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蒙藏學校舊址暨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2025年第二期中華優秀文化體驗項目舉行開展儀式。上海音樂學院院長、上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基地的首席研究專家廖昌永教授,上海音樂學院黨委副書記徐衛率領東方樂器博物館、民樂系師生,以音為媒、以器述史,展現民族團結、和諧美好的氛圍。
展現家國情懷
廖昌永攜上音師生深情演繹
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依托蒙藏學校舊址建成。蒙藏學校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開展民族工作的重要陣地,具有深厚的歷史意義。在該館東院設有“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體驗區”,包含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華音樂、舞蹈、服飾、醫藥、文學和手工藝等8個板塊,通過沉浸式體驗和情境化展演,生動呈現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共有精神標識。
此次輪展,上海體驗展,以“中華民族一家親 同心共筑中國夢”為主題,立體呈現上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場景,全面展示各族群眾共同建設光榮之城、創新之城、開放之城、夢想之城的實踐成果,吸引了許多觀眾。上海,作為中國近現代歷史的重要見證地,其文化根脈深植紅色基因、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交融,更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而煥發出獨特魅力。在上海這座融合了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國際大都市中,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與創新性,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貢獻獨特的音樂力量。
開展儀式上,上海音樂學院院長、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深情演唱了《燈火里的中國》,感悟家國情懷、激揚雄心壯志,表達了人們對祖國的美好祝福,展現了燈火里的美好生活、奮發圖強和生生不息,引起現場觀眾的強烈共鳴。
融通中西文化
精品樂器講述海派藝術故事
在上海展首日展出的樂器中,一件上音提琴制作學科創始人、前副院長譚抒真制于1935年的小提琴,吸引了許多觀展者的目光,這是目前被公認為具有國際專業水準的第一把“中國制造”小提琴,由廣西南寧華僑實驗高中退休教師廖超杰于2020年捐贈。
在上海體驗區還有不少民族樂器精品,例如,在首日展出的20世紀70年代制作的圓筒彎龍首二胡,以及81型“十二平均律揚琴”;現代定型的21弦S型箏(配上海音樂學院樂器廠戴闖設計的尼龍絲鋼弦,是中國現代民族樂器改革的成功案例),還有二胡、琵琶、柳琴,等等。
這些具有深厚歷史文化積淀的珍貴音樂文物由上海音樂學院東方樂器博物館提供。東方樂器博物館是我國藝術院校中首個樂器博物館,該館藏品豐富,擁有館藏樂器約800余件(套),時間跨越8000多年,包含亞洲、歐洲、美洲、非洲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民族樂器。作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徐匯區科普基地”,上海高校文化育人聯盟成員單位,東方樂器博物館一直致力于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守正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上海音樂學院教學、科研、藝術實踐等提供重要支撐。
在東方樂器博物館為此次上海展精心鋪陳的展品中,有絲弦五重奏的使用樂器。
“絲弦五重奏”由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教授胡登跳于20世紀中葉創立的一種新型民族器樂重奏形式。這種由二胡、柳琴(阮)、揚琴、琵琶、古箏五件各具特色的絲弦樂器互相配合,既繼承了中國傳統小型合奏樂的精髓,又借鑒了西方重奏音樂的創作技巧,精心構建起獨樹一幟的絲弦五重奏體系,成為傳統音樂精髓的凝聚與升華。其作品如《田頭練武》《歡樂的夜晚》等,生動詮釋了中華民族的音樂智慧與情感,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貢獻了獨特的藝術力量。
來自上音民樂系琵琶專業的研究生李響、揚琴專業研究生王璐璐、古箏專業大四學生章芷嫣、柳琴專業研究生劉世佳與二胡專業大四學生杜婧蕾默契配合,以精湛的技藝呈現了絲弦五重奏《映山紅》,這是由上海音樂學院胡登跳先生以電影歌曲《閃閃的紅星》改編而做,通過優美的旋律和深刻的情感表達,展現了革命歷史背景下的美好景象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春和景明的美麗庭院,上音學生的現場演奏余音裊裊,鮮活地展現了中國民族音樂的迷人魅力,同時,也生動展現了學校的優秀教學成果。
貢獻上音力量
助力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在上海體驗區,還有江南戲曲和海派交響的相關展示。
作為江南文化的重鎮,上海在江南戲曲的傳承與發展進程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滬劇、昆劇、彈詞等諸多江南戲曲和曲藝形式在此得到了創新與推廣,海派京劇也于此繪就了一段輝煌燦爛的篇章。在辦學實踐中,上海音樂學院開辦少數民族班,充分發揮學校民族聯、學生民族文化藝術團,培養了才旦卓瑪等多位少數民族卓越的聲樂表演藝術家,獲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國家民委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援青專家人才湯聲聲獲評助人為樂“中國好人”等。
以上音人“紅色三部曲”《紅旗頌》和《梁祝》等為代表的經典交響作品,展現了海派交響“中西融匯、多元并存”的藝術風格。這些作品不僅傳承了紅色音樂文化,也展現了海派文化的包容性與創新性。
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不僅是展示黨的民族工作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陣地。作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先進單位,上音人以音為媒、以器述史,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貢獻上音力量。
來源:國家民委公眾號、上音黨委宣傳部、東方樂器博物館、民樂系、上海高校音樂文化育人聯盟
編輯:肖陽
審核:張卓
小音家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