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主創團 牧青野
來源丨小十點
ID丨sdikid
春光明媚,宜出游,
家有熊孩,更想走!
老母親不求膚白貌美重回十八,不求老公不在家,手里有錢拿。
只求被帶娃折磨咬完牙,能和娃一起去看看外面的“花”……
這不馬上又到假期了,你有帶孩子出游的計劃嗎?
如果你急著出發,那就先別急。
尤其是你家孩子還不滿6歲……
為啥?請先聽聽我的分享:
01.
強扭的瓜不甜
強游的孩不香
他們說,人生是曠野,不是軌道。
嗯,所以我帶著不到兩歲的崽,坐上了“軌道”,去往了“曠野”……
話說那次旅行,我足足攢了將近兩年。
當過媽的都懂,那種懷孕——生娃——帶娃許久,兩耳不聞窗外事,迫切想要去“浪一浪”的心情。
我看著自家孩子已經能勉強走穩路了,老母親再也等不及,火速定好旅程,拖上娃爸,帶著娃,就出發去往了大海邊。
是大海在召喚我嗎?不,是快樂和自由在召喚我。
什么收拾孩子的東西時,發現尿不濕、替換衣服、輔食、輔食碗、熱水壺、晾水壺、備用藥品、小玩具、小被子、小枕頭、小玩偶、小蓋毯……東西多得就像要搬家;
什么出門意外遇到變天,下的雨和依萍去找她爸那天一樣大;
什么剛上車,娃就開啟“震動模式”,吐奶都快要吐出殘影,老母親全程在喂奶——娃吐了——娃哭了——再喂——再吐——再哭中,差點累得痩回到了生娃前。
意外太多太多。
但即使再大的困難,都阻止不了我奔向遠方的心。
當終于到達了目的地,看著面前一望無垠的大海,再瞅著娃似乎被觸發了“返祖效應”,沖著前方嘿嘿嘿樂完,撅著屁股在小小的沙坑里挖呀挖。
我和老公深情對望一眼:“值了!”
可俗話咋說來著,做人嘛,最重要的是不要開心得太早嘛。
我穿上了比基尼,老公帶上了墨鏡,我倆正打算在娃身邊躺下,欣賞下:
“大海啊,全是水,沙灘啊,全是腿……”
可轉頭一瞅,娃的尿不濕里灌滿了水,手里還拿著一個不知名生物的腿正要往嘴里送……
那次的旅程,最終以孩子感染了幼兒急疹,我和她爸差點吵出中年危機結束。
本著不能悲催我一個,樂壞她和他的心理,在寫這篇文章時,我下意識問了Deep seek:
“帶6歲前的娃出行到底適不適合?”
它說:
“張姐帶6個月的兒子去旅游,在車上孩子的哭鬧聲過大,張姐一家和其他乘客數次爆發沖突。”
“李姐帶1歲多的女兒去旅游,因為水土不服,孩子上吐下瀉被送醫。”
“王姐帶3歲的兒子去旅游,孩子不小心砸壞了展品,喜提賠款88888套餐。”
“趙姐帶4歲半的女兒去旅游,被陌生事物嚇到后,回家經常做噩夢……”
獨苦苦,不如眾樂樂,姐們也都是真不容易啊!
所以你看,最省娃省媽的旅游,還是得帶適合年齡的娃,旅適合的游。
孩子和大人不一樣,不是所有的感受都能精準地表達出來。
我們以為的應該的、正確的,不一定是他們這個年齡段需要的、可以接受的。
尤其是年紀還小的孩子,身心尚在發育中,在安全的環境中,安全地成長,比什么都重要。
02.
我本將心照著孩
奈何孩心照“溝渠”
看過一個比較犀利的觀點:帶年紀太小的孩子去旅游,本質上是家長的自嗨式消費。
雖然對這句話我并不是完全贊同。
因為從為人母的角度出發,不能排除帶娃旅游主要是為了自己散心(尤其是對于那些有了孩子后就被困在養育中的媽媽們,“旅游”可能是她們唯一獲得喘息的機會)。
大多數媽媽們帶娃出游的初心都是好的,比如:
只是想讓孩子見見世面,看看不一樣的生活;
想趁孩子上學前有時間好好放飛下;
因為客觀原因,必須帶著孩子兩地奔波。
雖然被時間、經驗、精力、經濟等客觀原因所限制,很多時候我們沒有更好的選擇。
但還是想對和我一樣的媽媽們說:
孩子太小,不是不能去旅游,而是當消耗和意外大于收獲時,旅游的意義就不復存在。
首先從兒童發展心理學角度來看,帶年齡過小的孩子出游,會有這幾個局限:
孩子的記憶系統并未發展成熟
很多媽媽們應該都遇到過類似的情況:
對于年齡太小的孩子,去過的博物館,沒有家門口的滑滑梯好玩;遠方的自然奇觀,沒有昨天晚上下雨后,留下的那個水坑更吸引他們……
就像我女兒長大后,每天都念叨自己沒見過大海,直到我拿出照片,她才不好意思地說自己都忘了。
哈佛兒童發展中心曾在研究后指出,5歲前孩子的情景記憶保存期,基本在6個月之內。
不是不建議帶太小的孩子去旅游,而是對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這個,旅游的主要目的,不應該是“見世面”。
孩子認知能力的局限性
寫到這里就不得不分享一個來自閨蜜的吐槽。
閨蜜是我眼中的小富婆,自她女兒出生后,就過起了“行蹤不定”的生活。
不是在國外到處飛,就是在國內飽覽祖國的大好河山。
可每次見面她都在吐槽:
“我帶她去感受意大利的唯美浪漫,風景優美,意大利帥哥在我面前晃呀晃呀,看得我眼花,她卻非拽著我念叨著要回酒店吃冰激凌。
“去敦煌,我沉迷在黃河落日圓的震撼中,想象自己是千年前的沙漠公主,她倒好,一屁股蹲下去,玩沙子玩到天黑……”
果然,天下老母親的經歷都差不多。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根據兒童認知發展理論來看,認知受限和開始表現出自我中心思維這兩點特性,導致6歲前的孩子,和父母對旅游的理解不一樣,關注點也不一樣。
生理需求強于旅行需求
如果你也帶孩子出門旅行過,可能會和我有同樣的感受:
你想著讓他該休息時好好休息,玩的時候就能有充足的精力。
可孩子是上車不睡覺,下車不入廁,到了景點你要拍照,他們“唉,就不不配合你”。
有時候當父母的,真的被氣到要死,還拿他們沒辦法。
但這還真不能乖孩子。
根據研究表明,孩子在陌生環境下,睡眠障礙的發生率會增加300%。
不是孩子不按照我們的規劃,是孩子壓根睡不著!
而且陌生環境還會讓幼兒的生病概率也會大大提升。
再從父母體驗角度來看,帶娃旅行勞累度=(行李量×路程)÷ 孩子配合度。
體力的消耗,加上出外的隱形經濟陷阱(比如親子溢價等),還有社交壓力(比如父母想要曬照,但孩子不愿意配合)等等。
這些都會導致親子旅游幸福感的下降。
03.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孩者的樂在這里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曾說:“玩,是孩子認識世界、開發學習能力的工具,玩在本質上是一種智力活動。”
花了很多錢,很多精力帶孩子去玩的地方,有可能很難投娃所好。
但其實能讓孩子玩出樂趣,玩會知識的,反而可能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和金錢。
1、3歲前的孩子,這樣“遛娃”更實用
相比4-5歲的孩子,0-3歲的孩子更需要的不是去哪里,而是玩什么。
這里推薦幾種我在女兒3歲前,帶她“旅游”的方式,供大家參考。
萬物皆可玩:
比如家里的各種小物件,各種舊物翻新、廢物利用……
陪女兒用積木設計度假海灘
和女兒一起壘能讓她鉆進去的窩
家里的廢紙箱,是她的小天地
家門口,亦能“見天地”:
比如跳跳小水坑,在小區花園里收集葉子,找找樹下面的螞蟻窩,看看秋天掉下的落葉,被風吹出各種各樣的形狀……
流浪的小狗呀,想給你一個家
家門口工地的挖掘機,成了女兒了解建筑職業的契機
附近的一家餐館,是她那段時間的必打卡地
愛運動的孩子,運氣不會差:
給孩子最好的營養,莫過于體育運動,扭扭車、滑板車、平衡車、丟一會球、跑來跑去……
既鍛煉了身體,也可以讓孩子多參加社交。
而且體育運動可以從增強力量感的正反饋中,讓孩子從身體方面獲得自信。
笑笑的愛哭鬼,因為籃球變得無比自信
每次去體能課,都會被拍出表情包
現實版的“喪尸來襲”
各種社區、圖書館、博物館、展覽、演出活動:
這些場所的公眾號上,經常會發布一些免費活動,帶著孩子去參加,離得又近,玩的內容也很符合他們的年齡段。
而且孩子們可以一起玩,大人可以一起吐吐槽,交流下養娃經驗。
社區的各種活動,成了我當初遛娃的首選
每周一去的圖書館,讓女兒愛上了自主閱讀
商場的蝴蝶展,為女兒種下了“植物學家”的夢想種子
把娃丟給大自然:
你有沒有發現?最好的帶娃玩,就是讓他自己去發現樂趣。
一些公園等戶外場所,孩子不僅可以放開了玩,還能從自然中去了解生活。
在植物園里,女兒把自己“偽裝”成了一棵樹
女兒最羨慕的人是宇航員,因為她小時候總想讓我用風箏把她飛上天
在公園的花雨眾,女兒學會了“花落知多少”
只要肯發現,生活處處皆可玩。
我們盡管讓孩子看,把感悟留給他自己。
2、3-5歲,為“見世界”做好“游前準備”
一般情況下,孩子過了3歲,記憶、注意廣度和符號思維開始快速發展,直覺思維也開始出現。
這個時間段,可以提前為以后的“見世界”做過渡。
比如:
旅游觀的準備——提前選一些關于旅游的繪本,讓孩子去了解旅游,同時也可以初步篩選孩子的旅游喜好;
自理能力的準備——在家或短途出行,可以讓孩子自己參與一些行李打包,或收納整理的事務,提前把孩子培養成合格的“旅游娃”;
旅游經驗的準備——可以通過一些近處的周末游、一日游,多鍛煉、多適應,為以后的長途旅行打基礎。
3、凡事無絕對,說走也可走
如果你有神仙隊友、神仙娃,而且你的旅游目的,是為了散心或者其他,那么0-5歲的孩子也可以出游,但要做足準備。
比如:
帶齊藥品和其他用品,做好預防和備選;
出發前做足攻略,尤其是當地季節、氣候、環境,注意旅行安全;
降低大人的旅游期待,設計更符合孩子的旅游計劃;
做好孩子的情緒疏導,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引導他們接納旅行的“不完美”。
最后還想說,6歲只是個大致的年齡,不是絕對,具體還要根據自家孩子的實際身心發育情況決定是否出游和如何出游。
說到底,帶娃出游,最好的收獲,不是旅游本身。
而是來自父母高質量的陪伴,出行增長了豐富的見識,和有了和現在不同的真實體驗……
育兒不慌張,阿呆爸來幫忙,伴你和孩子一起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