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于:世界銀行 | 作者:Jamele Rigolini
(圖片: Vincent Tremeau/世界銀行)
當世界減貧進程出現倒退時,社會保護可以成為幫助民眾實現自力更生的關鍵。社會保護不僅僅是現金或實物救助,例如小額收入補助、養老金或膳食補助,還包括通過就業和經濟包容計劃為民眾提供支持,幫助他們獲得機會、更好的工作或者提高他們的生產率。
世行新報告闡述了社會保護和勞動計劃如何幫助發展中國家的人民擺脫貧困。報告著重介紹了社會保護取得的成功及其如何能使更多民眾興旺發達。
今天,獲得社會保護的人口數超過歷史上任何時期。在過去十年,社會保護的覆蓋面已擴大到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47億人口,創下新高。現在全球四分之三的人口生活在社保受益家庭或社保繳費家庭。低收入國家擴大社會保護覆蓋面的力度最大,擴大了一倍以上。
由于有了社會保護,在遭遇干旱和其他沖擊時,非洲薩赫勒地區社會保護受益人減少食品等生活必需品消費支出的可能性降低了24%,減少健康和教育支出的可能性降低了25%。
經濟包容計劃為民眾提供現金、資產、培訓、市場準入等各種支持,帶來居民家庭或企業增收的幅度可達 45%。
但我們還有更多的工作要做。盡管社會保護覆蓋面顯著擴大,但推進速度仍然緩慢。報告顯示,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仍有16億人口尚未得到任何形式的社會保護,還有4億人口依然嚴重缺乏保障。按照目前的進展速度,實現全世界所有貧困人口社會保護全覆蓋還需要20年時間。
在報告中,我們概要介紹了三種加快進展速度的方式如下:
1. 擴大覆蓋面。這不僅僅是錢的問題。要想擴大覆蓋面,我們必須建立擴大社會保護計劃所需的基礎設施,例如用于識別需求人群并及時有效地提供救助的數據庫、數字支付系統和檔案管理系統。
開發這些系統需要時間。巴西的家庭補助金計劃(Bolsa Familia)或巴基斯坦的貝納齊爾收入支持計劃(Benazir Income Support Program)等大規模計劃的建立都耗費了十余年時間,現在仍在完善。
2. 提升救助水平。在許多低收入國家,福利水平很低,以致難以改變貧困狀況。低福利迫使貧困人口把重心都放在如何生存上,幾乎沒有空間來規劃未來。
民眾需要的支持不僅僅是現金或實物救濟,還有諸如針對家庭暴力或心理健康問題的更好的社會服務。民眾也迫切需要更多的就業救助,以獲得更好的工作機會,幫助他們走向自力更生。
3.構建應對沖擊的社會保護體系。通過投資建立應對沖擊的交付系統、融資機制和治理安排,我們就能在沖擊和危機發生時提供及時的支持和維護就業穩定。這些投資有助于在沖擊和危機期間快速高效地擴大社會保護范圍。
在新冠疫情期間,緊急社會保護應對措施惠及發展中國家17 億人口,彰顯出沖擊響應系統的重要性。在疫情前就有健全交付基礎設施的國家應對更有成效,凸顯了主動投資的必要性。
我們無疑需要更多的資源,但對于許多國家來說,更好地利用現有資源也會大有裨益。例如,目前很多現金轉移支付的受益人是中產階層或富裕人群,將受益對象調整為貧困人口,就能解決社會保護覆蓋底層 20%人口所需資金的將近一半。
我們世界銀行的目標是到2030年讓5億人口獲得社會保護,其中一半是婦女。我們無法獨自實現這個目標,必須要與政府和發展伙伴共同努力,尋找必要的資源并管好用好資源。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衡量不作為的代價不僅僅是用金錢,還有子孫后代喪失的機會、不平等的加深和韌性的遞減。
THE END
轉載聲明:本微信公眾號刊登的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及本微信公眾號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