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個民族有時候缺乏遠見,北方很多行道樹都是速生的楊樹柳樹,而歐美國家路邊的行道樹一般都是松樹柏樹或者云杉。
人無遠慮 必有近憂,有的人能考慮千秋萬世,有的人只圖眼前利益和快樂!我們這個時代太浮躁了,心如果沉不下去,智慧之門就無法打開!
有很多人活著互相攀比斤斤計較,互相算計,然而只看見了眼前的蠅頭小利,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一個民族如果缺乏敬畏缺乏遠見,總是浮躁,都想著急功近利和彎道超車,是很難走向文明的。
風馳電掣發展了四十多年,人力地力都已達到極限,現在慢下來是一件好事,正好可以反思一下過去,調整提升,以利再戰。
最近,廣西發生了罕見的大旱,幾個月沒有正經下雨,山塘干枯,小河無水,很多農作物枯干或者奄奄一息。
別忘了,廣西可是正兒八經的南方省區,向來以水資源豐富著稱,這次罕見的大旱真的很出乎意料!
中國人造城運動轟轟烈烈,中華大地上很多地方到處都是林立的高樓,讓人眼花繚亂;高鐵和高速公路也是四通八達,當然收費也不便宜;現在多地又開始了打造運河的熱潮,從北到南,到處都在修建運河,打通出海口。
其中廣西的平陸運河就是佼佼者,然而令人尷尬的是運河快修好了,水卻沒有了!
廣西可是著名的農業大省,是我國水稻以及亞熱帶和熱帶水果以及甘蔗的主要種植基地。我在廣西看見過很多地方都是大片大片的香蕉林,在廣西,人們像種莊稼一樣種植熱帶經濟作物,漫山遍野的芒果蜜瓜,是一個真正的流奶與蜜之地。
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很多山上或者路邊以及鐵道兩邊到處都種滿了桉樹,幾乎只要是可以利用的土地都種上了桉樹,因為桉樹是速生樹木,生長速度是其他樹目的五倍到六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大國,其中造紙工業對木材有著大量的需求,在利益的驅使下,很多農民大量種植,有些地方也鼓勵發展。
種植桉樹確實會給人們帶來短期利益,但是后遺癥也很重,桉樹樹木高大,樹皮光滑,能長到三十米高,而且基本上不分叉,一門心思向高處發展。桉樹的木材能掙不少錢,同時桉樹的枝葉也能榨油賣錢。桉樹確實能給渴望致富的村民帶來很大收益。
桉樹生長速度長這么快必然吸收土地的大量營養,以及水分,很多種植桉樹的地方小河的水要么干枯要么發黑發臭,桉樹下面幾乎寸草不生。一個是桉樹高大濃密,陽光很難透進來,另一個就是桉樹自己把地力的養分吸完了。
其實桉樹本來生長在澳大利亞,這種樹生長速度快,吸收土地營養和水分大,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特別容易引發火災。
桉樹因其速生特性曾被部分地區引種,但其生態弊端日益凸顯。
研究表明,桉樹葉片富含揮發性油脂,極端天氣下極易引發火災,對森林安全構成重大威脅。其根系吸水能力是普通喬木的3-4倍,導致土壤含水量銳減,造成地下水脈枯竭,引發土地板結退化。
在云南、廣西等種植區,已出現桉樹林周邊原生植被枯死、生物多樣性銳減的現象。我國《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明確將其列為重點管控對象,廣東、福建等省份更出臺限種禁種政策,要求生態脆弱區逐步替代桉樹林。而廣西之所以大量種植就是因為當地的經濟較為落后,老百姓為了脫貧致富,饑不擇食,大干快上。
科學評估表明,盲目追求經濟效益的桉樹種植模式,正對南方丘陵地帶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損害,加強監管與生態修復已刻不容緩。
其實我們看一下桉樹的原產國澳大利亞,本身就是一個氣候極度干旱,沙漠遍地的國家,當然了,這主要是由于西風帶的影響以及澳洲的地形條件,不過桉樹肯定也會雪上加霜,加重了這種干旱趨勢。
很多時候,人們為了眼前的利益,過度向大自然索取。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黃土高原,本來森林遍布,水草豐美之地,結果我們歷朝歷代修宮殿建房舍,久而久之把黃土高原的森林看光了,種上了莊稼,結果造成了極為嚴重的水土流失。而大西北也是年年干旱,土地貧瘠,收成很少。更可悲的是,有些嚴重缺水的地方,農民要趕著毛驢車到幾十里之外的地方取水。
還有山東丘陵,也是到處開荒,修建了數不清的梯田,層層疊疊修到山頂,結果就是十年九旱,苦不堪言。
在山東沿海地區,有些漁民目前還在使用拖網和地籠,哪怕只是一公分的小魚也要撈起來曬干了賣錢,吃盡殺光,因為他們擔心自己不撈別人也會撈,自己不能吃虧。結果近海的魚兒越來越少,一直形成了海底沙漠,以前經常捕撈到的大黃魚和小黃魚幾乎都被我們吃絕跡了。
今年席卷廣西的極端旱情,再次敲響全球氣候變暖的警鐘。
這場干旱雖由大氣環流異常直接觸發,但其背后折射出人類活動對氣候系統的深遠影響。工業化浪潮下,化石能源燃燒釋放的溫室氣體如無形鎖鏈,禁錮著地球的熱量平衡;城市化進程中,鋼筋水泥取代森林濕地,切斷自然的水循環脈絡。這些累積效應,正在將氣候系統推向失衡的臨界點。
在旱情成因的復雜拼圖里,桉樹種植雖非核心板塊,但其生態影響不容小覷。這種速生經濟樹種構成的單優群落,猶如架設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的"資源抽水機":密集的根系網絡掠奪性吸收深層地下水,導致土壤持水能力銳減;單一化種植模式削弱生物多樣性,使生態系統喪失自我修復韌性。當極端天氣來襲,這些被削弱的生態屏障更易潰敗,形成旱情加劇的惡性循環。
將氣候危機簡單歸咎于某種植物顯失公允,但忽視桉樹種植的生態代價同樣危險。
這啟示我們:應對氣候危機,既需要宏觀層面的減排轉型,也需微觀尺度的生態精耕。從調整種植結構到修復森林系統,從推廣節水技術到建設海綿城市,每個維度的努力都在重塑人類與自然的關系。
唯有以敬畏之心重構發展范式,讓生產活動回歸生態承載力邊界,方能在氣候變局中尋得可持續發展之道。畢竟,我們從來不是自然的征服者,而是她懷抱里的孩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