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裝備制式化便于減輕后勤壓力提高部隊戰斗力 ,最好是發展多兵種的通用型制式裝備,這是各國武器裝備研究部門的重要課題之一。不過發展通用型制式裝備可不容易,不僅是在技術上,還涉及到經濟基礎、時局發展等,今天跟大家介紹一下上世紀30年代日本發展通用型野戰炮的情況。
三八式75毫米野戰炮
在上世紀30年代的亞洲,75毫米山炮/野戰炮是炮兵力量的主力,當時的亞洲強國日本也是如此。日本陸軍先后研制裝備了多款75毫米野戰炮,數量最多的是三八式75毫米野戰炮,該炮于1905年研制,到30年代已服役數十年,綜合性能已經落伍。三八式野戰炮采用單腳炮架設計,最大射擊仰角只有16.5°(最大射程8300多米),左右射界只有各3.5°,調整火炮射向時,需要抬起炮架,推動炮身調整方向,對準新的方向之后重新放列,相當麻煩耗時。
PS:日本陸軍基于三八式野戰炮發展了一種騎兵炮——四一式75毫米騎兵炮,用來裝備騎兵部隊。本質就是三八式75毫米野戰炮的輕量化版本(只輕了幾十公斤,聊勝于無),縮短炮管長度和減少炮管壁厚度,同時將原來的半自動閉鎖機構更換成手動的隔斷式螺紋閉鎖機構。
九零式75毫米野戰炮
后來日本陸軍推出了改進型——三八改式野戰炮,將單腳炮架改成了中間有孔的樣式,同時還調整了炮管耳軸的位置,使火炮可以以更大的仰角射擊。三八改式野戰炮最大射擊仰角由16.5°提高到43°,火炮最大射程達到11600米,非常不錯了,當時105毫米榴彈炮的射程也就10000多米。但是,方向射界并沒有得到改善,左右射界還是只有各3.5°。同時重量增加了不少,放列重量由947公斤增加到1136公斤。綜合看,日本陸軍對三八改式野戰炮不太滿意,只能湊合用。
1930年日本從法國引進了M1925式85毫米野戰炮技術,由于M1925式野戰炮太重,放列重量達到1985公斤,根本不適合當時的亞洲作戰環境。于是日本技術人員把火炮口徑減少到75毫米,最終研制出九零式75毫米野戰炮。九零式野戰炮性能非常不錯,采用開腳式炮架設計,最大射擊仰角為43°,左右射界各25°,最大射程達到13890米,炮口初速683米/秒。
九五式75毫米野戰炮
不過九零式野戰炮還是偏重,放列重量達到1600公斤(機動型),馬拉型也達到1400公斤,太重了,六馬牽引明顯吃力了。當時日本工業基礎有限,無法為陸軍配備大量汽車,只能搞騾馬化部隊,因此九零式野戰炮不適合作為制式野戰炮。并且九零式野戰炮穿甲能力強,更適合反坦克作戰,加上炮管壽命不足,用來進行野戰有些浪費了。綜合起來看,這炮也不理想。
日本陸軍希望能裝備一種通用型野戰炮,可以同時配發步兵、騎兵,替代之前的三八式野戰炮、三八改式野戰炮、九零式野戰炮。技術上要求該炮:采用開腳式炮架設計,整體重量便于六馬牽引,方向射界左右各25°,最大射程不低于10000米。此外,新型野戰炮彈藥必須與三八式野戰炮通用(有大量彈藥庫存不能浪費),生產成本也要低,便于大量生產裝備部隊。
根據這些性能指標,日本技術人員設計出新型野戰炮,這便是九五式75毫米野戰炮。該炮沿用了九零式野戰炮的許多新技術,例如液氣壓式駐退復進機和自緊式火炮身管。1934年8月完成兩門樣炮,1935年完成重量過大和射擊安定性不足的改進。九五式野戰炮的炮管壽命達到16000發,而九零式野戰炮的炮管壽命只有4700發,強了3.5倍,九五式野戰炮非常適合日本陸軍在亞洲區域作戰。
射擊仰角提高不少
九五式75毫米野戰炮主要性能:放列重量1108公斤,行列重量1929公斤,炮管長2325毫米(倍徑31倍),口徑75毫米,高低射界-8°~+43°,方向射界左右各25°,彈重6.56公斤,最大射程10700米,炮口初速520米/秒,射速15發/分鐘。
但是有了好的通用型野戰炮,并不代表能夠大量換裝,制約的因素可不只是技術和成本。1937年日本挑起七七事變,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由于中國人民奮起抵抗,日寇只能不斷擴大軍隊規模和投入戰爭資源。僅僅兩年時間,日本戰略儲備基本消耗殆盡,經濟上接近破產,根本沒有財力來給陸軍全面換裝九五式野戰炮。因此,老式的三八式野戰炮只能繼續使用,戰爭后期甚至連日俄戰爭時期的三一式75毫米野戰炮都從倉庫里搬出來使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