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臺上熱氣騰騰的飯菜咕嘟作響,老人們圍坐餐桌笑聲不斷,西山根村幸福互助院“院民”王鳳云大娘端著剛出鍋的酸菜粉條往桌上一放,滿屋子頓時香氣撲鼻,“都別瞅著啦,趁熱乎!”晨光透過玻璃斜斜照進來,滿屋子笑聲跟著蒸鍋的熱氣直往上竄。
作為西山根村探索互助養老新模式的重要載體,“惠民食堂”以“搭把手、暖顆心”為理念,通過鄰里互助、便民服務、普惠助餐等舉措,讓老人“食”有所依、老有所樂,生動詮釋“小食堂服務大民生”的為民情懷。
老人們正在惠民食堂內就餐
小食堂大民生,一蔬一飯暖到心坎里。中午十一點半,“惠民食堂”準時開餐,牛肉燉土豆、紅燒茄子、雜糧粥等菜品香氣撲鼻。食堂采取“政府出一點、社會力量捐一點、個人拿一點”的運營模式,老人早餐僅需1元,午餐僅需3元,針對院內腿腳不便的老人只需提前電話預約,志愿者便會將餐盒送至家中。
“這饅頭軟乎,比我自己做得好吃!”82歲的王志琴捧著熱乎乎的饅頭,臉上笑開了花。
“小飯碗”裝著“大民生”。西山根村黨支部書記劉占林表示,“惠民食堂”不僅是養老服務的突破,更是鄉村治理的創新。“我們要讓互助院成為黨和群眾之間的連心橋,把民生實事辦到老人心窩里!”
互助養老,銀發“朋友圈”共筑溫情家園。西山根村幸福互助院推行“文明積分+鄰里互助”養老模式,鼓勵低齡身體硬朗的互助院“院民”組成“銀齡志愿隊”。作為高齡獨居老人代買藥品的“跑腿員”、定期上門清潔的“家政員”,更是送餐入戶的“暖心外賣員”。
特別設計的文明積分模式將無形的善意轉化為可量化的溫暖,每次服務可積3分,分值可用來兌換生活用品或惠民食堂用餐額度,這種“服務—積分—回饋”的良性循環,不僅激活了低齡長者的內生動力,更織就了一張守望相助的溫情網絡,院內還設有棋牌室、浴室、便民超市等空間,讓老人從“被動養老”變為“主動享老”。
“幫老姊妹送送飯、掃掃院子,自己也有成就感!”58歲的志愿者王鳳云邊包餃子邊說道。
便捷生活,家門口的“幸福服務站”。互助院聚焦老人“急難愁盼”,推出“15分鐘生活響應圈”。依托鄉衛生院醫療資源,定期邀請醫生到幸福互助院坐診,慢性病用藥送到床頭;志愿者定期到互助院開展“愛心義剪”、代繳水電費;十二吐鄉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定期舉辦文化“益”起來文藝演出等志愿服務活動。
“以前一個人冷鍋冷灶,現在頓頓吃現成的,還有大夫給量血壓,日子舒坦!”67歲的獨居老人鄒金榮感慨道。“惠民食堂”吃的是家常菜,聊的是鄰里言。這里不僅為老年朋友們提供美味可口的熱乎飯,也給老年朋友們提供了一個社交和休閑的場所。
銀齡互助煥新養老模式,文明積分繪就溫情畫卷。這種植根鄉土文明的養老創新,既延續了“鄰里相攜”的傳統美德,又注入了現代治理的智慧基因。西山根村用一把打開農村養老困局的金鑰匙證明,最溫暖的照護,往往來自同樣布滿皺紋卻依然有力的雙手。這種“以老助老”的模式探索,不僅解決了農村養老資源短缺的難題,更重建了鄉村社會的情感聯結,讓暮年時光綻放出別樣光彩。(王雅琪)
來源:赤峰市林西縣委宣傳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