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合作幫扶的醫緣牽線20年,改變了南上海遠郊就診狀況,助力了曾經二級乙等醫院的茁壯發展,更為當地百姓真正帶來健康福祉。一邊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一邊是奉賢區奉城醫院,大三甲與小醫院,從2006年起合作至今未曾間斷,6輪近20年幫扶實現了常見病多發病、部分疑難雜癥奉賢家門口解決,改變了跨江求醫問藥的狀況。
“底子薄、能力弱”一度瀕臨轉型降級
奉城醫院位于奉賢東部中心區域,20年來由于奉賢區內發展重心偏移,人口普遍集中向西集中,千禧年之初,醫院一度面臨轉型降級危險,周圍百姓看病就診頗受影響。就拿血透患者為例,由于醫院沒有血透相關治療,“早上趕去市區,半夜披星戴月回家”成為令人辛酸的常態。
“當時醫院只有大內科、大外科的分類,最多加個骨科,全院人才隊伍幾乎找不到一個研究生,很難適應百姓需求。高端人才不肯來、青年骨干留不住,發展相當受限。”奉城醫院原院長王根在2004年初來乍到時,眼前看到的是“底子薄、能力弱”的醫院面貌。
正值醫療體制改革,醫院發展危機四伏。轉機發生在2004年,當年九院內分泌專家吳萬齡教授每周三來指導業務和專家門診,次年九院泌尿外科董國勤教授下沉奉城醫院。到了2006年底,兩家醫院干脆達成合作辦院意向。
2009年,奉賢區政府將上海交大九院-奉城醫院醫聯體建設納入區域衛生健康發展規劃,并于當年12月正式簽署醫聯體合作協議。在長達20 年的幫扶歷程中,九院歷屆院長、書記多次帶隊深入奉賢基層開展義診,目睹了遠郊百姓“跨江求醫、凌晨排隊”的就醫困境:狹窄的診室里,老人攥著外地轉診單反復詢問;血透患者因本地醫療空白不得不凌晨渡江,在往返顛簸中承受病痛…… 時任九院院長張志愿院士在 2010 年奉城義診時曾感慨:“奉賢距離市區不過一江之隔,醫療資源卻像隔著一道‘天塹’,我們有責任把優質服務送過來。”
2012年,時任九院院長范先群院士在調研中發現當地口腔疾病診療缺口巨大,當即推動口腔頜面- 頭頸外科團隊整建制入駐;2016年醫聯體協議簽署時,現任院長吳皓教授提出“專家下沉常態化、技術幫扶精準化”目標,要求每周50余名副高以上專家排班表“雷打不動”,讓奉賢百姓在家門口就能掛上“九院專家號”。這些源于一線觀察的決策,成為九院持續加大幫扶力度的重要推手,也讓兩家醫院的合作從“輸血”走向“造血”,從短期支援邁向長遠共建。
時任奉城醫院院長王永斌深深意識到,學科建設是發展的關鍵,九院深厚的積淀可以學習、借鑒并取用,但同時也要結合自身特點制定長遠計劃,做強二級醫院部分學科,以點帶面促進醫院管理和業務綜合能力的提升。
九院專家幫扶帶教,培養本土人才隊伍
如今,奉城醫院的門診大樓二樓,寬敞血液凈化中心可以同時完成48人血透,這里日夜不休,筑起奉賢血透患者的“生命線”,“披星戴月往返市區血透”徹底成為歷史。除了血透,血濾、置管等也業務也開展得風生水起。
自2010年開始奉城醫院部分科室由九院托管,直至2016年,雙方簽訂醫聯體合作協議,自此九院每周派出50余名專家來奉城醫院指導幫教;奉城醫院則每年安排10余人前往九院進修學習。
2012年起,奉城醫院在九院的幫助下開啟血液凈化中心服務。九院腎內科專家張巍帶著護士長,一次次來到奉賢手把手指導,此后幫扶未曾“斷聯”,張巍教授退休后,九院接連派出多位主任前來奉賢,曾經是一名老年科普通醫生的唐新妹,師從腎內科大專家后,漸漸從“門外漢”成長為具有正高職稱的專家,“感謝大專家當年對我傾囊而出,讓我在職業生涯最關鍵的時刻學到寶貴知識,如今能真正讓奉賢百姓獲益。”
口腔治療領域同樣如此。曾經的奉城醫院只有最基礎的鑲牙、補牙業務,在九院口腔團隊幫扶下,相繼開出口腔頜面-頭頸腫瘤科、口腔顱頜面科等,一批青年人才成長起來,其中口腔外科王健醫生已成長為“賢城工匠”,張野醫生已嫻熟操作口腔種植……目前奉城醫院擁有口腔病床80張,每年口腔手術400余臺,不少外省市患者慕名而來,“在這里享受到了堪比三級醫院的服務,按照二級醫院價格付費,確實很實惠。”剛做完腮腺腫瘤的患者劉先生說。
數據顯示:奉城醫院先后有15個科室委托九院管理。人才隊伍得到壯實成長,從幾乎找不到一個研究生到現在研究生占比25%-26%,臨床科主任全部是高級職稱專家,這為醫院發展奠定了扎實基礎。
實現多項“區域首例”,呵護一方百姓安康
2013年,奉城醫院成功晉級二級甲等醫院,技術的飛速成長,為百姓真正帶來健康福祉。花季少女意外跌倒,導致深靜脈血栓合并肺血栓,輾轉多家區級及市級醫院后,轉至奉城醫院血管外科,由陸信武專家團隊指導為少女開展手術,術后次日她腿上的腫脹明顯消除,病情也逐漸好轉,幾天后痊愈出院。
奉城醫院血管外科成長為首批奉賢區科,學科帶頭人宋菊民教授,曾經是普外科醫生,跟隨九院血管外科副主任陸民教授,成長為“賢城名醫”并建立工作室,輻射更多奉賢乃至其他區域患者。
還有慕名遠道而來的患者!9歲的華華出生時被診斷為右側三度先天性小耳畸形伴外耳道閉鎖,左側外耳道狹窄,雙側感音神經性耳聾。傳統手術需要分2-4次才能完成。經多方打聽,奉城醫院耳鼻喉科團隊在九院石潤杰教授的指導下,為孩子量身制定了一體化手術治療方案,使用人工材料耳支架植入及骨橋聽覺裝置植入,使耳再造和聽力重建一次完成,無須二次手術。這是醫院相關手術的首次探索。
更多首例誕生了。數據顯示,僅2020年至2024年奉城醫院就開展新項目、新技術100項,多項學科及技術填補區內空白。從特色學科的崛起,到臨床急危重癥救治網絡日趨完善,建立構建高效救治“生命通道”。
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康復中心三個專科中心的協同發展,標志著奉城醫院從單一疾病治療向急危重癥救治、康復管理一體化轉型,構建起“預防-治療-康復” 全鏈條健康服務體系,切實提升區域疑難病癥診療和應急救治能力。
近20年幫扶,奉城醫院各方面達到質的飛躍。就在兩年前,九院與奉城醫院開啟又一輪簽約,九院院長吳皓教授表示,未來還將進一步輻射九院優質醫療資源,整體提升奉城醫院綜合實力。
僅去年一年,全年九院專家來奉城醫院門診1121次,教學查房548次,會診及疑難病例討論51次,手術示教2605例,業務講課455次,雙向轉診1268人次。奉城醫院院長李月河表示,“九院對我們這么多年的幫扶,體現了無私大愛的醫者精神,更激勵我們持續努力,更好地呵護百姓安康。”
原標題:《南上海這家二級醫院何以“逆襲”成長?背后述說一段長達20年的“幫扶情”》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顧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