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上方的關注按鈕,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2008年的一天,贊皇縣退役軍人事務局迎來了一位老人。
簡單和工作人員打了一聲招呼后,老人緩緩站立,隨后將手里拿著的布袋子放在了事務局的工作臺上。
在眾人的注視下,老人認真打開了布袋。只見布袋里,滿是各種功勛章。
愕然于眼下情景的同時,工作人員當即開始查詢老人的身份信息。
幾經查證,老人的身份終于明晰。
原來眼前這位形體佝僂,衣衫襤褸的老人竟然是昔日大名鼎鼎的,曾經抓捕過國民黨高級將領黃維的戰斗英雄——李德銀。
“你怎么才來?”
聽完李德銀來到此處,拿出功勛章的用意后,工作人員當即“斥責”他道。
隨后,工作人員認真為其辦理了相關手續。
工作人員為什么要這么說?李德銀來到退役軍人事務局是為何事?他身上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千鈞一發
“這個包裹差點就被我弄丟了。”
工作人員正仔細查看功勛章之際,李德銀緩緩說道。
李德銀所說的“弄丟”,是指45年前的那件事。
1963年8月,河北地區發生了特大洪災。李德銀所在的石家莊贊皇縣也受到了波及,當時贊皇縣的情況糟糕到了什么地步呢?
“目之所及,到處都是水,整個贊皇縣猶如一座孤島,孤零零地漂浮在一片汪洋大海中。”
即便過了多年,再回憶起當年的那一幕,當地群眾仍頗為感慨。
因長時間浸泡在水中,民眾的房屋開始大面積坍塌。為保證民眾安全,當地政府及時下令,“居民即刻撤離。”
本想繼續留在原地,守護自家房子的李德銀,念及當下事態危急,心里雖極不情愿,但還是決定跟著其他村民們走。
當真是怕什么來什么,李德銀前腳剛拿好必帶物件,再看,自家早就有坍塌跡象的房子倏然搖晃了起來。
顧不得當下洪水迅猛,李德銀一個猛子扎進了半腰高的洪水中,擺動雙臂,拼命向自家房子游去。
但因洪水過深,再加上數日沒好好吃飯,李德銀體力不支,縱是使出了全身力氣,游了數分鐘,但還是沒抵達自家房子。
眼看房子就要坍塌,李德銀心急如焚。礙于事態緊急,李德銀深吸一口氣,一頭扎入了洪水中。
愕然于李德銀如此不要命做法的民眾拼命叫喊著他的名字,并當即開始尋找救援工具。
好在一切有驚無險。眾人六神無主之際,李德銀手拿著一個發黃的布袋子出現在了大家的視線中。
見狀,救援人員當即扔了一根繩子下去,讓李德銀綁在腰上,隨后合力將其拉了上來。
“這個袋子難道比你的命都重要?”
民眾在幫忙解開李德銀身上繩子的同時,不免訓斥他道。
“比我的命都重要。”
李德銀長出了一口氣,笑著說道。
而這個袋子便是他最初不想離開家的根本原因。
簡單休整一番,平復了下情緒后,李德銀小心翼翼地打開了袋子。只見袋子里滿是各種功勛章。
隨后,李德銀將其一一拿出來,認真擦拭了起來。
驚嘆于眼前這一幕的村民當即圍了上來:
“你哪來這么多功勛章?”
或因體力不支,亦或功勛章背后的故事太過沉重,無論村民們怎么問,李德銀始終沉默不語。
隨后,李德銀拿起袋子,在村民們的注視中,起身離開了。
之后在村里老人的闡述中,眾人得知,原來,李德銀曾是一名立下赫赫戰功的革命戰士。而這些功勛章,都是他在戰場上拿命換來的。
“既然他獲得過這么多榮譽,那他為什么從未向周圍人提起過呢?”
悉知事情始終,村民們不禁疑惑道。
“這些榮譽都是戰士們拼死換來的,我只不過是那個幸存下來的,有幸替大家保存著這份榮譽的人而已。當年出生入死的很多戰友都犧牲了,我又有什么資格把功績拿出來,和大家炫耀,邀功呢。”
憶及往昔,感慨當下的幸福來之不易的同時,昔日動蕩的一幕幕又逐漸浮現在了李德銀腦海中。
崢嶸歲月
1949年4月21日,望江縣上游一處渡口處,身為渡江突擊隊隊長的李德銀正率兵在此處訓練。
倏然間,一聲炮響,打破了寧靜。
“是國名黨軍隊。”李德銀警覺道。但要知道的是,這場戰斗本應是在凌晨12點鐘才能打響。
奈何,事已至此。簡單平復了下情緒后,李德銀當即下令剛下水的戰船回撤。
不想,一步晚,步步晚,因國名黨軍隊裝備先進,射程遠、精準,縱是李德銀下令及時,但解放軍方面亦損失慘重。
數艘船只被擊中,無數戰士身負重傷。
本想讓戰船繼續回撤的李德銀念及當下處境危急,為讓部隊盡快脫離險境,強壓下心底慌亂,轉而下令,“所有船只即刻掉頭,向下游行進。”
李德銀一聲令下,戰士們當即照做。
因李德銀指令得當,我軍戰士配合默契,一番努力,剩余船只成功突圍,隨后部隊一鼓作氣,直到抵達望江縣江域附近,李德銀左右回顧,明確國民黨軍隊沒有追上來,才讓眾人停了下來。
在明確此處敵人僅有一個排的兵力,火力部署薄弱,我方有足夠勝算后,李德銀又當即下令,“所有人即刻下船,入水,游到河對岸,直抵敵方高地。”
不愧為常勝戰士,而之后所發生的一切亦都在李德銀的掌控之中。一番苦戰,敵軍終不敵我方進攻,落荒而逃。最終,我方成功占領渡口。
為讓部隊徹底脫離險境,在國民黨援軍趕到之前,李德銀又拉響了信號彈。周邊的大部隊聞信,當即趕到了李德銀的所在地點。
至此,國民黨軍隊突襲渡口一事徹底結束,我方取得了絕對的勝利。
只是,勝利是勝利,軍令是軍令。
因是突發事件,自己未稟明上級便改了作戰計劃,李德銀本以為自己定會受到上級懲處。
不想,戰后,上級非但沒有處分他,反而對其大肆夸贊:
“李德銀同志,正是因為你下令及時,我方才得以成功突圍,避免了重大損失。”
鑒于李德銀在這次戰斗中的突出表現,事后,上級將他提拔為了副連長。
雖然戰役取得了重大勝利,自己也因此榮升為了副連長,但比起欣喜,李德銀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失落。
“要是自己能早一點發現國民黨軍隊,及早部署,那些戰士也便不會白白犧牲了。”戰后,李德銀懊悔道。
實則,戰場局勢多變,將領預料不及,偶爾的失算一次也很正常。
但李德銀不這么認為。在李德銀看來,戰士們既然是自己帶出去的,那他就有義務將戰士們完好無缺地帶回來。
戰爭局勢多變也好,環境惡劣也罷,這些都不應該是自己失職的理由。
征戰數年,李德銀印象最為深刻的,還是當數“抓捕國民黨中將黃維”一事。
生擒黃維
黃維,黃埔軍校一期畢業生,國民黨中將。因能力過人,在國名黨中有“四大金剛”之一之稱。
解放戰爭時期,淮海戰役時,黃維奉蔣介石之命,率兵向徐州進發。
孰料,還沒等他抵達徐州,便得知此前在徐州和解放軍對抗的黃百韜第7兵團被包圍,隨即全軍覆沒的消息。
本想當即撤退的黃維,遲遲沒接到蔣介石下令撤軍的命令,無奈,只得硬著頭皮而上。
念及當下形勢于自己不利,黃維及時調整戰略,決定先轉戰南坪集,后再尋求合適時機突圍而出。
待他趕至南坪集時,黃維環顧一周,驚覺,此處全然不見解放軍的身影。
黃維大喜,斷定解放軍已撤退,自己只需大步走過其中即可。
不想,他以為的,只是他以為的。
黃維正率部在南坪集走著,倏然間,陳賡大將率軍沖出。
黃維當即出兵應戰,奈何,一步遲,步步遲,縱使黃維出兵及時,但亦于事無補。
不到片刻,黃維部下悉數被包圍,大軍頃刻間全軍覆沒。
只是,解放軍戰士還沒來得及為這次大捷之戰歡呼,便被不如意的現狀打懵了。
眾人驚覺,剛剛還在率部頑抗的黃維全然不見了蹤影。念及事態緊急,一直在前線征戰的李德銀也參與到了搜捕黃維之列。
李德銀率領一支突擊隊開始四處搜查黃維。
但因發現眾人發現得過晚,再加上對周圍環境不熟悉,李德銀等人縱是付出了諸多努力,但始終沒有什么收獲。
直到他們在叢林中發現,抓捕了黃維的舊部張克仁、馬世漢二人。
為爭取寬大處理,在猶豫遲疑中,張克仁、馬世漢交代了黃維可能藏匿的地點,“他可能在一處河邊地堡。”
時間不等人,李德銀又當即率二人趕至地堡處。為不打草驚蛇,李德銀等人先是埋伏在地堡暗處,靜待黃維出現。
苦等至黃昏時分,三個身著軍裝樣式的國名黨人士走出了地堡。
在聽到張克仁,馬世漢言明,“拿公文包的那個就是黃維”時,李德銀當即下令,讓二人從兩邊包圍,自己徑直沖上前去逮捕黃維。
說時遲,那時快,再當黃維反應過來時,李德銀已沖至他的前面,將其抓了起來。
張克仁,馬世漢也隨即趕至。其余二人見此情景,意識到再無逃跑的可能,亦乖乖繳械投了降。
事后,感慨自己這么小心能被抓住的同時,黃維亦疑惑道:
“我們怎么那么快就戰敗了呢?“
原來,南坪集所謂的空無一人,不過是陳賡大將給他擺的一道“空城計”罷了。
陳賡大將和黃維是同學,深知黃維的書呆子脾性,帶兵打仗很是刻板。
為不費吹灰之力拿下黃維,在黃維趕至之前,陳賡略施一計,他先讓解放軍埋伏至暗處,制造出解放軍已撤退的跡象,待黃維深入,我方再出兵,將其一舉拿下。
知黃維莫過陳賡,果不如然,之后所發生的一切,正如陳賡所料。
真相悉數而出,黃維終于低下了他高傲的頭顱。
鑒于李德銀在捉拿黃維的行動中表現優異,組織上為其記了特等功。鄧小平首長為其頒發了“人民功臣”獎章。
事后,李德銀不驕不躁,又參加諸多戰爭。
各大解放戰爭,淮海戰役中都不乏他的英勇身影。李德銀立下赫赫戰功的同時,各大功勛章被他盡數收入囊中。
李德銀屢立戰功,按道理,新中國成立后他本應分得一個一官半職才是,怎么到最后竟回家種地去了呢?
實則,也不是李德銀想回,而是他不得不回。
忠孝難兩全
事出于1951年的那件事。
1951年,彼時已升任為副連長的李德銀正跟隨部隊在邢臺進行培訓。倏然間,一封家中急電打亂了后續的一切。
從信中,李德銀得知,家中奶奶去世,父親病重,無人操持家中喪事。
自古忠孝兩難全,李德銀想繼續留在部隊征戰,奈何,家里也需要他。
一番躊躇,最終,李德銀毅然決定,放棄已唾手可得的大好前程,退伍,回家。
本想留他在部隊發展的上級念及李德銀家里事態緊急,心里雖很是不舍,終也沒有多說什么。
操辦完喪事后,李德銀再沒歸隊。
日子逐漸恢復了平靜,隨后在周圍人的介紹下,李德銀結識了一名鄰村女子。二人情投意合,很快結了婚。婚后的日子平淡,但充實。
昔日的崢嶸歲月悉數散去,連同塵封的,還有那一枚枚承載著李德銀不菲經歷的各式功勛章。
回家后,李德銀將那些功勛章裝在了一個袋子里,再沒拿出來過,而這一藏,就是整整57年。
直到2008年,歷史的記憶才再次重啟。
2008年,在女婿的攙扶下,李德銀緩緩走進了贊皇縣退役軍人事務局。
說起來,李德銀這次來到此處,實屬無奈。
歲月催人老,彼時,1926年出生的李德銀已82歲高齡。
因戰爭留下的后遺癥,越往后,李德銀越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平日里,主要靠撿垃圾為生。
到2008年,因常年患病,李德銀一度連門都出不了,垃圾也撿不了了。
而眼下老伴已去世,女兒又患上了腦血栓,無法給他養老。
本不想給國家添麻煩的李德銀念及家中情形實在困難,為給女兒減輕負擔,心中雖極不情愿,但還是拿著那袋子功勛章,來到了退役軍人事務局,希望能得到國家的一點幫助。
悉聞李德銀過去的經歷,欽佩于李德銀鐵骨錚錚的同時,亦“怨責”他道,“老英雄,你怎么才來啊,你應該早一點來啊。”
事后,當地政府給李德銀提供了相應的幫助。
在政府幫助下,李德銀過了幾年安穩歲月。
只是,再厲害的英雄,也終有老去的一天,2012年4月,李德銀因病離世,享年86歲。
事后,當地相關部門對李德銀的事跡進行了報道。
悉聞事件始終,民眾們欽佩于李德銀英雄骨血的同時,亦感慨道:
“也正是因為有李德銀這樣的英雄,我們才得以享受到今天這樣的幸福美好的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