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雞娃,幾家歡樂幾家愁。
為什么同樣的一批孩子,到了成年,就大不一樣了呢?
當父母抱怨的時候,有沒有肯定:沒有出息的孩子,是父母一步一步教育出來的。
在心理學上,有個“泡菜效應”。
也就是說,家庭的環境也可以決定孩子的命運的雛形。
01
三種教育方法,養廢孩子。
有一段時間,電影《抓娃娃》,被大家追捧。
電影定位為喜劇,但是看到后面,令人深思,而不是搞笑了。
馬成鋼、春蘭夫妻,本是富得流油的人。為了培養兒子馬繼業,他們決定裝成窮人,讓兒子感受吃苦的滋味。畢竟,人就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夫妻租住在破舊的院落里,就是水龍頭漏水,都要接住,并且告訴兒子,這可是節約。
父親馬成鋼,穿得破破爛爛,還故意在馬繼業面前晃一下。兒子有點心疼。父親馬上說:“這鞋子,爸爸還能穿好幾年。”
奶奶來探望,留下三個雞蛋,本是給馬成鋼吃,但是他毅然拒絕了,說:“給兒子吃吧。”讓在一旁的馬繼業,感動到流淚。
為了填補開銷,馬繼業也去撿瓶子,被同學嘲諷,也堅持忍住。
馬繼業想去搞體育,但是馬成鋼、春蘭夫妻不同意。他們認定,走體育路線效果不好,還是去高考,進入名牌大學。夫妻還故意給兒子的腿,注射短期麻藥,制造出身體不適合運動的假象。
看到兒子成績不好,馬成鋼、春蘭夫妻又特別擔憂。為了培養兒子的英語成績,就花錢請外國人,在路上假裝“偶遇”兒子,然后聊天。
夫妻還串通書店老板,讓其對兒子講一講閱讀名著的好處。
一系列操作,并沒有讓兒子成龍,而是在高考的時候,一敗涂地。
從電影里,零零散散的片段,可以發現,養廢一個孩子,有三種錯誤的教育方式。
第一,“吃苦型”教育,讓孩子的生活苦難重重。在戰勝困難的時候,也耗費了時間,形成了人生的底層邏輯。
一個生在窮苦家庭的孩子,每天聽父母嘮叨“沒錢”。難免會很自卑。
第二,“控制型”教育,本是父母安排的路,但是孩子不愿意走。父母一次次強調:“我都是為了你好。”無形中,就變成了道德綁架。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的有什么興趣,目標,但是不符合預定,就各種阻擾。孩子的天性被扼殺了,從此對什么都沒精打采。
父母打造的“愛”,變成了牢籠,孩子動彈不得,索性不動了。
第三,“內疚型”教育,可以在短期讓孩子愧對父母,然后打起精神去學習,滿足父母的期待。
一直內疚,人也是會崩潰的,似乎背負了一大筆人情債。
孩子長期生活在父母偽造的環境里,走在預設的軌道上。一開始看起來不錯,但是后來,孩子會覺醒,形成自己的認知,那就和預期,背道而馳了。成長的節奏亂了,壞了。
02
有出息的孩子,遇到了會教育的父母。
電影《抓娃娃》的后半段,馬繼業不顧父母的反對,選擇了體育,走了自己要走的路。也算是出現了人生的拐點。
對于馬繼業的未來,我們無從得知。但是可以想象到,他要變好,就要和父母改變相處方式。
以人為鏡,父母們反思自己,如何才能培養一個有出息的孩子呢?
看“潁州晚報”上的一個真實例子。
臨泉縣宋集鎮鄭橋村的劉學利,有兩個女兒。
家庭條件不好,鄭橋村的妻子離家出走,然后杳無音信。
鄭橋村外出打工,送外賣,支撐家里的生活開支,兩個女兒交給爺爺奶奶管理。
女兒上初中開始,全部是寄宿。
雖然收入低,但是鄭橋村還是給女兒買了老年機,交代女兒有困難,隨時說。
聽說女兒要高考,鄭橋村特意請假,陪一陪,還提出要買花。但是女兒拒絕了,知道父親賺錢不容易。
現在,兩個女兒分別考上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
鄭橋村的家庭,是真窮,而不是裝窮。并且竭盡所能地供養孩子。所有的愛,都不是偽裝的,是真實感動的。
在孩子選擇人生路的時候,父親也沒有太多的建議,畢竟他文化低,不清楚。但是他堅定地支持,不管是彎路,還是直路。
在愛護孩子的時候,他也會和孩子提前溝通。孩子需要就給,不需要就不給。
歸納一下,就是三種教育方式:尊重孩子,和孩子做朋友,而不是居高臨下地安排;給孩子真實的生活,有多大能力,就如何生活;孩子有自己的想法,鼓勵,認可就好。
契訶夫說過:“對美和崇高的追求是少兒的天性,這方面為教師和家長開辟了廣闊的天地。”
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但這條路一定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架設的。
父母開設的路,恰好是孩子想要的,這就起到了彼此促進的作用。
03
其實,教育孩子,也是父母自我成熟的過程。
努力學一學,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父母。自己學好了,再去教育孩子,成功的概率就高了。
不要總以為,自己這一代沒有成功,就指望下一代;也不要以為,自己這一代成功了,讓下一代也走自己一模一樣的路。
教育孩子,是言傳身教,也是身體力行,知行合一。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