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浪潮正在席卷整個汽車行業。過去一年里,從“自動駕駛上車”到“大模型進艙”,新技術如井噴般不斷涌現,智能座艙成為營銷標配,L3、NOA、城區輔助駕駛頻頻“搶鏡”。與此同時,關于“技術未成熟即倉促上車”“用戶誤解系統能力引發安全事故”的質疑,也在不斷積聚。
就在近日,工信部主持召開“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推動新技術發展,并對“車路云一體化協同”和“駕駛人監控機制”提出更高要求。這場會議被業內解讀為:監管層正在試圖為技術“減速”,為安全“設護欄”。
在這一背景下,寶馬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高翔在上海車展開幕前接受了寰球汽車的采訪,拋出一個明確而堅定的聲音——“安全,不應成為智能化的犧牲品。”
在采訪中,高翔反復強調“安全是寶馬的底線”,表示這并非口號,而是系統性工程。
當越來越多品牌將“無人駕駛”、“L3/L4”作為宣傳焦點,試圖搶占技術制高點。然而在這場“軍備競賽”中,被忽視的恰恰是智能技術帶來的安全隱患——用戶對功能邊界理解不清,系統突發故障處理能力不足,甚至分心娛樂系統本身都可能成為安全漏洞。
高翔指出,“寶馬在自動駕駛上推進速度‘慢’,是因為我們必須花大量時間進行技術驗證和極限測試。” 他透露,僅L2+系統,寶馬就在全球測試了240萬公里,并在中國400多個城市完成超過13萬公里的路測,進行2000多項本土化調試。
當前智能駕駛的熱潮已讓不少消費者誤認為車輛可以完全自主運行,事實上,過度宣稱“無人化”已導致多起安全事故。寶馬堅持L2系統的核心原則——“駕駛員始終在環”,即人始終是決策主導。以5系的“眼神變道”功能為例,必須在駕駛者注視并確認意圖后,車輛才會執行指令。
高翔向寰球汽車表示,在這個“人人爭先上車”的時代,寶馬選擇按下“剎車”思考:新技術,不僅要能用,更要“敢用”。
寶馬在上海嘉定建立的亞洲最大智能駕駛研發中心,也藏著其安全哲學的底層密碼。不同于某些車企直接移植海外系統,寶馬的L2+系統針對中國特有的"混合交通生態"進行了基因級改造:在深圳應對外賣騎手突穿馬路的"蝴蝶軌跡",在重慶破解8D魔幻立交的導航黑洞,甚至在漠河極寒環境中驗證系統穩定性。這種將中國道路復雜度轉化為技術參數的"壓力測試",構建起本土化安全護城河。
處于智能化、電動化快速迭代的中國汽車市場,寶馬希望構建的是“會用、敢用、能用”的智能輔助系統,而非激進炫技的賣點堆砌。因此,寶馬堅定選擇了一條“以安全為核心、以用戶為中心”的發展路徑——這或許不是最快的,但它注定是最穩的。
除了安全層面的深度投入,寶馬即將在中國開啟更大規模的產品攻勢。高翔宣布,2025年寶馬將在中國市場推出10款新車,未來兩年還將帶來20余款新車型,BMW“新世代”戰略正式啟動。
這一“新世代”并非單一車型,而是涵蓋全新設計語言、全新電子電氣架構、全新數字化體驗的系統級躍遷。它不僅代表著寶馬智能化、電動化的方向,也體現出寶馬對于未來用戶需求的精準理解。“馬力易得,駕趣難尋”,高翔說,“寶馬的獨特優勢就是將強勁動力與精準操控完美結合。”
值得注意的是,寶馬的新世代車型將全面國產,且不再局限于某一款車或電動車領域,而是將覆蓋油電混合、純電、智能化多個維度。這種從全局架構出發的戰略落地,體現了寶馬在智能電動轉型中不“碎片化”、不“模塊化”的強大自信。
整體來說,“新世代”的躍進,不是簡單的堆配置,而是體系化創新。
上海車展即將啟幕,寶馬也不斷加快“在中國,為中國”的步伐。不僅在沈陽實現新世代車型國產化,還與阿里、華為等頭部科技企業展開深度合作,共建開放協作的創新網絡。這意味著寶馬已經從“造車者”向“科技整合者”轉變,它在打通智能化上下游的同時,也構建起與本地科技企業共生的能力。
在這個“流量至上”、“速度為王”的時代,寶馬以體系化創新為根本、以安全穩定為目標、以客戶體驗為中心,穩扎穩打推進轉型。這種堅守或許不夠“性感”,但它卻關乎用戶的生命與信任,關乎品牌的底層邏輯。
“敏于創新,慎于應用。”——高翔的這句話,透露出寶馬對“造車”這件事的敬畏與擔當。
安全不是創新的對立面,而是創新的邊界線。在這個價值觀浮躁的時代,能以“慢即是快”的姿態穩扎穩打,或許才是真正的先行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