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發展到當今時代,面臨著重要的轉折期,科技取代了書法的實用性,書法只能向著純藝術的方向發展,這個轉變讓書法得以擺脫所有傳統束縛,拓展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也讓書法面臨著消亡的風險。
書法是以文字為主要元素的藝術創作,元素的單一性讓書法生命力脆弱,之所以能夠發展幾千年不衰,就在于書法與文化的緊密關系,在古代書法作品是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正是文化的強大支撐讓書法能夠傳承幾千年,并且深刻影響了其它國家的文化發展。
失去了實用性的書法,不再能夠承擔文化傳播的重要責任,這就讓書法開始逐漸與文化剝離,這種剝離讓書法失去了生命最主要的支撐。
如何讓書法長遠且強大的生存發展下去,是每個當今書法家必須要面臨的問題,也是當今書法家的時代責任。
當今書壇崇尚創新,這是作為純藝術以后書法必需要走的道路,各種創新賦予了書法更為豐富的面貌,也為書法探索了多種可能的發展方向。
不過當今書壇的創新忽視了兩個非常有潛力,且必需被重視的發展方向,那就是對簡體字和現代文的創作探索。
簡體字是新中國成立后對文字的一次重大變革,也是文字史上最有意義的一次變革,極大的推動了時代文化的發展,然而這樣重要的變革卻被書壇忽視了。
歷史上每次文字變革都是由書法推動的,比如篆書演變成隸書,以及行書、草書、楷書的形成,都是書家促成了書體的演變和推廣。
然而當簡體字規范了這么長時間,卻沒有得到書法家的青睞,當今書壇依舊以繁體字為主,簡體字作品非常稀有。
其實在簡體字推出的時候,也有很多書法家嘗試探索這個領域,很多書法家都出過簡體字的字帖,但是都是曇花一現,沒能引發潮流。
當今書壇唯有曾翔先生偶爾會用簡體字進行創作,不過也只是為了展示一種特殊的面貌,并非常態,可見簡體字書法還要等待很長時間才能普及。
另一個被忽視的發展方向就是現代文的創作,古今文體語境大不相同,今人已經不再善于創作古體詩詞,這讓很多書家都只能反復抄寫那些耳熟能詳的古文佳作進行創作。
這讓今人書法的內容性不再重要,對書法的審美也不再關注文字內容,以至于才會出現十三屆國展當中的十三字對聯的丑聞。
崔寒柏先生斬獲蘭亭金獎的小楷冊頁《論臨帖》就是寫的自己所作的一篇現代文,這給現代文書法創作提供了一種可能性。
曾翔先生和王冬齡先生都嘗試過現代文創作,也都僅僅是偶爾嘗鮮,現代文不如古文精簡,這讓現代文書法面臨著比簡體字書法更為艱難的發展困境。
不過對于簡體字和現代文書法發展方向的忽視,讓當今書法難以真正的與時俱進,也是對當今文化特征的一種漠視,希望當今書家能夠重視這一現象,勇于嘗試相關探索,讓書法完全標記上當今時代文化的特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