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學人專欄 | 鞠熙:《天下與遺產:中國古代風俗學的兩種面向》

0
分享至

天下與遺產:中國古代風俗學的兩種面向

鞠熙

開欄語

20世紀80年代民俗學科重建以來,在一代代民俗學人努力之下,民俗學獲得前所未有的長足進步。無論是民俗學研究深度還是廣度都有顯著提升與拓展,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事業的開展,民俗學人同時成為民俗學研究與非遺保護傳承的學術骨干力量。為了彰顯民俗學人的貢獻,傳承學術精神,我們特別開辟“學人專欄”逐期刊載民俗學人的精品力作,以饗讀者,并致敬各位仍然耕耘在民俗學與非遺研究園地的前輩與同仁。

作者簡介


鞠熙,民俗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教授。主要從事北京鄉土社會與民間信仰的研究,在《民俗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期刊上發表中、英、法文論文六十余篇,作為主要作者著有《北京內城寺廟碑刻志》(多卷本),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北京內城宗教金石的整理研究與數據庫建設”、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清代以來北京民間信仰與城市空間研究”等。

摘要:顧炎武《日知錄》第十三卷歷數前代風俗,被認為是他歷史觀的集中體現。而他關于亡國與亡天下的理論亦出于本卷,旨在說明風俗乃天下攸關之大事。這種風俗概念與今天所說的“民俗”差距很大,早在《毛詩序》中就已奠定基調。《毛詩》中以人倫道德匡正男女之情、以歲時勞作追憶先王之治,沿著這兩條路線,《風俗通義》和《荊楚歲時記》代表著中國古代兩種不同的風俗學傳統。前者旨在以正俗教化本俗,是以儒家道德為基礎的天下式風俗學;后者則出現于儒家秩序崩潰之后,風俗脫離了儒家政治,成為內在于人間社會的超越性存在。這一歷程與歐洲16世紀以后風俗畫和風景畫的同時興起既相似又不同,“遺產”則是貫穿東西方民俗學歷程的共有關鍵詞。以風俗為遺產,這將民俗學從具體經驗研究拖入到超越性理念的范疇,正視以風俗為天下的中國古典知識系統,或許能大大擴展民俗學的未來前景。

關鍵詞:風俗;天下;遺產;山水

01

從顧炎武的“亡天下”說起

在《日知錄》第十三卷“正始”條中,顧炎武提出了他著名的亡國與亡天下之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天下”與“國”形成對比,“國”是權力的政治單位,而“天下”則是文明化的社會。“天下”代表著絕對的價值要求,不僅是儒家最高的政治原則,也是每一個體的道德理想。列文森(Joseph Levenson)認為,顧炎武和他的同時代人黃宗羲一樣,在清初特殊的政治環境中發展了孟子關于仁義與“得天下”的理念,最終將這種歷代儒家所認可的文明理想清晰表達了出來,并由此構成了現代中國政治思想轉型的基礎。顧炎武相信:“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這句話經梁啟超總結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成為中國近代革命的旗幟性號召,而“國家”與“天下”的關系也成為中國思想界經久不息的話題。


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樂保群校注.

《日知錄集釋》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09.

然而同樣值得注意的是,這段關于“亡天下”的精彩闡述見于《日知錄》第十三卷,是對魏晉時期風俗大壞的評述。第十三卷的主旨在于歷述自周代至明末的風俗,兼及風化之失、學者之病。岸本美緒認為,這一卷是顧炎武歷史觀比較系統的闡明。在顧炎武的風俗歷史觀中,(大)人物對社會風俗的影響以及制度政策的功過是主要內容。這種風俗史觀非常強調社會秩序及其變動,與今天的歷史觀更為接近。但岸本美緒沒有言明的是,風俗與天下是什么關系?為何風俗改變,會帶來比亡國還可怕的亡天下的后果?更重要的是,岸本美緒已經發現,顧炎武的風俗世界中沒有老百姓的影子,那這還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風俗嗎?王汎森通過細讀劉咸炘也發現,“風”是一種被忽略的近代史學觀念。劉咸忻所說的“風”,也不是社會下層的小人小事,而是整體性的時代特征,即“無不有風”。岳永逸也發現,張亮采、鄧實、陳寅恪等學者所說的“風俗”其實是“士風”,即漢族知識分子的倫理道德與儒家價值。可以說,不從“天下”入手,只記得custom或者folklore這類翻譯,我們事實上無法理解儒家知識分子所說的“風俗”到底是什么。

按顧炎武自己“上篇經術,中篇治道,下篇博聞”的體系,第十三卷乃治道篇之起首,是“以明道也,以救世也”的集中體現。為何治道篇以“風俗”為首?顧炎武在本卷開篇“周末風俗”的結尾處說得很清楚:“論世而不考其風俗,無以明人主之功”,天下之所系,全在于風俗。天下的基礎是“天所生之子”,是公平和平等的生民,而風俗就是生民的公共性行為。這類公共行為以仁義維系,依賴儒士自覺行動,因此顧炎武引用宋儒羅從彥之語說:“教化者,朝廷之先務;廉恥者,士人之美節;風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則士人有廉恥;士人有廉恥,則天下有風俗。”風俗就是天下,仁義禮法為其核心,魏晉時期士人們“指禮法為流俗”,尚老莊佛玄之學,這就是“亡天下”。總之,顧炎武所說的“風俗”,主要指的是政治風氣,是基于倫理道德的社會總體情境,重點是以尊禮重信、宗姓氏族、宴會賦詩、赴吿策書等禮制活動為核心的“文武之道”。它絕不是什么“下層文化”或“民間習慣”,而是教化之所終、學問之所系、天下之所立。這種風俗,與今天中國民俗學界所熟悉的那些“古代民俗”、歷代地方志“風俗”篇中所記的婚喪嫁娶四時玩賞、《夢粱錄》等風土筆記所描寫的集體生活景象都有不小的差距,然而事實上卻是中國古代乃至近代知識界真正占據主流的“風俗”定義。

陸清獻在注釋《日知錄》時,明確將風俗的核心總結為三件事:第一,制定法規;第二,修建學校;第三,賞罰分明。梁啟超在《論“國風”》中說:“國風之善惡,則國命之興替所攸系也”,西方各國的國風主要呈現為政黨、革命、國家政治。他們所說的風俗與國風,和“十五國風”中的田園生活與男女愛情幾乎毫無關系。難道清代知識分子所理解的“風俗”,已經完全不同于《詩經》時代的“國風”了嗎?如果我們暫時放下將《國風》等同于民間歌謠的想法,回到《毛詩》的闡釋傳統,會發現以風俗為天下之攸系,正是《毛詩序》中所說的“是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以風俗為天下并不是明清士人的發明,而恰恰正是《毛詩》以來的古典傳統。回到這一傳統,也許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國古代風俗學的面向,那將是對今日Folklore之學的有力補充。


毛詩注疏二十卷(漢) 明嘉靖年間刻本

從“天下之攸系”的角度理解《國風》,我們會發現,《毛詩》中被明確稱為“風俗”或“風化”的詩歌大約只有兩種:一是面向人倫道德的秩序,二是面向儉而有禮的生機。到了漢末九州輻裂、天下大壞,也就是顧炎武所說之“正始”而亡天下之時,這兩種面向發展出兩條不同的風俗學之路,分別以《風俗通義》和《荊楚歲時記》為代表。前者可被認為是后世之“士風”學的濫觴,而后者則在《豳風·七月》的傳統中加上了“山水”的影響,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它形成了一種遺產化的風俗學傳統。

以下,本文將首先解釋《毛詩·國風》中“風俗”概念出現時的具體語境,其次以《風俗通義》和《荊楚歲時記》這兩部中國古代民俗學史上最重要的開端之作為例,討論“天下”之風俗學與“遺產”之風俗學的建立。最后,本文將站在今天的立場上,以今日盛行之“遺產”概念為工具去重問古代風俗學傳統,既是梳理舊有之本土學術史,也是探討遺產研究的可能與不可能。

02

《毛詩》中風俗的具體語境

《周禮》說:“俗者,習也,上所化曰風,下所習曰俗”,將政治教化與行為習慣聯系起來,這為后世的風俗概念奠定了基調。《毛詩序》以“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為綱解釋十五國風,將情動于中而形于言的詩理解為政治得失的結果,將國風之詩與先王之治聯系起來,上以風化下,下以風(諷)刺上。從這樣的立場和視角出發,《毛詩序》將國史之得失、人倫之廢、刑政之苛,都納入到了“風”的范疇。“風”似乎被理解為一個涵蓋制度與生活、國事與傳統、個人感受與集體記憶,幾乎無所不包的概念。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理論體系上的無所不包并不等于實際應用范圍的無遠弗屆。正如鐘敬文所設想的“中國民俗學派”氣勢宏偉,但民俗學事實上仍然有自己的主流研究領域一樣。《毛詩》在評論具體詩篇時,其實主要是在“諷刺”的意義上使用“風(諷)”。真正用“風”來指代社會風氣或文明狀態的情況并不多,“風俗”連用的情況更是少之又少。細讀這些明確被納入“風俗”領域的詩篇,有助于我們把握《毛詩》作者心目中風俗概念的核心內容。

當然,除了“風俗”外,“風化”(以風化成天下)、“國俗”(國中之風俗)等詞含義相近、用法相同,我們在分析時不可忽略它們的存在。即使將所有這些近似概念都統計在內,《毛詩》中明確言及風俗的情況也不多,只有《周南·關雎》《邶風·谷風》《陳風·東門之枌》《齊風·還》《唐風·蟋蟀》《豳風·七月》等幾首。重讀《毛詩》中這幾篇的序言,我們可以在更具體的層面上理解“風俗”“風化”與“國俗”這類概念使用的語境,從而突破《毛詩序》中對“風”的抽象解釋,進一步明確《毛詩》時代風俗觀的具體內涵。

《毛詩序》說《關雎》乃后妃之德,風之始也。人倫是儒家文明秩序的基石,夫婦之道乃人倫之始,而上者之道化行天下乃成風俗,所以《關雎》必須被理解為君主夫婦的倫理秩序,如此才堪任詩三百之首,“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與《關雎》的琴瑟和鳴相對,《邶風·谷風》就是夫婦失道的典型。《毛詩》說“谷風,刺夫婦失道也。衛人化其上,淫于新昏而棄其舊室。夫婦離絕,國俗傷敗焉”。國君夫婦失和,倫理之道崩壞,國俗便有棄婦凄楚悲憤的傷敗。如果秩序進一步崩壞,禮義消亡、淫風大行之時,便是《陳風·東門之枌》《衛風·氓》中所描繪的男女自由歡會的場景。在《毛詩》作者看來,由于幽公淫荒,上位者“風化之所行”,就會導致“男女棄其舊業,亟會于道路,歌舞于市井”。國君放棄了夫婦婚姻,國俗亦不復四時生業的秩序。總之,人倫道德的秩序,這是《毛詩》明確使用“風俗”概念的第一類語境。

第二類語境與勞作有關。《齊風·還》講田獵,兩位獵手互相贊美對方善獵且強壯,《毛詩》將其引申為對過度好獵的批評。哀公好田獵,從禽獸而無厭,“國人化之,遂成風俗”。這種風俗并不是什么好現象,因為如果將田獵作為技藝而嫻熟掌握,這固然是“賢”,但如果縱情于驅馳,就會造成好逸惡勞的風氣。總之,對身體的使用亦應有節制,既要勤于技藝,又不可耽于游樂。在勞與逸之間,似乎《毛詩》作者顯然偏向于“勞”的一邊。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簡單,《唐風·蟋蟀》從另一個角度論述了勞與逸的關系。唐俗勤儉,民間終歲勞苦,不敢少休,憂深思遠,儉而用禮,這就是唐地繼承了堯之遺風的“本其風俗”。然而如果“儉不中禮”,類似像晉僖公這樣的國君過分儉苛勤勉,少了禮樂之怡情、儀式之張弛,亦非天下大治之風俗,“故作是詩以閔之,欲其及時以禮自虞樂也”。那么,怎樣的風俗才是先王治下最理想的風俗呢?《國風》之終章、《豳風》之起首,《七月》長詩以公劉處豳地時的傳統和農家四時勞作的歌詠,“陳后稷、先公風化之所由,致王業之艱難”。結束各地國風之多樣,終成“陳王業”之終章,由此開啟了“言王政之所由廢興”的大小雅篇。《七月》之大旨在王業,但全詩都在農民有勞有逸、有張有弛的四時節律中展開:既有嗟我農夫辛勞之“儉”,又有躋彼公堂之“禮”;既有女心傷悲的男女之情,又有獻豜于公的集體制度。《國風》以《關雎》始,至《七月》終,風俗也就從人倫起始的秩序,進入了以集體記憶和人民生活為基石的“天下”政治。

總之,將《毛詩》中“風俗”類概念出現的具體語境放在一起,我們不難發現,對《毛詩》作者而言,“風”固然正如顧炎武、劉咸炘所說乃時代之總體特征,但同時也主要體現為兩方面內容:倫理道德的秩序和四時勞作的節奏。正是在這兩類具體的內容中,上以風化下,下以詩諷上,如此才能形成化成天下、無處不在的“風俗”。而到了禮崩樂壞的漢末時期,這兩類內容各自成為新出現的風俗學的對象。作為倫理秩序和道德原則的“風”成為《風俗通義》的主要對象,而以生民勞作和四時生機的“風”則被進一步抽象化、遺產化、審美化,由此才有了《荊楚歲時記》的誕生。

03

《風俗通義》與天下之學

中國民俗學者普遍相信,風俗第一次真正成為獨立的被研究的對象,是東漢應邵的《風俗通義》。在序言中,應劭為“風俗”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風者,天氣有寒煖,地形有險易,水泉有美惡,草木有剛柔也。俗者,含血之類,像之而生,故言語歌謳異聲,鼓舞動作殊形,或直或邪,或善或淫也”。這也是現在民俗學者們經常引用的中國古代風俗定義。但我們常常忽略了,應邵緊接著就說:“圣人作而均齊之,咸歸于正;圣人廢,則還其本俗。”所謂本俗,就是處于無序狀態下的風俗,只有經過圣人的教化后,才能建立秩序,即“正俗”。這一過程就是所謂的“移風易俗”或“辨風正俗”。可以看出,對于應劭而言,風俗與自然萬物一樣,既有其本性,又各個不同。正是因為它有這樣的特點,“教化”才能發揮作用。就政治與教化而言,“為政之要,辨風正俗,最其上也”。而對于應劭自己這樣的學者來說,寫《風俗通義》的目標是“言通于流俗之過謬,而事該之于義理也”。意思是說,要作為知識淵博、道德高尚的主體來理解世俗,指出哪些是錯誤的,哪些是過分的,事情應該怎樣做才合于義理。


(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 《風俗通義校注》.

中華書局,2010.05.

政治行動要建立圣人教化的秩序,儒家學術必須直面現實并做出判斷。正是在這樣的理念下,《風俗通義》中記載的風俗,幾乎全是非常具體的人、事、制度與觀念。在目前流傳下來的《風俗通義》十卷中,“聲音”“祀典”和“山澤”講禮樂祭祀制度,“正失”“愆禮”“過譽”“十反”“窮通”“怪神”中,都是具體人物的具體行為:丁氏家穿井得一人、燕太子丹感天動地、陳子威將路上碰到的婦人當作母親、薛恭祖喪妻不哭、石賢士神經過官員干預后逐漸消失……在《風俗通義》中看不到面目模糊的集體性“民俗事象”,要么是國家層面對禮樂制度的規定,要么是具體個人的行為記錄與評判。而如果我們細讀應劭對這些人物行為的評價,會發現他絕非嚴格的道德主義者,他更推崇的“義理”是去其兩端、取其中庸,建立一種可以被大多數人遵守的行為規范。集體性建立在行為規范而非行為事項的層面上,這是應劭所說的“風俗”與今天我們所說的“民俗”的根本不同。

因此,《風俗通義》中的風俗事實上有兩種狀態:當作為“本俗”而存在時,它是具體時空中的具體觀念與行為,有好有壞、有正常有極端。經過圣人教化與政治干預,“本俗”會形成“正俗”,但“正俗”歸根到底是一種倫理道德的理想,是需要努力教化而幾乎永遠無法達成的目標——證據就是,應劭并沒有在《風俗通義》中給出“正俗”的范例。正俗只存在于“先王之治”中,只存在于遙遠的過去與理想的未來。但是只要關于正俗的義理和理想還存于世間,九州就會再次統一,天下就不會滅亡。王利器評注《風俗通義》時說,這種“同風俗”的舉動,和書同文、車同軌一樣都是使中國長期大一統的重要原因,實乃灼見。

要使本俗趨于正俗,必須依靠對倫理原則與道德規范的不斷重申,正如《毛詩》不斷以夫婦之道規范男女淫風一樣,儒家士子承擔著風俗教化的主要責任。司馬光說“是知選士者,治亂之樞機,風俗之根原也”,朱熹說“善為治者,乃能總攝而整齊之,使之各循其理而莫敢不如吾志之所欲者,則以先有綱紀以持之于上,而后有風俗以驅之于下也”,“士大夫之辭受出處又非獨其身之事而已,其所處之得失,乃關風俗之盛衰”,都將選士任賢、儒生善治作為風俗之根源與關鍵。在這種指導思想下,風俗當然就日益等同于“士風”,風俗學自然也就是儒家政治的“天下之學”。前文所述顧炎武、陸清獻與梁啟超等人關于風俗的理解與設想,正是這一思想脈絡的延續。

04

《荊楚歲時記》與遺產之學

應劭的《風俗通義》是站在儒家圣人的立場上,對具體的人物行為進行臧否評判,這與宋以后地方志中的風俗記錄有很大不同。地方志中的風俗記錄常常表現為歲時節日與婚喪嫁娶,其中并非沒有“天下”的影子,但更趨近于某種理想類型的復刻。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康熙《順天府志》中對北京喪禮的描述。文中大量直接使用《朱子家禮》中的原話,而與當時實際通行的葬禮儀式出入極大。這些地方志的作者與應劭不同,他們幾乎很少評判匡正具體人的具體行為,也沒有如司馬光、朱熹所說去強調儒生士子在風俗形成中的作用,當然其“風俗志”也就不同于前文所說的以天下為己任的風俗學。而這種風俗志,才是今天民俗學者們所熟悉的“中國古代民俗”。追本溯源,我們大概可以從應劭之后300余年出現的《荊楚歲時記》中看到其源流。

《荊楚歲時記》的最大特點,是全書中看不到任何一個具體人物的名字,同時所有無主體的行為都來自某種遙遠的歷史。“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哪一年的正月初一,是誰雞鳴而起?是誰在庭前放爆竹?宗懔不僅不關心這些具體的時空經驗,反而通過引用《史記》《春秋傳》《周易》《禮·內則》《神異經》等古代典籍,造成一種自古以來,所有人都如此行動、所有人都如此認為的景象。這種無時空性、面目模糊的集體行為,才是民俗學界一直以來習以為常的“風俗”。

更重要的是,與《風俗通義》相比,“本俗”與“正俗”的區分在《荊楚歲時記》中失去了意義。作為本來面貌存在的風俗,就是有史以來無數人(或者說,所有人)一直遵行的行為方式,它早就被諸多經典所記錄,因此可以說得到了歷代圣賢的承認。它擁有豐富的文化意義,本身就是理想的生活。換句話說,“本俗”就是“正俗”。與此同時,風俗也是情感與審美的對象。正如蕭放所指出的,《荊楚歲時記》很可能成書于宗懔被俘長安的“北地”生涯中,因此與其說它是宗懔對“當時當地”的記錄,不如說是生活斷裂后的“回憶”。對舊日的懷念,被俘他鄉的憂慮,尤其是家園已成廢墟所帶來的悲愴,都使得《荊楚歲時記》中所描寫的故土風俗成為作者情感的依托。


蕭放著.《 <荊楚歲時記> 研究——兼論傳統中國民眾生活中的時間觀念》.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2.

總之,《荊楚歲時記》中的風俗,不需要經過教化,也不能被輕易改變。這種作為自在狀態存在的風俗,本身就既是“對”的(價值認同的對象),也是“美”的(審美認同的對象)。它已經脫離了道德與倫理的領域,不再依賴于儒家士子的評判,而以完全自主和自為的形式存在。透過《荊楚歲時記》我們才能理解,顧炎武為何說“正始”之風俗實乃“亡天下”,因為作為“天下之學”的風俗學此時的確已不復存在,一種全新的風俗學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風俗脫離了倫理道德而獨立存在,這其中當然能看到老莊“無為”哲學的影響,但本文更想強調另外兩方面:一是《豳風·七月》讓“歲時”成為美好風俗的書寫典范,二是山水與風俗二者之間的同構性。

前文談及,在《毛詩》中只有一首詩被明確認為是美好風俗的典范,那就是《豳風·七月》。它以歲時為經、勞作為緯,編織出普通人在先王治下的生活圖景。為何《七月》中明明勞作艱辛、生活困苦,卻依然是風俗典范?朱熹在《大學章句序》中對三代風俗的解釋或許能給我們以啟示。朱熹認為,三代之時,君主與圣人合一,他們的教化都來自于和人民一起身體力行,是從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倫理道德,所謂“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倫之外”。相應地,跟隨圣人學習的全體人民——“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都各知其性、各安其分、各盡其力,“此所昔盛時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換言之,當周人祖先公劉和后稷居于豳地時,早期農業群體所獨有的高度平等、順于四時、人人勞作的生活倫理,才是風俗典范。然而,當周奄有四海后,這種狀態不可避免地永遠失去了,《七月》從此成為永遠的理想與永恒的過去。如果說《毛詩》以人倫之道評判男女之情,形成了“教化風俗”的傳統,直接影響了《風俗通義》及其后作為天下之學的風俗學,那么《豳風·七月》則創造出超越歷史之上的風俗典范,七月的體裁——歲時之記也就成為重現三代風俗的最好載體。

歲時與“三代之治”聯系在一起,獲得超越歷史之上的永恒價值,在魏晉時期還有一個具體的語境,那就是“山水”概念的出現及成為獨立審美的對象。

“風俗”歷來與“山水”同時出現。班固在《漢書·地理志》中說:“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剛柔緩急,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到了周處寫《風土記》時,仍然首記各地民俗,次為山川地脈,風俗與山水還是處于統一的范疇之內。幾乎就是宗懔寫《荊楚歲時記》前不久,他的叔父宗炳創作了流傳千古的《畫山水序》,長期以來這被認為是“山水”作為獨立審美范疇在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出現的標志,也被視為中國山水畫理論的開端。和“風俗”一樣,過去“山水”也被認為是道德與宗教的投影,早期(黃老道)術士以山水為形繪制符咒,孔子講“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博山爐以山海之形隱喻修道。而此時宗炳卻認為,畫山水的過程就是解放心靈的過程,應以“澄懷味象”的心態去欣賞和表現山水的美感,必須放棄先在的價值判斷(澄懷),通過直接經驗去體會山水本來的意味(味象)。可以說,宗炳與宗懔這一對叔侄,幾乎是在同一時期分別為山水與風俗賦予了獨立價值,使它們在成為審美對象的同時,也同時成為了大地上的超越之處。趙汀陽指出:“以歷史為本的中國精神世界使精神從上天落實為大地上的問題,同時也使大地成為社會化的俗世而失去原本作為自然的超越性,因此需要在大地上重新定義一個超越之地以滿足精神的超越維度,于是,在社會之外的山水就被識別為超越之地。但俗世的歷史仍然是精神世界的主題,因此,世外的漁樵借得山水的超越尺度而得以發現歷史中的超越的歷史性”,漁樵難道不就是風俗中的人物嗎?那超越歷史、回到永恒過去的“歲時”,難道不就是離開當下具體情境的“人所與共”嗎?此時我們發現,如果說對應劭、朱熹、顧炎武、梁啟超等人來說,“風俗”指的是當下必須被匡正的“本俗”的話,那自《七月》而至《荊楚歲時記》,再到歷代地方志的“風俗”,則從未存在于當下——它只存在于遙遠的過去并指向理想的未來。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我們可以說,這是一種作為“遺產”的風俗。

05

歐洲的民俗學與遺產

遺產當然是一個來自于西方的概念。以法國為例,當遺產成為獨立的學術領域后,很快就全面取代并接續了過去的民俗學。這或許是因為,當民俗作為一個獨立的觀察領域出現在歐洲時,從一開始就帶有了遺產的意味。

我們知道,早在19世紀“民俗”(Folklore)概念正式產生之前,描述并記錄風俗(custom)、習慣(habit)的作品早已在歐洲大量出現,其較早源頭可以追溯至16世紀文藝復興晚期的尼德蘭畫派畫家博魯蓋爾父子。根據西方藝術史學者的研究,自14世紀開始,繪畫中開始出現“窗口”的設置,這是一種內在于畫布中的窗戶,畫家和觀眾通過它觀看外部世界的風景。16世紀以后,畫布中的窗口逐漸變大。從法蘭德斯畫派的全盛期,即晚年的(老)彼得·博魯蓋爾(Bruegel Pieter, 約1525-1569)的《雪中獵人》開始,出現了覆滿全畫的“窗口”,風景畫正式誕生。“窗口”的出現是一個決定性的事件,因為它將鄉土的一部分抽離出來,脫離宗教場景的限制,最終形成美學上自主的景觀。更重要的是,彼得·博魯蓋爾父子畫的不僅僅是風景畫,他們真正大量描繪的,是農民的婚禮、廟會中的舞蹈、冬天的節日、狂歡節的游行。換言之,是民俗。同中國魏晉時期一樣,田園風光與農民風俗同時成為了獨立的觀察與描繪對象。

當然,Folklore之學與《荊楚歲時記》的風俗之學之間,差異是明顯的。風景畫和風俗畫在歐洲產生于15-16世紀,此時也正是哥白尼日心說的誕生時期。此后,西方產生出兩種不同的視角:以人為中心的主觀性視角和以客體世界(即自然)為中心的視角。17世紀時,這種二元分化在笛卡爾思想的影響下日臻完善,并從根本上創造了現代物理學。民俗作為人類活動,被認為是人類世界中最靠近“自然”的,也就是最野蠻、最天真、最缺少反思性的那一部分。而自然從宗教與道德中被解放出來后,很快被認為是從物理世界中派生出來的中性事物,可以被客觀認識和科學分析。最終,民俗離絕對主觀的“自由”越來越遠,越來越趨近于絕對客觀的“自然”。在這樣的知識論背景下誕生的西方民俗學,在本質上絕不可能是《荊楚歲時記》中所創造的那個自由而超越的風俗學。不過兩者之間也有諸多相似,最突出的就是都有“自然之鏈”的品格,也都把民俗視為某種“遺產”。

無論是民俗還是風俗,都從來沒有割斷過同自然山水的聯系,經典民俗學中一直蘊含著“自然之鏈”的基因,古今中外皆如此。以至于“民俗”的地位常常和環保思潮或自然主義理念聯系在一起:當自然被認為具有靈性時,擁有風俗的就是“高尚的野蠻人”;當自然被認為是蠻荒之地時,擁有風俗的就是“未進化的他者”。

其次,無論中西都把民俗或風俗視為某種“種子”或“基因”,其中蘊含了至高無上的人類理性,即使在現實中面臨危機,但一定會在未來發揮巨大作用,甚至拯救文明。它在當下是脆弱的,只是因為當下處于斷裂之中:因為沒有繼承過去,所以無法走向未來。只有遙遠過去留給我們的遺產——民俗或者風俗——才能在過去和未來之間架起橋梁,讓我們超越當下并有機會進入永恒的應許。正是出于這種想法,所以民俗學總是傾向于搶救、贊美、保護。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遺產必須被靜態化——它歷來如此,就應該永遠如此,否則如何能回到“三代之治”并創造美好的未來?

文及至此,我們已經發現了“遺產”作為經驗研究的不可能。“遺產”概念將當下之存在理解為一種過去的產物,如果風俗不是產生于過去,它就沒有進入未來的能力;它產生于越古老遙遠乃至于趨近自然的過去,就越可能創造美好幸福永恒的未來。因此“遺產”實際上創造了一個超越性的領域,它以期許性的姿態,對抗當下現實的無理性。這與我們長期以來對民俗學作為經驗研究的定位正好背道而馳。難道我們不是總在強調,要在具體的歷史與社會中理解對象,將對象放回他們真實的日常生活場域中去分析和研究嗎?

06

結語

《毛詩》對十五國風的闡釋,是中國風俗學的真正開端。《毛詩》作者以《周南·關雎》的夫婦之道和《豳風·七月》的生民四時為模范,明確點出了風俗范疇中的兩個核心領域:倫理道德與歲時勞作。沿著這兩條路線,《風俗通義》和《荊楚歲時記》開創了兩種不同的中國古代風俗學傳統:前者希望以“正俗”化“本俗”,將移風易俗、教化眾生視為儒家知識分子的責任使命與最高理想——這當然只能存在于儒家文明具有絕對文化自信的時代。一旦儒家文明失去了“至圣先師”的自信而進入“正始”時代,后一種風俗學的歷程就開始了。它使風俗從儒家政治與道德教化中脫離出來,成為超越于現實之上的自為領域,也即“山水”在社會文化中的對應物。就中國古代儒家知識分子的文脈而言,前者才是主流,歷代大儒因而對“士風”“風俗”與教化之關系也多有闡述。顧炎武《日知錄》中的歷代風俗卷,就是這種“天下之學”的集大成者。而后一種風俗學才是中國民俗學界長期以來關注的“中國古代風俗記錄”(雖然我們也看到了,它們很難稱得上是什么“忠實記錄”)。正如鐘敬文早就精辟地指出的:“從主觀上講,它們表達了作者的文人情思;從客觀上講,它們又傳達了在社會歷史急劇變動的時期,人們對安定的民俗生活的回憶和眷戀,以及通過敘述民俗社會所抒發的對理想社會模式的想象。”通過書寫風俗,文人得以離開當下。通過回到過去以想象未來,這使得這類風俗記錄實際上是“遺產之學”的先聲。

毫無疑問,天下之學與遺產之學絕不是兩條涇渭分明的道路,顧炎武的“風俗”隨著時間的流逝會不斷衰朽,美好的“天下”同樣只存在于過去;地方志中的風俗篇也往往能提供具體時空中具體行為的記錄,并不能脫離道德教化的主旨。本文所說的兩種風俗歸根到底只是兩種理想類型。重要的是,梳理中國古代“風俗”概念的復雜面向,大約不過意在期待未來民俗學的多種可能。其實不難發現,兩種道路的風俗之學在今天的中國民俗學界中都能找到線索和影子:我們既有孜孜不倦移風易俗的實踐者,也有超越經驗追問永恒的“應然”者,鐘先生所說的“建立中國民俗學派”也許也正可以從這一角度去理解。

文章來源:《民俗研究》2022年第6期

注釋從略,詳見原刊

公眾號總指導:蕭放

內容顧問:朱霞 鞠熙

指導教師:賀少雅

公眾號主編:葉瑋琪

【學人專欄】欄目責編:所攬月 王培育

圖文編輯:郭麗佳

我們是一個亦莊亦諧

的公眾號


北師大民俗學

關注學術知識│關注生活熱點

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推薦
熱點推薦
美聯儲重磅發聲:終于明白,90天不是給別國緩沖,而是給美國續命

美聯儲重磅發聲:終于明白,90天不是給別國緩沖,而是給美國續命

泠泠說史
2025-05-05 18:22:29
“最美趙敏”離世,被父凌辱,被夫控制,自殺十幾次,死后3天才被發現

“最美趙敏”離世,被父凌辱,被夫控制,自殺十幾次,死后3天才被發現

美芽
2025-05-06 06:03:47
四川女子五一來廣西男友家,看到桌上的菜后悔:現在走還來得及嗎

四川女子五一來廣西男友家,看到桌上的菜后悔:現在走還來得及嗎

阿龍美食記
2025-05-05 10:35:27
捷克登山客挖到價值超247萬元寶藏:可獲10%獎金

捷克登山客挖到價值超247萬元寶藏:可獲10%獎金

大象新聞
2025-05-05 09:26:02
太原小區爆炸造成1死21傷2失聯!網傳一物業通知,疑披露事件起因

太原小區爆炸造成1死21傷2失聯!網傳一物業通知,疑披露事件起因

火山詩話
2025-05-05 08:38:45
真的低估了吃“蒸蘋果”的威力,短短幾天,孩子和我都舒服了

真的低估了吃“蒸蘋果”的威力,短短幾天,孩子和我都舒服了

江江食研社
2025-05-05 08:30:08
特朗普發出最終通牒:“俄羅斯必須放棄整個烏克蘭”,普京還談得下去嗎?

特朗普發出最終通牒:“俄羅斯必須放棄整個烏克蘭”,普京還談得下去嗎?

愛看劇的阿峰
2025-05-05 17:55:54
不出口美國了,上海市民瘋狂“撿漏”!“好幾百美元的鞋子,現在一百多塊拿下”...外貿好東西賣爆了→

不出口美國了,上海市民瘋狂“撿漏”!“好幾百美元的鞋子,現在一百多塊拿下”...外貿好東西賣爆了→

上觀新聞
2025-05-05 12:16:11
這下可給加州州長樂壞了,咱也是見證歷史了!

這下可給加州州長樂壞了,咱也是見證歷史了!

火山雜談
2025-05-06 00:05:16
麥當娜跟小她37歲的男友一起出街,66歲的她已老態龍鐘認不出來了

麥當娜跟小她37歲的男友一起出街,66歲的她已老態龍鐘認不出來了

野山歷史
2025-05-04 18:59:48
出走勇士,確定離隊!拒續約成最大失誤 壓垮你的不是科爾

出走勇士,確定離隊!拒續約成最大失誤 壓垮你的不是科爾

山河入畫屏
2025-05-06 01:52:19
火記:范喬丹希望能長期留隊 火箭希望能長期留下伊森和小賈巴里

火記:范喬丹希望能長期留隊 火箭希望能長期留下伊森和小賈巴里

直播吧
2025-05-06 07:17:21
“聽泉賞寶”首談學歷風波:我已經到了普通人的極限,不靠直播吃飯

“聽泉賞寶”首談學歷風波:我已經到了普通人的極限,不靠直播吃飯

魯中晨報
2025-05-05 17:48:10
印媒:由于秘密向烏克蘭提供彈藥,巴基斯坦的彈藥僅夠維持4天

印媒:由于秘密向烏克蘭提供彈藥,巴基斯坦的彈藥僅夠維持4天

仗劍看世界
2025-05-05 23:51:06
年入50億!日本“廉價始祖鳥”,悶聲搞定中國

年入50億!日本“廉價始祖鳥”,悶聲搞定中國

小鹿姐姐情感說
2025-05-04 11:27:49
證監會終于發力保護投資者!5月6日,深夜的三大重要消息全面來襲

證監會終于發力保護投資者!5月6日,深夜的三大重要消息全面來襲

風口招財豬
2025-05-06 00:52:29
?帕金斯:哈登一打搶七就起疹子 關鍵戰慫得就像熨平的床單

?帕金斯:哈登一打搶七就起疹子 關鍵戰慫得就像熨平的床單

直播吧
2025-05-06 07:39:17
為什么,韓國身份證都有一個中國名字?韓國人:沒有這個就亂套了

為什么,韓國身份證都有一個中國名字?韓國人:沒有這個就亂套了

科羅廖夫
2025-05-05 16:40:26
7輪0球0助攻!中超亞馬爾成流星?

7輪0球0助攻!中超亞馬爾成流星?

徽派體育
2025-05-05 22:35:30
烏度卡談G7:球隊本場表現的一塌糊涂,這種糟糕表現會讓我們難受好一陣子

烏度卡談G7:球隊本場表現的一塌糊涂,這種糟糕表現會讓我們難受好一陣子

雷速體育
2025-05-05 11:33:42
2025-05-06 08:12:49
北師大民俗學 incentive-icons
北師大民俗學
亦莊亦諧的民俗學
170文章數 125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藝術要聞

故宮珍藏的墨跡《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這才是地道的魏晉寫法

頭條要聞

趙心童世錦賽歷史性奪冠 曾因涉賭球丑聞被禁賽20個月

頭條要聞

趙心童世錦賽歷史性奪冠 曾因涉賭球丑聞被禁賽20個月

體育要聞

當年的阿森納小球童,要踢歐冠決賽了

娛樂要聞

馬麗崩潰哭訴上熱搜,評論區罵聲一片

財經要聞

人民幣暴漲近900點!發生了什么?

科技要聞

這3款新 iPhone,可能會改變蘋果的未來

汽車要聞

小米SU7的真實續航到底有多少?

態度原創

旅游
房產
數碼
藝術
公開課

旅游要聞

熱聞|清明假期將至,熱門目的地有哪些?

房產要聞

最強書包官宣落位!海口這個片區,將徹底引爆!

數碼要聞

聯想多款新品電腦上架,5月8日見!

藝術要聞

故宮珍藏的墨跡《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這才是地道的魏晉寫法

公開課

李玫瑾: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辛集市| 彰化县| 南安市| 庆安县| 广德县| 厦门市| 昭平县| 沙雅县| 辰溪县| 合水县| 沛县| 徐汇区| 舟山市| 七台河市| 龙岩市| 长泰县| 博客| 永善县| 巴林左旗| 嘉鱼县| 舒城县| 安图县| 灌南县| 体育| 基隆市| 冕宁县| 阳信县| 定襄县| 丰顺县| 龙胜| 六盘水市| 盖州市| 东方市| 边坝县| 西峡县| 台北市| 虹口区| 光山县| 德州市| 沐川县| 错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