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南京保衛戰打響,日軍20萬大軍三路圍攻南京。激戰到13日城破淪陷,宣告南京保衛戰結束,日軍取得了南京攻城戰的勝利。
在這場保衛戰中,涌現出了許多英雄人物,他們的事跡令人感動。那么,在南京城淪陷之時,究竟是誰堅持到了最后?通過中日雙方的檔案,可以得到這個答案。
井手龍男
金陵兵工廠:擊斃日軍大佐
日軍野戰重炮第6旅團在進攻南京時,其下轄的第14聯隊聯隊長井手龍男大佐被中國守軍擊斃,他就是死在南京城最后的抵抗者手里。在進攻南京時,井手龍男的聯隊配屬給第6師團作戰。在攻擊中華門時,井手龍男聯隊的巨炮轟開了城墻,為日軍侵入南京立下了功勞。
日軍進攻南京
南京城淪陷后,井手龍男所在的聯隊駐扎在中華門附近的金陵兵工廠。日軍第14聯隊在這里犯下了累累暴行,對中國軍民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中國檔案記載:
罪行一:12月14日,日軍射殺市民王文家、王留柱,尸體拋在兵工廠外的河邊。
罪行二:12月14日,在金陵兵工廠內射殺士兵2000多人,尸體堆在兵工廠宿舍的樓二、三樓上。
罪行三:戰后調查,在金陵兵工廠后山發現埋尸骨的地方三處,有1000多具尸骨。
守軍
日軍的兇殘沒能嚇倒中國軍民,日軍重炮兵第14聯隊也付出了代價。據日軍炮兵第14聯隊記載:
炮擊事件經過:12月14日,井手龍男大佐和手下一行人來到金陵兵工廠視察,井手龍男志得意滿地走在路上,以得勝者的姿態視察著14聯隊的炮兵們。
當他來到第五、六炮車之間時,突然一發迫擊炮彈飛來,當場擊中了井手龍男。這一發炮彈打得可謂精準,炮彈直接落在人群中,當場炸死三個日本兵,分別是木下次郎市、金床勇夫、丹田好一。
井手龍男情況:當時迫擊炮爆炸后,彈片飛濺擊中了他的身體,井手龍男的身上被彈片擊中多處,彈片擊穿了他的肺部。井手龍男被緊急送往醫院,但是他受到的傷過重,于次日上午斃命。
次日上午,日軍對井手的死大感震驚,在哀悼之余將他追贈為陸軍少將。在南京保衛戰中,井手是被中國軍隊擊斃的唯一一個日本將官,雖然是死后才追贈的。
迫擊炮
這件事情記錄在日軍野戰重炮兵第14聯隊的檔案《陣中日志》明確地記錄了當時的情況。《陣中日志》是這樣記載的:
12月14日,聯隊長井手龍男大佐于昨日遭到不明敵軍炮襲,于本日午前八十三十分死去。15日晚上8時,野戰重炮第14聯隊舉行隆重的葬禮,其遺體葬于南京雨花臺麓。
井手被炸死后,日軍為掩蓋井手死亡的真相,以維護其所謂的“皇軍榮譽”,在新聞里大肆報道井手是在12月11日在進攻南京城墻時,在雨花臺遭到炮兵襲擊重傷的,井手受傷后拖到14日才死去。
這一篇報道顯然不是真實情況,井手在金陵兵工廠被炸死,這是真實的情況。日軍的《陣中日記》于當天就進行了及時記錄,并對井手遇襲的情況寫得很清楚,井手的確死于中國守軍的炮擊炮襲擊。
陣中日記
獅子山炮臺:血戰到最后一刻
當井手龍男的尸體還未冰冷,中國守軍仍舊在獅子山炮臺頑強殺敵,這里的守軍士兵也是打到最后一刻的人。據檔案資料記載:
獅子山:座落于南京城西北江邊,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賜名,歷經明朝至清朝500多年,歷年修筑維護炮臺于其上,山上有大小炮臺數座,可向江面和城區俯射,形成壓制性火力。
獅子山在低矮平緩的群山中很突兀,故而有“江上孤峰萬馬騰,忽驚獅蹲勢崚崢”之美譽。日軍進攻南京時,深知獅子山防務之重要,對己殺傷之大,所以進攻路線都主動避開了獅子山。
獅子山地形圖
中國軍隊的檔案《江寧要塞區1926年12月9日起至1937年12月13日止間作戰經過概要》記錄獅子山炮臺戰斗到12月13日淪陷那天,當時是這樣記載的:
“獅臺于十二日午后九時向水西門、上新河一帶之敵射擊,掩護友軍撤退……至十三日午前三時,炮毀撤退。”
獅子山炮擊點
但是現在新發現的檔案表明,獅子山炮臺一直堅持到了14日,日軍官方甚至一度認為并未完全地占領南京。這兩則新的檔案資料分別是:
- 美國《波士頓環球晚報》(1937年12月15日第13版):“日本陸軍發言人在此間談到日軍對南京地區尚未完全占領,因為中國軍隊在獅子山要塞的大炮尚未沉寂,西面山上的炮群仍然在開火。”
- 美國《紐約時報》(1937年12月16日第1版):“在城市的西北角獅子山炮臺上,中國軍隊仍然在堅守,那里的大炮還在向日軍開火。日軍不得不承認,他們還沒有完全占領南京,日軍完全占領南京還需要2-3天。”
但是,南京城畢竟大勢已去,最后 炮臺官兵不得不撤退,日軍占領獅子山炮臺后,憤怒地將炮臺拆毀。由此可見,日軍對獅子山炮臺是何等的畏懼,中國守軍在上面堅持到了最后一刻。
獅子山炮臺
下關江面:用步槍打驅逐艦的士兵
日軍進攻南京時,日軍艦隊也配合了陸軍的行動,日本軍艦“海風號”進入南京天河口江面向南京進行炮擊。日本軍艦的作戰目標是切斷中國軍隊的退路,“海風號”一路暢通無阻地進入了南京港口。
“海風”號
據日軍檔案記載:
12月16日,在南京城淪陷四天之后,城內已經沒有反抗的士兵。就在軍艦平靜地漂在江面享受著江風時,突然魚雷手杉本宗五郎發現右舷處出現了一艘小木筏,小木筏是用簡單的木棍搭建的,上面有三個中國人在奮力劃著筏子。
南京淪陷后,很多逃難的人乘坐筏子渡江逃亡,這種情形早已經司空見慣,杉本宗五郎和軍艦上的士兵都沒有在意這艘木筏。可是這艘木筏見到驅逐艦后,非但沒有主動避讓,反而加快了速度向軍艦奔來。
守軍士兵
當杉本宗五郎探出頭來,企圖喝止他們靠近時,突然三支步槍一齊向軍艦上射來,子彈像雨點般飛來。杉本宗五郎首當其沖,一顆步槍的子彈射穿了他的額頭,杉本宗五郎一頭栽倒在地,當場死去。
船上的同伴這才反應過來,這艘木筏是來襲擊軍艦的,士兵們立刻用機槍還擊。這場激戰持續了五分鐘,小木筏被軍艦上的重機槍擊沉,三名中國士兵葬身長江之中。江水沖蕩著他們的尸體,順著下游漂流下去。
這三名中國軍人,在南京淪陷四天后,竟然以這種方式報仇。他們雖然失敗了,可是這種敢于亮劍的精神,敢于復仇的精神值得人們敬佩。艦長和士兵都覺得不可思議,都認為他們是真正的武士。
不屈
這就是檔案里記錄的中國軍人,他們堅持到了最后一刻。無論是金陵兵工廠的迫擊炮兵,還是獅子山上的重炮兵,還是駕駛小木筏對戰日軍驅逐艦的步兵,他們都是不屈的中國人,他們的身上有不屈服的精神,他們雖然沒有留下名字,但他們都是英雄。
他們的事跡值得后人銘記,他們的精神值得后人學習。
參考文獻:
1.《事變忠勇列傳——陸軍之部》
2.《江寧要塞區1926年12月9日起至1937年12月13日止間作戰經過概要》
3.《波士頓環球晚報》
4.《紐約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