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國新辦舉行“新征程上的奮斗者”中外記者見面會,山東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高級工程師谷樹茂作為生態環境領域代表之一,圍繞“守護綠水青山 共建美麗中國”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
發布會上,谷樹茂介紹,他已在污染源監測崗位堅守近18年。他表示,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為環境管理提供關鍵數據支撐。工業企業的煙囪、突發環境事件現場,都是他的 “戰場”。工作任務繁重時,夜以繼日、節假無休成為常態,一年出差可達200多天。為調查取證,深夜攀爬幾十米高的煙囪開展突擊監測也并不鮮見。監測工作耗時漫長,無論嚴寒酷暑,高空作業常常持續一整天。夏天,衣服反復濕透;冬日,厚棉衣也難敵寒風。即便如此,谷樹茂始終嚴格要求自己。“在有些人看來,監測或許是枯燥無味、很平凡的一件事。”但是他堅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到極致,就是不平凡。”
作為污染源監測人員,谷樹茂及其團隊每年對工業企業進行現場監測與幫扶指導。“截至目前,累計監測幫扶企業超千余家次,出具監測數據十萬余條。這些數據不僅支撐環境管理決策,還助力企業優化生產工藝,選擇合適治污設施,從源頭和末端減少污染物排放,推動大氣和水環境持續改善。”
谷樹茂介紹,生態環境監測是反映美麗中國“顏值”的“鏡子”,美麗中國美不美、美在哪兒,都需要用監測數據來說話,這就需要監測這面“鏡子”質量得高,這樣才能反映生態環境質量狀況的真實情況。為此,他和他的團隊也在不斷研發新的先進的監測設備和制定相應的監測規范、監測標準,來確保監測數據更加全面、更加準確,在實現美麗中國進程中,貢獻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在談到新技術對工作的影響時,谷樹茂指出,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眼睛和耳朵,是一項法寶利器。山東有3.5萬家已核發排污許可證的企業,但人力監測監管效率低下。為此,山東建設了大數據平臺,匯集全省7800 家重點排污單位1.4萬個點位的自動監測數據,以及企業用電量、生產狀態參數等數據。通過這些數據對比,能很容易地在線上發現企業是否存在涉嫌弄虛作假的行為,然后根據這些線索,再去現場進行監測檢查。例如,曾發現某企業自動監測數據看似正常,但用電量數據顯示治污設施停運,經現場檢查,證實企業擅自修改監測設備參數且污染物超標排放。大數據技術極大提升了監測監管效率。
未來,谷樹茂表示將持續把這些新技術與我們生態環境監測監管進行深度融合,屆時相信我們監測監管的水平還會有一個質的提升和飛躍。
(大眾新聞記者 董婉婉 北京報道 經緯工作室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