。
事實上,這支隊伍早已在市、區級賽事中屢創佳績。教學樓里擺放著30余座獎杯,見證著這所學校一路走來的屢屢戰績:2018至2025年間,女足在區級賽事中獲得5次冠軍、3次亞軍、3次季軍;在市級賽事中獲得7次冠軍、5次亞軍、4次季軍,在這次“貢嘎杯”奪得省級亞軍一次。
學校還走出了一批優秀球員:帥惟浩成為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出場的首位09后球員;李夢婷、王彤彤、彭詩雨、董幸、周子涵入選成都市足協女足梯隊,王彤彤還參加了全國2007-2008年齡組精英訓練營;楊雅婷于2022年入選四川省青少年校園足球最佳陣容。
為了給予孩子們更專業的指導,市教育局、體育局積極協調市級專業機構入校開展備戰訓練,區文體旅局提供全程交通保障,確保孩子們安心參賽。
“她們的意志力、協作能力遠超預期。”一位市足協教練感慨。隨著關注提升,企業家協會捐贈球衣裝備,當地愛心企業也提供經費支持,社會的關愛,正源源不斷注入隊伍成長的土壤中。
目前,新津區已啟動“小學—初中—高中”女足人才梯隊建設,探索“選才、育才、留才”的本地化長效機制。
近年來,成都市教育局、體育局持續深化體教融合,推動校園足球改革發展,完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體系,越來越多的學校正讓足球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
據悉,新津三小標準化足球場建設項目已由區政府立項,將為球隊提供更安全、專業的訓練與比賽環境。
如今,成都校園足球不僅是鄉村孩子錘煉品格、追逐夢想的舞臺,更是他們拓寬人生可能、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路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