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號文以后,儲能行業開始了新賽程。
2025年的春天,儲能行業沒有迎來前兩年的火爆開局。招投標項目銳減、客戶觀望、規劃停滯……行業在冷靜中醞釀著更深層的蛻變——強制配儲時代終結,拉開了儲能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序幕。
強制配儲落幕,囚徒困境終結
2月9日,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發布《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 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發改價格【2025】136號)。文件明確:推動新能源上網電量全面進入電力市場,通過市場形成交易價格。
一紙文件,掀起了千層巨浪。
136號文的發布,標志著新能源產業正式從“保量保價”的補貼時代轉向“自主競爭”的市場化階段。文件明確“不得將強制配儲作為新建能源項目核準、并網的強制條件”,直接熄滅了儲能行業過去三年的最大引擎——“強制配儲”。
這一政策轉向,看似讓行業降溫,實則是調整方向,讓行業走入正軌。
2022年以來,我國儲能市場呈現狂飆之勢,每年規模都呈現翻番的狀態。
圖片來源: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CNESA)
背后的主要驅動因素,就是強制配儲。
強制配儲時代,儲能廠商的角色近乎“設備批發商”,比拼的是出貨量與價格。過去兩年來,儲能行業的價格戰拼了一輪又一輪,系統價格持續下探。
圖片來源: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CNESA)
強制配儲曾催生繁榮表象:新能源開發商為滿足政策要求,硬著頭皮配儲,卻因電力市場機制不完善、盈利模式模糊而陷入“成本黑洞”。價格戰愈演愈烈,系統集成商在囚徒困境中疲于奔命,行業創新與技術沉淀被短期逐利擠壓。
強制配儲帶來的火爆,是一場盛宴,但不可持續。如今,政策松綁倒逼行業回歸本質——儲能的價值不再取決于政策指標,而在于能否通過電力交易實現經濟性。這一轉變,恰是長期主義者的機遇。
下半場競爭:從拼價格到拼綜合實力
放緩或者說疼痛,都是暫時的,業內人士堅信,未來市場依然值得期待。
因為,需求是剛性的,一直在那里。碳中和會持續推進,光伏、風電等新能源裝機會持續提升,電網波動性越來越大,也需要越來越多的儲能作為調節性資源和平衡手段。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新能源全面入市以后,電價波動可能更大。午間光伏大發,而負荷不足,就會出現負電價。此前山東、浙江、甘肅等地都出現過。利用儲能,能夠有效緩解光伏電站面臨的這一問題。
政策轉向,倒逼企業重新審視發展邏輯——規模擴張的紅利期已過,真正的競爭力開始浮出水面。當以效益為核心考量儲能配置的時候,相比單純賣設備,難度提升了好幾個等級。
筆者在ESIE2025現場采訪到金風零碳副總經理孫悅,他表示,新政之下,行業邏輯徹底顛覆——儲能電站的全生命周期收益能力成為核心,客戶需要的不再是“最低價設備”,而是“最高效解決方案”。“要保證儲能的收益,至少需要具備如下能力:對場站出力曲線的精準預測、對電價波動的動態響應,以及軟硬件協同的運營能力。”他說。
場景化能力、算法實力、電力交易經驗——這三重門檻將篩掉大批玩家。而這些,正是頭部企業悄然布局的戰場。
在這場轉型中,頭部企業已經悄然布局。以金風零碳為例,其提出的“儲能即服務(E-SaaS)”理念,直擊行業痛點:通過整合設計、建設、運營全流程,為客戶提供從儲能選型到資產退出的閉環服務。這一模式背后,是金風零碳自主構建的算法集群——風光預測、電價預測、負荷預測等多維模型,支撐儲能電站動態優化收益。在山東某共享儲能項目中,該平臺將現貨電價預測精準度提升至86%,年保底收益超5000萬元,相當可觀。
技術縱深:構建護城河的關鍵
一個產業的發展,靠市場驅動,才是良性的、健康的、可持續的。
但不可否認的是,強制配儲創造的市場,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儲能產業的成熟。一是產業快速地實現規模化發展,儲能單瓦時成本大幅下降,應用場景擴大,刺激了海內外更大市場規模的釋放;二是產品形態和解決方案快速成熟,人們對場景的know-how更深入。
孫悅認為,行業快速發展條件下,市場需求與裝備技術實現了雙向奔赴、螺旋成長。這種互動最直接的體現,就是頭部企業不再滿足于參數競賽,而是轉向深度匹配電力市場需求的系統性創新。由此可見,行業高維競爭的一大關鍵,在于技術縱深。
以金風零碳近期推出的全新一代儲能系統GoldStack 4.0為例,其定制開發儲能專用電芯有效解決行業面臨的“電芯本征設計”痛點,提升系統性能的同時,通過構網型變流器與金風零碳自主構建的算法集群的耦合,實現了從電池管理到電力交易的收益閉環。
此外,未來新型電力系統將面臨電網波動加劇、弱網條件運行等挑戰,而儲能的構網技術成為破局核心。金風零碳憑借母公司在風電領域積累的構網型技術,將其遷移至儲能場景,自主研發的ProSync Station實現了毫秒級響應與極弱電網(SCR=1)下的穩定運行,儲能變流器蜂控技術采用算法級多機協同控制架構,有效解決弱電網環境下多機競爭、系統震蕩等行業痛點問題。目前,該技術已在新疆、內蒙古等多個構網型儲能項目中實現規模化應用。
更重要的是,頭部企業正通過生態協同放大競爭優勢。金風零碳依托母公司近30年風電業務沉淀的源網荷儲全鏈條數據、覆蓋24省的電力交易經驗,以及565個零碳項目實戰,形成了“技術+場景+數據”的閉環。這種能力,絕非新入場者靠資本或低價所能復制。
未來十年:誰主沉浮?
136號文帶來的陣痛終將過去,但行業格局的洗牌已不可逆。當政策紅利退潮,唯有兼具技術縱深、場景化服務能力與生態資源的企業,才能穿透周期。
孫悅認為,儲能行業目前正在呈現三個趨勢:第一,價值導向,儲能評估標準從"初始投資"轉向"全生命周期收益";第二,技術融合,即電力電子、數字技術與能源技術的深度結合;第三,生態競爭,即單一產品競爭升級為產業鏈協同能力的比拼。
眼下,“十五五”規劃將至,電力市場化改革步入深水區,儲能行業的競爭維度正從“設備價格”升維至“電站價值”。這場變革中,像金風科技這樣提前布局長期能力、以“零碳生態”為錨點的企業,或許正是下一輪產業爆發期的定義者。
行業冷卻時,方能見真章。儲能的下半場,屬于那些耐得住寂寞、織得起大網的長期主義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