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互聯網貓咪賽道又出現了新段子。
起因是一個網友在樓道里撿到了一只可愛的小貓咪,于是“綁架”回家。
結果,小貓咪一到家就發出了“呼嚕呼嚕”的聲音,
急得網友連夜上網詢問:小貓撿回家為什么一直響,這是病了嗎?
圖片來自網絡
帖子一發出,就吸引了無數鏟屎官回復:
“呼嚕呼嚕就是喜歡、舒服的意思。”
“貓在表達很開心,你卻以為貓有病。”
“貓貓把你當媽媽,你把貓貓掛網上。”
“不懂風情的人類。”
“我是專業修貓的,送來我這里免費幫忙看。”
圖片來自網絡
原來,貓咪在舒服、開心時會從喉嚨深處發出“呼嚕呼嚕”的聲音,
這是貓表達“喜歡”的一種方式。
而善良但是不了解貓的網友卻誤以為貓咪患了呼吸道疾病,甚至以為“貓壞了”,
鬧了一個大烏龍。
無獨有偶,除了《貓一直響》這一個段子以外,
“貓咪烏龍文學”系列還有好幾篇精彩作品,
被網友合稱為“媚眼拋給瞎子看四大名著”:
有《貓為什么在我面前嗷地一聲摔倒,我沒碰它,是在碰瓷嗎》,
圖片來自網絡
還有《貓為什么一直用頭蹭我,是貓頭癢嗎》,
圖片來自網絡
更有《貓咪一直踩毯子、爪毯子,是有甲溝炎嗎》,
圖片來自網絡
貓咪在人類面前躺下,不是摔倒碰瓷,而是表達友好、親近的一種方式,翻譯成人類語言,就相當于貓在對你說:“人,喜歡你,快來摸摸我。”
貓咪用頭蹭人,也不是因為頭癢了,而是因為貓頭部有氣味腺,通過蹭蹭可以讓人類沾上自己的味道,從而達成氣味交換,翻譯成人類語言,就等于貓在說:“人,你是我的了。”
貓踩奶則是貓咪在重復幼貓時期的行為,表達自己此刻處于充滿安全感的環境中,同時也是在用爪子上的氣味標記領地,就相當于貓在說:“人,貓現在很幸福。”
這些“明明是在示好”的舉動,卻被不解風情的人類誤解為貓病了,甚至還要把貓“掛”網上,
如果貓也會上網,一定會大呼一聲:“錯付了!”
圖片來自網絡
為什么我們會誤解貓咪的想法?
因為貓咪和人的語言模式完全不同,
它們不會說話,更多時候是通過肢體、氣味、眼神、表情來傳達信息,
而人類無法識別這些復雜的信息,
因此有時候,會出現人類明明是好意,卻誤解了貓咪鬧了烏龍的情況。
圖片來自網絡
要想更懂你的貓咪,不如來讀一讀這本貓咪行為解讀手冊——《零壓力貓咪行為訓練》
本書是一部幫助人們和貓咪建立共同語言、訓練貓咪的工具書,干貨滿滿,實操性極強。
本書包括三個部分的內容:了解貓咪肢體語言、通過響片訓練建立雙向溝通、具體操作講解。
《零壓力貓咪行為訓練》
作者:九月 著;李小孩兒 繪
不僅能幫助我們解答貓咪行為中那些難以理解的舉動,還能讓我們和貓咪之間的關系更融洽。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解碼毛孩子。
01
貓咪為什么不喜歡看鏡頭?
也許你刷到過很多寵物博主的短視頻,
博主鏡頭下的貓咪可可愛愛,不怕鏡頭,甚至很配合主人
可是當你一遍驚呼“好可愛”,一遍把手機攝像頭對準自家貓想拍同款時,
你會發現,自家貓主子略帶嫌棄地把臉扭開了,怎么樣都不愿意直面鏡頭。
圖片來自網絡
這時你可能會想,貓主子是沒有當網紅貓的潛質,還是說它嫌棄自己?
在《零壓力貓咪行為訓練》中,作者說,貓咪躲避鏡頭這一行為,和貓咪的「眼睛語言」有大關系。
貓咪的眼睛是會變化的,
我們可能都知道,光線越強,瞳孔會變得越細,光線越弱,瞳孔會變得越圓。
但我們可能不知道的是,貓咪的眼睛還會隨著情緒波動而變化,
如果你發現,光線并沒有變暗,但是貓咪的瞳孔卻變得越來越圓,并且眼睛睜得很大,
那就說明,貓咪很可能正處于焦慮或害怕的狀態下。
細線狀瞳孔
棗核狀瞳孔
圖片來自《零壓力貓咪行為訓練》
和我們想象中不一樣,
看上去眼睛圓圓,非常可愛的小貓,此時有可能正承受著較大的壓力。
而瞇著眼睛,看上去一臉不屑的小貓,此時卻是十分放松的,貓咪瞇眼伴隨緩慢眨眼,是貓咪用眼睛在表達:“我現在很舒服。”
滿瞳
睜開一半的眼睛
圖片來自《零壓力貓咪行為訓練》
在貓咪的世界里,瞪住對方是非常不友好的行為,
“直勾勾地瞪著對方”代表著敵意、沖突、威脅,
因此,當我們把鏡頭推到貓咪面前時,貓咪感受到的是一個圓溜溜的黑眼睛正在瞪著它,
如果此時貓咪不想發生沖突,或者是比較膽小,就會回避鏡頭。
不過,有的貓咪很自信,膽子很大,
被瞪住也不愿意后退,還很可能會拍打鏡頭。
02
是聰明毛,還是犟種毛
耳朵真的能反映貓的性格嗎?
在互聯網上,不少人把貓咪耳尖尖上面那撮貓稱作“聰明毛”,
“聰明毛”越長代表貓越聰明。
而貓咪耳朵里的毛叫“犟種毛”,有這撮毛的貓更有自己的想法。
圖片來自網絡
在《零壓力貓咪行為訓練》中,作者說,其實,耳朵上的毛并不能反映貓的性格,
耳尖毛是為了幫助貓咪更好地收集聲音和抵擋污垢,耳簇毛是為了保暖,與性格完全無關。
不過,貓咪耳朵的動作能反映貓咪此時的心情。
貓咪的耳朵有32塊肌肉,可以180°自由轉動,非常靈活,
除了收集環境中的各類聲音外,也能反映出貓咪當下的情緒與行為動機。
比如,貓咪聽到感興趣的聲音時,會把耳朵朝那個方向轉動,
圖片來自《零壓力貓咪行為訓練》
同時,貓咪警覺性開始輕微升高,不動聲色地開始觀察周圍環境的狀況。
又比如,貓咪耳尖越往后旋,說明它們此時壓力越大,越緊張。
我們常見的貓咪“飛機耳”,就是貓咪正在表達:“不高興。”
隨著貓咪害怕或憤怒程度加深,貓的耳朵會進一步后旋,甚至貼平后腦勺,
圖片來自《零壓力貓咪行為訓練》
此時,作為鏟屎官的我們不要強迫貓咪,而是放開貓,任由它們躲起來,直到他們的安全感恢復。
03
如何讓小貓不搗蛋、不拆家?
人類擁有大約860億個大腦神經元,貓咪只有2.6億個左右,
因此,讓貓咪完完全全按照人類指令行事是不太現實的。
圖片來自博主@花花oh
那么我們該如何讓小貓盡量少搗蛋呢?
在《零壓力貓咪行為訓練》中,作者總結了一套和貓咪交流的“貓咪普通話”——行為ABC。
貓咪的一切行為,
無論是害怕地哈氣、高興地翻肚皮,還是焦慮地喵喵叫,
都有其原因和動機。
如果不去找尋其背后的原因和動機(A),
只針對行為(B)做出獎勵或處罰,
結果(C)很可能讓家長和貓咪都不滿意。
比如,比如貓咪把你的手當成玩具,總是抱著手又咬又踢(B),
你很有可能會輕輕拍打貓咪,或者大聲斥責“不要咬我的手”
結果貓咪會誤以為這是一種更加激烈的友好互動
“只要我去踢咬家長的手(B),家長就會給我更多的回應(C)。手指比那些塑料逗貓棒更像真正的獵物,能帶來更多滿足,這太有趣了!以后只要我想練習狩獵(A),就去踢咬家長的手(B)來獲得滿足(C)。”
你以為你在教育貓咪,結果貓咪以為你在跟它玩。
圖片來自《零壓力貓咪行為訓練》
那么正確的做法是什么呢?
當我們想要改變貓咪的行為(B)時,需先找到原因(A),
并針對貓咪做出的反應(B)來改變結果(C)。
比如,當貓咪開始咬人、撲人(B),是因為它們在玩耍、模擬狩獵(A),
它們想要的(C)就是家長的回應。
如果家長不回應,不反饋,貓咪就會感覺自己的行為失去了意義,
從而逐漸減少行為(B)的出現。
你可以觀察下你的貓咪,當貓咪不想再繼續某種互動時,它的第一反應一定是起身離開。
我們要和貓咪建立溝通,必須用它們能夠理解的方式,
所以當你想要改變它們不恰當的行為時,也要向貓咪學習——直接離開。
再舉個很多養貓家庭都會發生的例子:家長給貓咪剪趾甲時,貓咪會使勁地掙扎。
圖片來自博主@芬兒頭是貓不是豬
如果你希望貓咪配合你剪趾甲,我們首先要整理邏輯:
原因(A)——貓咪不喜歡爪子被捏住。
行為(B)——掙扎。
結果(C)——逃離家長的懷抱,爪子自由了。
所以正確的溝通是先處理(A)。
家長可以先輕輕碰一下貓咪的爪子,同時讓貓咪獲得非常喜歡的零食;
不碰爪子時,零食也會消失。
待貓咪情緒穩定,不再在意觸摸后,逐步變成輕捏爪子的同時給予零食。
這樣貓咪就會把“剪趾甲”(A)和“吃零食”關聯起來,獲得愉快體驗(C),
貓咪的配合度就會越來越高。
04
世界破破爛爛,小貓統統抓爛
現在,養貓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
貓不僅帶給我們陪伴,還教會我們什么是毫無保留的相信,和無條件的愛。
但同時,貓咪搞破壞、跑酷、咬人,也會讓鏟屎官非常心累,
甚至不少鏟屎官因為貓咪半夜跑酷而出現了睡眠不足、神經衰弱等問題。
圖片來自網絡
因此,如何更懂自己的貓,如何科學養貓,如何和貓和睦相處,就變成了鏟屎官必學的課程。
這本《零壓力貓咪行為訓練》,就是一本實操性極強的實用貓咪相處手冊。
按照書中的步驟訓練,可以有效減少貓咪抓撓沙發、半夜跑酷、咬人等問題行為,
從而增加人與貓之間的信任度,讓剪趾甲洗澡、外出就醫更簡單。
其實每只貓咪都是可愛的小天使,打罵并不能解決貓咪行為問題,
有效溝通是建立在互相理解與尊重的基礎上的。
這本書為我們打開了與貓咪交心的大門,教授了一種愛的表達方式。
如果你家里也有毛孩子,不妨翻開這本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