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征程上的奮斗者”系列中外記者見面會的首場見面會,五位生態環境領域的代表與大家見面交流。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環境研究所所長胡京南作為代表參加了見面會。
據介紹,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的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大氣環境研究所所長胡京南長期從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參加工作18年來,主持了國家和地方的科研項目30余項。
▲胡京南回答記者提問 圖據中國網
在工作中,胡京南和同事們針對京津冀的大氣污染過程開展跟蹤研判,快速解析污染成因、識別污染來源,創新了區域和城市空氣質量管理技術。他帶領團隊在實際道路上開展了近千次的機動車排放測試,參與了國五、國六重型車排放標準制修訂,推動機動車監管從實驗室走向實際道路,提升了治污的水平。
這些研究成果也為京津冀打贏藍天保衛戰、北京冬奧會空氣質量聯防聯控等工作提供了科技支撐。在2013年到2022年的十年間,京津冀區域在GDP增長6成的同時,PM2.5的濃度也下降了6成以上,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其中科技創新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科技創新如何為藍天保衛戰注入強大動力?
談到科技創新的作用,胡京南介紹,科技創新為藍天保衛戰和美麗中國建設注入了強大動力。
在藍天保衛戰中,胡京南作為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團隊的一分子,與來自全國各地的2900多名科研工作者一起,在京津冀開展“空—天—地”立體觀測,建立了高精度的排放清單,弄清重污染成因,識別污染來源,為京津冀空氣質量改善助力。
“我想,藍天保衛戰有指揮部和執行部門,也有參謀部和保障部門,我們科研團隊作為參謀部和保障部的重要一分子,通過科學研究,為精準、科學、依法治污出謀劃策,也通過技術創新,為打贏藍天保衛戰提供強大的技術保障?!?/p>
胡京南說,自己和同事在開展《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修訂研究,這項研究工作也有望助力空氣質量未來進一步持續改善,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新的動力。
談起AI在生態環境領域的應用,胡京南說,一方面,隨著監測技術的發展,現在的環境質量、污染源排放、化學組分等數據呈現爆發式增長,AI、大數據技術能夠幫助環境工作者在這些海量數據中間快速識別污染特征和規律,高效篩查異常排放問題線索,大幅提高數據分析的效率。
另一方面,AI等新技術也有望突破傳統的科學研究范式,能夠幫助我們在空氣質量的預測預報、污染源排放清單的動態化分析等方面提升研判能力,將來也有可能幫助我們打造生態環境領域治理的更智慧的科學大腦。但是,AI也不是萬能的,還是要充分發揮人的智慧,“集智攻關”,同時也要防范AI“黑箱”可能帶來的風險。
在一個又一個“戰役”中,
摸清京津冀大氣污染成因
回顧為藍天保駕護航的這些年,胡京南說,印象最深的是2015年前后,當時京津冀秋冬季霧霾頻發高發,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當時,社會上甚至科學界對于霧霾的成因和來源眾說紛紜,各種假說也層出不窮,是急需解決的一個難題。如果說藍天保衛戰是一場大的“攻堅戰”,一次又一次的污染應對過程,就是一個又一個的“戰役”??蒲腥藛T作為參謀部的一分子,需要對每次污染過程開展跟蹤研判,這個過程非常辛苦。
2015年以來,每個冬天的夜晚,一旦出現污染過程,胡京南和同事們就需要夜以繼日地開展分析,有的同事在上半夜收集和整理數據,他和其他同事就在下半夜起來分析和提煉數據和結論,然后第二天再參加污染過程會商。通過一次又一次摸索,最終從排放、氣象、化學和傳輸等方面,系統闡明了污染的成因。
胡京南舉例說,2015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火電燃煤量差不多4.5億噸,民用散煤的用量只有它的1/8左右。但研究中發現,如果從單位用煤量排放的一次顆粒物來看,根據不同的煤種區別,民用散煤的排放因子是火電燃煤的十倍到一百倍,可以看到這個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同時,污染過程源解析的結果也表明,民用散煤對京津冀PM2.5濃度的貢獻可達三成以上。胡京南說,這個研究結論,為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政策的出臺和實施提供了堅實的科學依據。截至2024年,全國散煤治理累計達4100萬戶,有力支撐了打贏藍天保衛戰。京津冀地區現在已經成為世界上空氣質量改善最快的地區之一,也被聯合國稱為“北京奇跡”。這里面,科技支撐的作用應該說功不可沒。
▲(資料圖)北京玉淵潭公園,藍天映襯下的櫻花。圖據視覺中國
胡京南同時指出,過去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離國際領先水平確實還有差距,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就在剛剛過去的秋冬季,京津冀區域也經歷了三次區域性重污染過程。從成因分析來看,我國的一次顆粒物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已從千萬噸級降到百萬噸級,是過去取得大幅改善的主要原因,但目前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仍然是千萬噸級的排放量,這些污染物在遇到不利氣象條件的時候會發生快速的化學轉化,生成二次顆粒物,這是當前治理遇到的難點。
胡京南說,接下來還是需要通過優化能源、產業和交通結構,開展重大治理工程,強化污染天氣應對等,持續減少污染排放,“我相信,只要我們堅定信心,久久為功,終將實現藍天白云的常駐?!?/p>
紅星新聞首席記者 吳陽 北京報道
編輯張尋 責編 馮玲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