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程冰冰 谷艷敏
在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館內,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體驗活動正熱烈展開,當一片片螺片被精心鑲嵌成小巧精致的 “胸針”,游客們動手體驗非遺技藝的歡樂也在此匯聚。5月3日,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五一”特別活動之“非遺螺鈿 匠心嵌彩”在考古博物館二樓報告廳精彩上演,眾多游客走進這里,親身感受起源于商周時期的螺鈿工藝獨特魅力,觸摸歷史深度,感知華夏文明。
“螺鈿”是一項極具中國特色的傳統手工裝飾技藝。它主要是把螺殼、蚌殼、貝殼等軟體動物的外殼加工成薄片,再經過精細的雕刻、打磨工序,最后鑲嵌在漆木器、金屬器等器物表面,從而形成色彩絢麗、紋樣精美的裝飾圖案。由于螺鈿工藝技術復雜,且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范疇,因此被稱為“非遺螺鈿”。
作為融合了傳統紋樣、自然色彩與匠心靈感的傳統工藝,螺鈿手工制作活動受到游客的熱烈追捧。活動現場,每位參與者都化身為專注細致的“工匠”。大家手持鑷子,小心翼翼地夾取大小合適的螺片,仔細地填入胸針的空白區域。有人選擇用單色螺片層層疊疊地填充,成品宛如排列整齊的魚鱗;有人則巧妙運用漸變過渡的配色方式,使其與胸針圖案完美契合,達到華麗卻不失雅致的裝點效果。
“這是我第三次來參加這里的手工活動了,每次都能體驗到不同的傳統非遺項目,在這里,我不僅拓寬了眼界,動手能力也得到了鍛煉,我真的特別喜歡。”大學生雨欣如今已經成為這里的“常客”,她開心地分享道:“今天我特意選了‘長尾小魚’圖案來鑲嵌,在博物館里度過充實的假期,這種 DIY 活動真是我們大學生體驗傳統文化的絕佳方式。”
據悉,“非遺螺鈿”手工體驗活動是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2025年系列活動“傳承弘揚傳統文化”版塊的重要內容之一。“五一”假期期間,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還接連舉辦了“全國廉政暨文化遺產漫畫精品展” “聆聽千年絲弦之韻”“沉浸式趣味闖關”“指尖上的藝術”和“考古工地公眾開放日”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這些活動讓非遺文化、歷史知識以及考古體驗走進大眾生活,融入市民的休閑時光,收獲廣泛好評。
5月4日下午和5月5日,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館還將繼續推出“考古人講考古” “水中生花 絲上成畫”等假日活動,期待廣大游客前來參與體驗,一同探索歷史文化的奇妙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