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知曉滁州,大概是因為北宋文豪歐陽修筆下的一句“環滁皆山也”。
當下的滁州,正以嶄新的姿態屹立于長三角文旅版圖之上。這座被譽為“金陵鎖鑰、江淮保障”的歷史文化名城,去年全市接待游客量4095.7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96.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6%、17.8%。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大背景下,滁州正以“詩畫滁州”“田園滁州”“山水滁州”等多重品牌重塑文旅格局,以“亭滿意”營商環境吸引資本紛至沓來。
日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跟隨安徽省文旅廳“春游江淮請您來”活動走進滁州,探訪瑯琊山、明中都等核心文旅地標,試圖解碼這座古城的文旅復興密碼。
在滁州的兩天采訪中,最打動記者的不是某個具體景點,而是“古今共生”的和諧感——瑯琊山下,游人們紛紛念上幾句《醉翁亭記》,拾級而上;湖西村咖里,年輕人用手機拍下湖邊日落;明中都遺址午門前,游客觸摸著600年前的城墻浮雕,在VR體驗中“穿越”回明朝。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或許正是文旅融合最美的樣子。
從“環滁皆山”到“環滁皆景”,滁州讓游客記住了瑯琊山的詩、明中都的史,用心勾勒這場“詩和遠方”。
600年皇城遺址的“新生”
明中都午門遺址。“明中都皇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公眾號 供圖
明文化這本書,第一頁是滁州鳳陽。
鳳陽是“朱元璋的老家”。明中都景區講解員李云很自豪,“以前在合肥上學的時候,只要提到鳳陽,大家都知道這里是朱元璋的老家,我們縣城不大卻很有名氣”。
鳳陽的老人總會給孩子們講述朱洪武的故事。小時候,李云一家就住在朱元璋曾建造的大明第一座都城——明中都遺址的附近。幾十年前,在破舊的城墻上爬來爬去,你追我趕,是鳳陽孩子們的集體記憶。“我小時候就知道這是個老城墻,但是從來沒有和皇家都城聯系到一起去。”李云說。
站在明中都午門遺址前,她指引采訪團看向總長500多米的白玉石須彌座。陽光照射下,浮雕像是一幅聚齊了天下祥瑞的畫幅,龍、鳳、鹿、象、麒麟、雙獅繡球、牡丹、芍藥等一一顯現。經歷600年風雨,這些紋飾依然清晰可辨。
鳳陽“前江后淮,有險可依,又有漕運之便”。當年,朱元璋力排眾議,以家鄉臨濠(現在的鳳陽)為中都,調集人力財力,建造宮殿城池。
洪武八年(1375 年),朱元璋突然決定罷建,改在南京建都。三重城垣、宮殿、壇廟、中央官署、軍事設施等建筑基址,與路網、水系及建城時的窯址、石料廠等工程遺存,共同構成了龐大的明中都遺址群。
這座未建成的皇家宮殿被世人遺忘了600多年。直至196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歷史地理學家王劍英發現了這座被遺落的古城遺跡。王劍英在專著《明中都》向史學界揭秘了明朝罷建的都城規模和現狀。據考證,南京的明皇城,以及后來朱棣興建的北京皇城,也就是今天的明清故宮,都是以鳳陽明中都為藍本。
明中都以一條南北中軸線貫穿全城,占地面積50多平方公里,有內、中、外三道城,其內城宮城(皇城)比北京故宮大12萬平方米。
2017年,明中都皇故城獲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022年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真正迎來重生。
為了讓游客有更好的體驗感,鳳陽縣還依托遺址資源,打造“明中都-明皇陵-狼巷迷谷”文旅線路,推動“遺址旅游”與鄉村旅游、生態旅游深度融合。遺址周邊的官塘鎮、總鋪鎮等地,興起了一批以“明代文化”為主題的民宿、農家樂,村民們通過經營特色餐飲、手工藝品,共享文旅發展紅利。
未來,鳳陽縣還計劃推出“明中都夜游”“都城文化節”等項目,讓古老的遺址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醉翁之意在“瑯琊”
瑯琊山薄霧繚繞,青石階上,三三兩兩的游客拾級而上。
一座瑯琊山,半部滁州史。八百年前,太守歐陽修常在此處“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如今醉翁亭依舊“翼然臨于泉上”。游客來了,總要摸一摸這塊刻有千古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石碑,與歐陽修來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來自上海的退休教師王先生站在醉翁亭前,輕聲吟誦《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他感慨道:“年輕時讀這篇文章,只覺得文字優美,如今親臨其境,才真正體會到歐陽修筆下的意境。”
瑯琊山如今已成為滁州文旅的“金字招牌”。主峰海拔僅317米,卻因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秀美的自然景觀而被譽為“蓬萊之后無別山”。歷史上眾多文人名士留下詩文墨寶,儒釋道文化交相融合,相映生輝。景區內,醉翁亭、瑯琊寺、深秀湖等景點錯落分布,既有江南園林的精致,又有皖東山水的雄渾。
值得關注的是,瑯琊山并沒有一直“吃老本”,而是不斷努力豐富文旅新業態,讓人們在此找尋到“詩與遠方”。
突破傳統山岳景區依賴門票經濟的局限,瑯琊山近年來大力推動“旅游+”業態融合,培育了一批具有市場吸引力的創新產品,有效延長了游客停留時間,提升了二次消費占比。
比如,瑯琊山東門附近的飛越叢林探險樂園項目,依山勢在樹與樹之間架起瑯琊飛索、叢林滑道、多功能游戲塔等設備,讓游客在體驗刺激的同時,與自然親密相擁。該項目是瑯琊山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建設的第一個二次消費項目。項目從2023年9月開始運營,到年底就實現收入100多萬元。
景區還圍繞“醉翁之意,山水瑯琊”主題,精心打造系列文藝演出及“歐梅詠芳”詩歌雅會等活動,打造“書法臨摹展示區”、夜間體驗“第二景區”。
2024年,瑯琊山正式晉升為國家級5A級景區,全年接待游客、市民321.6萬人次,同比增長12.66%,旅游直接收入6447.21萬元。
瑯琊山醉翁亭。“瑯琊山景區”微信公眾號 供圖
鄉村文旅的創新表達
當記者走進天長市萬壽鎮汊河村的湖西村咖時,主理人培培正為一位游客調制招牌飲品“醬油拿鐵”。“這杯咖啡里,有高郵湖的風,有汊河村的陽光,還有非遺醬油的鮮香。”這款看似“黑暗料理”的咖啡,卻成了長三角游客爭相打卡的爆款,春節假期就賣出1萬多杯,甚至吸引了外地的騎行愛好者專程前來品嘗。
湖西村咖是滁州市首家鄉村咖啡館,前身是汊河村一棟閑置的徽派老屋。2024年,曾在滁州媒體工作、擁有四年城市咖啡店運營經驗的培培看中了這里的潛力:“汊河村旅游業發展很快,但缺乏能讓年輕人停留的休閑空間。”在村委會支持下,僅用一個月,老屋便改造成融合鄉村風貌與現代美學的咖啡館——白墻灰瓦的外觀保留了徽派韻味,內部則用原木打造出溫暖氛圍。
培培的想法是,將本土元素注入咖啡文化,不做城市的復制品,而要呈現鄉村的獨特性。這里除了城市咖啡館里常見的美式、拿鐵等咖啡,她研發的“醬油拿鐵”采用汊河非遺手工醬油,醇厚的咖啡與醬油的鮮香碰撞出奇妙層次;“萬壽大米拿鐵”則融入當地特產,成為另一款網紅產品。
湖西村咖“上房揭瓦”打卡點。“天長文旅”微信公眾號 供圖
更有意思的是,在咖啡屋的后院還設計的“上房揭瓦”打卡點,讓游客坐在屋頂手捧咖啡俯瞰老街,瞬間點燃社交媒體。
咖啡館的火爆超出預期——開業三個月便收回成本,隨后按約定與村集體分紅,資金用于改善公共設施。更深遠的影響在于產業鏈延伸:周邊農家樂、民宿客流量顯著增長。“以前游客拍拍照就走,現在能坐下來消費,整個村的活力都不一樣了。”汊河村一位村干部說。
湖西村咖的火爆并非偶然——背后是滁州鄉村振興戰略下“文旅+”模式的創新探索。湖西村咖的成功,折射出滁州鄉村旅游的轉型路徑。
當下,傳統“吃農家飯”模式正被多元業態取代。除湖西村咖外,龍崗古鎮推出紅色研學等項目;全椒縣大力發展民宿集群。無論是串聯咖啡館、非遺工坊、還是潮流的露營基地,滁州正在努力滿足年輕人“輕度假”需求。
長三角文旅融合大潮中,滁州正以許多個“湖西村咖”這樣的創新節點,編織出一張充滿活力的鄉村旅游網絡。當年輕人愿意為一杯“醬油拿鐵”驅車百公里時,鄉村振興的故事,已然有了新的講述方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