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在國內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孕婦能夠享受到這一技術。
撰文 |郭雪梅
責編丨汪 航
15年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以下稱“北京婦產醫院)產科主任醫師山丹為一名孕婦完成了全國首例無創產前基因檢測,自此拉開了中國產前篩查的序幕。
講起當年的親身經歷,山丹依然感觸良多,“當時,我們在臨床上苦于缺乏有效的篩查手段,傳統方法的陽性檢出率又不高。”因此,山丹渴望尋找一種全新的技術,以解決臨床中面臨的醫學難題。
機緣巧合之下,她結識了國內基因測序龍頭企業華大基因的研究人員,在充分了解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原理和優勢后,成功將該技術引入臨床。
15年來,山丹見證了無創產前篩查技術在臨床的廣泛應用,為無數家庭帶來了福祉。截至目前,華大基因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技術已累計服務全球超1800萬孕婦,在降低唐氏兒的出生等優生優育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與產前診斷結緣
在成為一名產科醫生之前,山丹曾在碩博期間主攻婦科腫瘤。2006年博士后出站后,她來到北京婦產醫院工作,從此將研究方向轉向產科。
北京婦產醫院產科自1959年建科以來,一直是北京市分娩數量最多、高危妊娠患者集中的科室。來到北京婦產醫院后,山丹主要從事圍產期產前診斷的臨床與基礎科研工作。
當時,產前診斷最常用的技術是羊水穿刺,即通過染色體核型分析來判斷胎兒健康狀況。山丹回憶道:“我剛到北京婦產醫院時,醫院還沒有開展臍帶穿刺,絨毛穿刺也是我到那里后才逐步開展起來的。”
穿刺檢查幾乎是當時產科醫生進行產前診斷的主要方式,但這項工作不僅重復性高,容易讓醫生感到疲憊,器械條件也不夠理想。“我經常開玩笑說,我們用的穿刺針就像納鞋底的針,孕婦體驗不好,流產風險也比現在大得多。”
年輕時期的山丹
2010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讓她踏入了產前診斷的全新領域。當時,她獲得了一個前往中國香港大學瑪麗醫院做訪問學者的名額,有機會了解和學習當地的產前診斷新技術及診療模式。
這次訪問給山丹帶來了不小的震撼。她告訴“醫學界”,當時大家普遍認為香港地域面積小、人口相對較少,但其實,香港人口密度非常高,其服務的孕婦群體也十分多樣化,并非僅限于亞洲人群。
“他們的工作量其實并不亞于我們北京婦產醫院,但他們確實做得井井有條。”山丹說。
最讓她感到驚訝的,是當時香港大學瑪麗醫院的穿刺陽性率能達到10%,而北京婦產醫院作為國內分娩量最大的醫院之一,每年的羊水穿刺量達上千例,但其中診斷為唐氏綜合征的比例卻不到2%-4%。
山丹回憶,在醫院工作期間,她常常一早開始穿刺,直到下午一點多才能完成上午的工作,最多時她曾一個人為29名孕婦做穿刺。
然而,低陽性率和難以篩查出異常情況,有時會讓她覺得這些工作“不值”。從香港訪學回來后,她開始思考:有沒有辦法,在保障篩查準確性的同時,盡可能減少孕婦的痛苦?是否還有更溫和、更精準的篩查方式?
完成全國首例
2010年12月,全國首例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在北京婦產醫院完成,該項目由華大基因提供技術支持,負責臨床落地的醫生正是山丹。
她告訴“醫學界”,接受檢測的001號孕婦是一位孕周超過22周的志愿者。當時,醫院條件較為艱苦,孕婦需要在不同診室間來回走動,但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僅需抽血即可完成,整個過程十分順利。
首例檢測完成后,山丹和團隊在臨床中逐漸積累了大量病例。2011年,她們在國際學術雜志上發表了相關論文,引起了廣泛關注。
相比傳統唐篩,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準確率更高。通過抽取孕婦外周靜脈血(約5mL)進行產前篩查,可用于評估胎兒患常見染色體疾病的風險。雖然它不能替代確診手段(如羊水穿刺),但更高的篩查準確率有助于減少不必要的穿刺檢查,從而降低因穿刺可能帶來的流產、感染等風險。
此外,該技術可在孕12周后進行,便于早期檢測,且對常見的染色體三體異常(如21三體綜合征、18三體綜合征、13三體綜合征)的檢測準確率可達99%以上。
由于技術優勢顯著,許多國外孕婦了解后曾紛紛致電北京婦產醫院咨詢,甚至點名山丹來做,“可能是我的名字很好記,很多孕婦直接說要做山丹提的那項技術”。
實際上,開展全國首例檢測時,山丹的初衷很簡單——希望讓篩查更精準,更快識別真正需要關注的病例,提高診療效率。“當時沒想太多,就是一股勁兒往前沖。”
2021年,山丹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技術的開發和臨床應用》項目獲得華夏醫學科技獎二等獎
這股勇氣,源于她此前在產前診斷領域的不斷積累。
山丹回憶,在博士期間,她就參與了北京大學人類疾病基因研究中心主任馬大龍教授的國家課題,深入接觸基因測序技術。
山丹和華大基因的結緣則是在20年前。在北京婦產醫院工作期間,她一直從事產前診斷相關的基礎科研工作,與華大基因的工作人員曾保持密切的學術交流。
2009年7月,山丹了解到華大基因正在開展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技術的臨床試驗,便開始關注其試驗數據以及該技術在臨床應用的可能性。
經過各方長時間的努力,2010年12月,全國首例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在北京婦產醫院成功完成。
華大基因CEO趙立見曾分享道,在北京婦產醫院落地后,他帶領團隊持續與國內醫療機構進行技術交流。期間,越來越多的醫院表達了合作意愿,該技術在產前診斷領域也逐漸嶄露頭角,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
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普惠全國
在我國,出生缺陷是一項重大公共衛生挑戰,嚴重影響人口健康水平,危及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質量,同時也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巨大的痛苦和經濟負擔。
2019年,國家衛生健康委臨床檢驗中心產前篩查與診斷專家委員會發布了《孕婦外周血胎兒游離DNA產前篩查實驗室技術專家共識》,其中指出,相比于傳統的孕婦外周血血清學篩查,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具有檢出率高及假陽性率低的優點。
多項國內外薈萃分析結果也顯示,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對于21三體(T21)的檢出率為99.5%,假陽性率為0.05%;18三體(T18)的檢出率為97.7%,假陽性率為0.04%;13三體(T13)檢出率為96.1%,假陽性率為0.06%。
山丹告訴“醫學界”,隨著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在國內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孕婦能夠享受到這一技術。
山丹教授和她的學生們
近年來,多地還將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納入醫保支付范圍,河北省更是在2019年率先在全國開展面向全省孕婦的產前基因免費篩查項目,讓這一技術能夠惠及更多基層家庭。
“目前,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社會普及度也很高。”山丹表示,作為一項應該全民推廣的篩查技術,臨床醫生對其未來仍有更高的期待。
她指出:“作為篩查技術,肯定是越早檢測越好。隨著國內高齡產婦數量逐漸增加,這一需求在未來可能還會進一步上升。如何讓孕婦更早地享受這一技術,例如提前到孕8周或孕9周,這將是未來的一個重要突破點。”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