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眾朋友們,晚上好。
說起“笑話”,你能想到什么,是脫口秀即興喜劇,還是相聲小品?山西有個萬榮縣,縣界“大門”上掛著“笑城”二字。圍繞笑話,這里有廣場、比賽、晚會、點播臺,萬榮笑話在2008年還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啥萬榮人把笑比作生命的鹽?如何找回生命的鹽?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萬榮笑話。
與脫口秀不同的是,萬榮笑話是一種集體創作,有村頭柳樹下的“閑諞”(當地方言,意為閑聊),有飯局上的即興創作,也有紅白喜事的即興表演。
先來欣賞一則萬榮笑話:包產到戶之前,萬榮一戶農民年年吃不飽飯,每年祭灶時都會貼上對聯:“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但農民覺得,年年讓灶王爺說好事,結果還是吃不飽,索性把對聯換成了:“上天去說啥算啥,回來后想咋就咋。”今天,屏幕前的你聽了,也許并不覺得好笑,是因為笑話都是特定語境的產物,笑點的產生脫胎于人們的共同認知。但是,品味其中樸素的生活哲學,我們依然能感受到當今稀缺的松弛感,真誠動人。
改革開放初期,土地干旱、缺少礦產資源,導致工農業發展受限,萬榮發展不容易。那時的萬榮笑話,多是自我嘲諷。在萬榮附近縣市成長的筆者,童年時不理解他們為何“丑化”自己,長大后明白,言語中滿是生命的韌性。萬榮有句俗語,“除了死法都是活法”。他們不藏著掖著,敢于笑對困頓的現實,并勇于想盡辦法改變。時間順流而下,生活卻可以逆水行舟;命運發了一手爛牌,我們還可以不按常理出牌。松弛之中自有別樣的力量感,直擊人心。
萬榮縣笑話廣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郭玉潔/攝
正如一位網友所言:“笑口常開是教會我們與困頓共存。”現代社會的快節奏中,負面情緒悄無聲息地積累,影響著許多人的生活。工作、學業不順時,把挫折講成段子,用第三人稱視角找找解題思路;遇到一時難以解決的困難時,以“愛誰誰”的灑脫,暫時脫離情緒泥淖……幽默不是逃避現實的麻藥,而是試圖用語言解構生活的不確定性,錨定一絲確定性,給予自己信心與安慰。富有幽默和釋懷的笑,有著提升精神力量、開發心智的功效。
萬榮那些從土地里長出來的笑話,是嚼碎了生活之苦的回甘,如今也搭上短視頻的快車,試圖在網絡空間尋找新的聽眾。笑話成為文化軟實力,生存哲學轉化為公共資源,讓萬榮這一“寶藏小城”走進人們視野。縣域文旅競逐“網紅標簽”,往往容易千篇一律,缺乏難以復制的個性化體驗。挖掘鄉土文化基因,打造鄉土文旅IP,恐怕正是當下的流量密碼。
在更廣泛的意義上,一個縣域乃至一個地區的發展,也需要有活力有想法的人才,需要因地制宜、應時而變。萬榮以“笑話”為錨點,瞄準市場空白,一茬茬同心接力干。有了這把鑰匙,外出招商引資時,能更快打開局面;把游客迎進門,才能帶他們解鎖更多驚喜。一座小縣城,兩處“國保”,飛云樓和秋風樓都是《黑神話·悟空》的取景地,吸引不少人跟著悟空看古建。
離開鹽的菜肴,失去滋味;離開笑的生活,缺乏趣味。那么,聊友們,不妨從今天起,找回生命的鹽,當一個愛笑的人,用幽默為生活潤滑。來,“閑諞”一會兒,收拾好心情,再去爬坡過坎、攻堅克難。
這正是:
幽默啟心智,笑口宜常開。
瞄準空白點,流量自然來。
大家晚安!
(文|呂莉)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