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大方”男孩因為違背自己的意愿,會形成“我的感受不重要”的認知,導致自我價值感缺失。
而為了獲得“父母夸獎”,讓父母覺得自己“懂事”,逐漸發展為“別人高興=我成功”的行為模式,成為潛在PUA人群的風險。
小勇是個10歲的性格溫和的男孩,對誰都是笑呵呵的。
同學找他借很喜歡的書,哪怕自己也十分想看,他也會同意,先借給同學讀。
接小勇回家,很多同學都會主動和他打招呼,
媽媽以為這是孩子人緣好,
直到有一天,她聽到孩子同學說:“你找小勇借啊!誰找他借,他都會同意。”
而同學說的東西,媽媽知道那是孩子期盼了很久才得到的禮物。
這時,媽媽才意識到,兒子的好人緣是不懂得拒絕、犧牲自己的喜好換來的。
這樣的男孩長大后,很容易被別人PUA,成為討好型人格。
怎么幫助孩子擺脫“假大方”?
我們要引導孩子關注自己的內心需求,讓孩子學會做真實的自己。
六個禁區,媽媽別踩,培養孩子的“貴氣”從生活點滴開始。
禁區一
用物質獎勵驅動分享行為
朋友帶著孩子來家里玩。大人要求孩子把新玩具分享給家里的小客人。小孩子當然不愿意,但最終在大人的“利誘”下,同意了。
從德西效應角度看這個事情,外部的物質獎勵會逐漸削弱孩子的內在動機,逐漸使行為功利化。
這種讓“主動興趣驅動”轉變為“被動利益交換”的行為,會覆蓋孩子的滿足感,讓孩子形成“做此事=得獎勵”的思維模式、形成“付出必須立刻回報”的交易思維。
“小朋友玩你的新玩具時,一直在笑,你發現了嗎?”
用觀察的方式,培養孩子的共情。并給孩子建立一個“情感銀行賬戶”。
對學前的小朋友,可以用貼紙記錄孩子的善意舉動。
禁區二
忽視情緒認知教育
兩個小朋友發生矛盾時,即使看孩子一臉倔強,仍然要求孩子說“沒關系”。
這種壓抑孩子情緒的行為,會讓孩子形成“表面大度、內心不開心”的假裝性開朗。
從心理學的情緒粒度理論講,我們要給孩子建立情緒詞匯庫,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避免情緒認知能力下降,養成忽略自己情緒的習慣。
“你皺著眉頭,是生氣了嗎?”(通過描述表情,讓孩子感知自己的情緒變化)
“是因為剛才媽媽說……嗎?”(通過描述原因,讓孩子溯源)
“媽媽說的話太直接,讓你不開心。”(通過語言肯定孩子的情緒)
“那媽媽換個說法……,然后我們想象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吧!”(通過改變,引導孩子想解決對策)
禁區三
濫用"窮養理論"
“媽媽,我想買那個玩具車”
“哎呀咱家還欠著貸款呢!你玩家里的玩具車吧!”
經濟學角度看家長濫用窮養的方法,長期物質匱乏感會降低認知帶寬,使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解決生存需求上,壓縮長遠規劃或復雜決策的認知資源,造成短視的結果。
“寶貝,爸爸媽媽還有房貸、車貸要還,每個月最多只能拿出100元給你買玩具。”
“如果玩具車超過了預算,你可以換一輛,或者把下個月買玩具車的費用攢一起再買。”
“你想怎么做?”
窮養理論主張的是物質適度限制,避免孩子亂花錢、過度消費。但這不是以犧牲孩子的正常需求為代價的。
我們要讓孩子明白,家庭的財務狀況是有限的,但他們的基本需求會得到滿足,同時也要學會珍惜和合理消費。
禁區四
制造虛假社交場景
同事帶著特別愛欺小的孩子來單位,
“劉姐,又帶大兒子來啦呀!”
“麗麗,快把零食分給大哥哥一些。”要求孩子對不喜歡的人表現出熱情。
從社會學的班杜拉觀察學習理論講,兒童通過模仿成人社交模式構建行為庫。
孩子能識別成人表演性社交的違和感。
用"假大方"換取社交好評,會讓孩子對社交產生困惑,不明白為何自己不喜歡的人還要表現出友好。
長期以往,孩子可能形成雙重人格,即在成人面前表現得大方得體,而在同齡人中則顯得內向、不善交際。
我們應尊重孩子的社交選擇,鼓勵孩子與喜歡的人建立真誠的關系。
當孩子表現出對某人的不喜歡時,我們可以引導孩子用禮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強迫孩子表現出熱情。
比如:
4-6歲:點頭、微笑等非語言回應;
6-8歲:使用“請、謝謝、對不起”等禮貌用語;
8歲以上:委婉拒絕技巧,如“我現在正在玩這個,半小時后借你好嗎?”
禁區五
混淆“謙讓”與“自我犧牲”
公園里,多多在秋千上蕩得很開心。
這是她等待半小時排隊得來的。
“小朋友,讓我們坐一會可以嗎?”
“媽媽……”多多明顯不愿,希望媽媽幫她說話。
“你都玩一會了,讓給小弟弟玩吧!我們要愛護小弟弟呀!”
媽媽以“愛幼是美德”的名義,壓抑了多多了需求,形成單方面犧牲。長此以往,會讓孩子形成表面順從、內心壓抑的雙重人格和討好型人格。
是“謙讓”還是“自我犧牲”?
我們可以問問孩子,
“這次讓步,讓自己感覺到開心,還是不開心?”
“是自己難過了別人開心,還是看別人開心自己也開心?”
我們要讓孩子學會區分是自愿分享(謙讓)和剝奪權益(犧牲),讓孩子了解內心需求,建立謙讓的邊界。
真正的分享是基于自愿和平等的基礎上,而不是被迫或出于某種外在獎勵。
當孩子感受到分享帶來的快樂,這種內在的滿足感會成為他們繼續分享的動力。
此外,在引導孩子分享時,應避免使用“你應該”、“你必須”等強制性語言,而是采用鼓勵和支持的方式,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會分享。
總之,培養孩子的“真大方”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包括尊重孩子的意愿、關注孩子的內心需求、避免濫用物質獎勵、重視情緒認知教育、正確引導孩子的社交行為以及教會孩子區分謙讓與自我犧牲等。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健康的環境中成長為自信、大方、有愛心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