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站在軍港碼頭旁,遠眺那整齊停泊的艦艇群。震撼。
中國海軍的擴張節奏正在2025年迎來一個顯著的高峰期。這不是簡單的數量增長,而是質與量的雙重躍升。福建艦經過七次試航,航母交付已近在咘尺;兩艘最新批次的055型萬噸驅逐艦完成動力試航;兩棲攻擊艦075型四號艦即將入列……這一系列重器相繼亮相,折射出的是中國海軍戰略轉型的深層邏輯。
從歷史維度看,這是中國海洋戰略的必然選擇。
回望21世紀初的中國海軍,當時的艦隊構成多是老舊的051型驅逐艦,滿載排水量不過4800噸的052型和2250噸的053H3型護衛艦。與當下形成了多么鮮明的對比!今年服役的新型主要艦艇將超過20艘,總噸位將超過25萬噸。這一數字什么概念?接近整個意大利海軍現役主戰艦艇的總噸位,幾乎等同于法國海軍。
停下來想想,這意味著什么?
中國海軍力量的快速增長,正在重塑亞太地區的戰略平衡,也使西方主導的國際海洋秩序面臨調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已不再韜光養晦——央視公開報道南部戰區海軍某驅逐艦支隊擁有近20艘現代化戰艦,軍港碼頭和大批國產現代化艦艇被完整呈現。這種公開透明傳遞出明確的戰略信號。
短短幾年間,中國已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海軍裝備體系。054B型首艦漯河艦的入列,拉開了今年中國海軍新型艦艇服役的序幕。渭南艦、欽州艦相繼官宣。背后隱藏的是中國海軍從"近海防御"向"遠海防衛"戰略的轉型。表面看是艦艇數量的增長,實質是海洋國家意識的覺醒與海權思維的成熟。
這一波裝備建設高峰,將為中國提供前所未有的遠洋投送能力和海上威懾力量。
我觀察國際海軍動態多年,發現一個有趣現象:西方媒體慣于用"威脅論"描述中國海軍發展,卻對美日等國的軍事擴張輕描淡寫。實際上,中國海軍的崛起有其必然性——作為全球貿易第一大國,85%的石油進口依賴海上通道,保障海上通道安全是國家發展的剛性需求。從國際關系理論看,這符合大國海權發展的一般規律。
軍港的變化,最能說明問題。
20年前,解放軍海軍驅逐艦支隊通常只有8艘左右的驅護艦——且大多是老舊艦艇。而今,南部戰區某驅逐艦支隊已擁有4艘055型萬噸大驅、4艘052C/D導彈驅逐艦和多艘054A導彈護衛艦。這支部隊的裝備規模和戰力提升,恰是中國海軍整體轉型的縮影。
中國海軍的快速發展,也是對復雜海洋安全環境的戰略回應。
看看全球海洋格局!美國"印太戰略"持續加碼,日本"自衛隊"突破和平憲法約束加速擴軍,澳英美"三邊安全伙伴關系"直指西太平洋……錯綜復雜的海洋博弈中,中國需要足夠的力量確保國家主權和發展利益。福建艦和055大驅等新型主戰艦艇的服役,正是這一戰略需求的具體體現。
值得深思的是,海軍力量的增長從不僅僅是軍事意義上的。它是綜合國力的體現,是工業能力和科技水平的檢驗。中國能在如此短時間內建造如此多的現代化戰艦,背后是制造業全產業鏈的優勢和持續的技術創新,這本身就令人印象深刻。
從全球視野看,中國海軍的崛起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力量格局東移的直接體現。
對于亞太地區而言,這意味著海洋秩序的重構。對于中國而言,這意味著擁有了與國家地位相匹配的海上力量。而對于全球而言,一個負責任的海洋大國正在崛起。
海風陣陣。遠處,新型戰艦的輪廓漸漸清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