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板塊也出現“風水輪流轉”。
曾被市場無視的四大行,開啟大反攻。“銀行股延續強勢,四大行再創新高”成為近兩年,對四大行最常見的報道。
但曾被當作“銀行茅”的招行多少有些拖后腿了。
過去幾年,招行在四大行高歌猛進時,遇到了不少機構減倉。北向資金持招行A股比例已經從高峰的8%下降到6.2%,曾經重倉招行的張坤、譚麗、勞杰男等明星基金經理也大幅減倉。
外資、明星基金經理減倉后,招行的估值溢價也明顯下降。如今招行7.3倍PE雖仍高于行業平均(5.9%),但比以往最多高出板塊兩倍的估值差距,已不可同日而語。
招行為什么逐漸失去估值溢價?本文持有以下觀點。
1、零售業務,未見起色。招行在零售業務壓力越來越大,一方面,部分零售群體收入受到影響,零售信貸資產質量下滑,不良貸款增加趨勢仍在延續。另一方面,中間業務受降費、用戶收入下降等影響,下滑幅度越來越快。
2、招行沒有找到接力棒。2020年之后,零售貸款進入逆風期。招行原本寄希望財富管理接棒,但因為市場震蕩,財富管理業務反而出現負增長。無奈之下,招行加大了對公投入。但長期看,以零售為特色的招行開始在對公上找增量,對其競爭力提升并非是好事。
3、股東回報還有提升空間。2024年招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14.86%,遠超監管要求(8.25%)。與此同時,招行中低增速增長的貸款規模已不會過多消耗資本金。結合核充率和貸款增速,招行資本金處于閑置狀態。其有能力把分紅提高到更高水平。
/ 01 /逐漸失去估值溢價
2016年,滬深港通機制落地,為內地與香港股市的投資者提供資本流動的便捷通道,北向資金成為最重要的增量資金來源,并開始階段性的主導市場風格。
這也是招行的轉折點。
在2015年以前的投資者眼中,招商銀行還只是一家平平無奇的股份制銀行。大部分時間里都與銀行板塊齊漲共跌,鮮有超額收益。
但北向資金到來打破了這一局面,所謂的定價權,有時候掌握在邊際增量買家的手里。北向資金源源不斷的流向招行,最高持股比例(A股)一度超過8%。
北向資金在前,國內基金也開始抄作業,嘉實基金譚麗、華安基金楊明、匯添富勞杰男、富國基金朱少醒等一批名將,陸續重倉招行。
外資加國內知名基金經理的聯合,招商銀行成為「銀行茅」,獲得了遠超行業的估值溢價,其PE倍數一度比行業板塊高出2倍多。
能獲得機構青睞,招行當時也有比較硬的邏輯。
這倒不是說招行的基本面在當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是行業變化的因緣際會使市場開始重新認識招行的零售業務價值。
之前對公業務一直是銀行業的定海神針。雖然面對大客戶,銀行議價空間不大息差較低,但勝在薄利多銷。
不過,隨著創業板、新三板陸續設立,多層次的直接融資體系落成,分走了對公一杯羹,再加上2013年利率市場化改革息差收窄,行業亟需破局之道。
這時候,招行零售業務的優勢就被放大了,憑借小額貸款高利率的的凈息差優勢,以及交叉銷售帶來可觀的中間業務收入,其盈利能力以及業績穩定性都出類拔萃。
只不過,時隔多年,招行依然是那個零售之王,但卻逐漸失去了往日的估值溢價。
北向資金持股比例已經從高峰的8%下降到6%,曾經重倉招行的張坤、譚麗、勞杰男等基金大佬也大幅減倉。如勞杰男的持倉比例已只有高峰期的1/4。
招行的估值優勢也大幅下降,如今招行7.3倍PE雖仍高于行業平均(5.9%),但比以往高出兩倍的估值差距,估值優勢已大幅減小。
市場又到了重新看待招行零售業務的時候。
/ 02 /零售業務,未見起色
招行曾長期是板塊業績的領頭羊,但2024年罕見跑輸了其它頭部股份行。
2024年,招行營收同比下降-0.48%,而興業銀行(0.6%)、中信銀行(3.8%)營收同比增速都實現了正增長。
收入下滑主要還是零售業務拖了后腿,2024年招行零售貸款利息收入同比下降3%,高于整體收入下降幅度(-0.48%)。
零售貸款收入下滑倒也可以理解,房住不炒之后,按揭貸款的需求驟降,宏觀疲軟進一步擾動了普通人的收入預期,不再敢亂花錢,零售業務的增速甚至開始低于對公業務。
類似邏輯本身也在投資人預期當中,但招行發布2024年財報后的第一個交易日,其A股和H股股價均下跌了5.39%和5.69%。
這是因為投資人看過財報后,加大了對招行零售業務的擔憂。
近兩年,零售業務面臨兩大比較棘手的考驗:一是部分零售群體收入受到影響,零售信貸資產質量下滑,壞賬增加;二是,中間業務受降費、用戶收入下降等影響,下滑幅度越來越快。
而透過2024財報能發現招行在這兩個問題上越陷越深。
零售貸款不良率方面,2016年-2024年,招行個貸不良率分別為0.73%、0.81%、0.81%、0.89%、0.89%、0.96%,增長趨勢并未遏制住。
從衡量增量信貸表現的不良生成率來看,2024年為1.05%,高于2023年的1.03%,顯示新增不良貸款的比例依然在增長,還沒有到不良下降的階段。
不良貸款增加的趨勢,同樣可以從貸款遷徙率數據上得到印證。信貸按五級分類來看分為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五種。每一級貸款向下一級貸款遷徙的比例稱為遷徙率。
2024年招行正常類貸款遷徙率從2023年的1.21%上升到了1.39%,關注類貸款遷徙率也從34.95%升到35.06%,顯示更多貸款在向質量更差的級別流動,資產質量仍未出現拐點。
零售風險持續暴露,招行的中間業務頹勢也在加劇。
中間業務也曾做過招行的增長引擎。但2022年-2024年,受到資本市場調整以及銀保渠道政策調整影響,招行中間業務增速分別為-0.18%、-10.78%、-14.28%,降幅不斷擴大。
比市場調整、渠道降費更棘手的是,招行的中間業務優勢受到了沖擊。
以基金代銷為例,招行曾是絕對王者,二十年前就開始研發基金優選系統“五星之選”,長期在基金代銷上領先。
不過,2024年下半年,螞蟻無論是非貨基金保有規模還是權益類基金保有規模、指數基金保有規模,都高出招行50%以上,呈現斷崖式領先。顯示出招行中間業務競爭力有所下滑。
零售業務遇到瓶頸后,招行急需突破。
/ 03 /招行需要新變化
招行的困局源于還沒有找到下一步的業務方向來強化競爭力。
曾經,招行舉全行之力發展零售業務成就了其優勢地位。但2020年左右,消費貸、信用卡等零售金融產品普及率高,進入到低增長階段。
加大財富管理業務曾被招行寄予厚望。前招行行長田惠宇在2020年年報中首次提出了“大財富管理價值循環鏈”的概念,成為招行發力的重中之重。
雖然田惠宇后來被查,但客觀來說,當時發力財富管理,是正確戰略,既傳承了招行的零售基因,又順應了當時存款搬家、財富管理的大趨勢。
事后看,財富管理沒有成為帶動招行增長的新引擎,2024年招行財富管理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同比下降22.7%。但這并非全是招行的原因,更多是難以預料的經濟變化,以及資本市場掉頭向下。
財富管理沒有接棒,招行加大了,對曾經自認為“沒有未來”的對公業務投入,2024年招行對公業務貸款規模增速(8.8%)已經高于零售貸款規模增速(6.8%)。長期看,以零售為特色的招行開始在對公上找增量,對其長期競爭力提升并非是好事。
業務沒有找到破局點,招行想要重新擴大估值優勢,或許可以先從提高股東回報做起。
2024年招行分紅率達到33.99%,與2023年基本相差不大(33.92%)。單看這種穩定的高分紅率,招行的股東回報稱得上優秀。
但結合業務,招行的分紅率其實還有提升空間。2024年招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14.86%,較2023年再次提高1.13個百分點,已遠遠超過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的和核充率(8.25%)要求。
同時招行對2025年存款、貸款的展望增速均是7%-8%,按行業人士說法,這種增速不會消耗太多資本金。
結合超高的核充率以及相對平穩的貸款增速,不難發現,招行資本金處于閑置狀態,除非招行2025年在某些特殊的業務領域有規劃,否則過高的資本金只會拉低股東的投資回報率和凈資產收益率。
想要重新擴大估值優勢,招行的業務發展和股東回報,至少有一個要往前邁一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