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才芳于一九九二年因病去世于北京。華國鋒獲悉詹才芳將軍逝世,深感悲痛,親自題寫了一副挽聯:“德高望重,千古流芳”。
退休之后,華國鋒的生活變得十分低調,幾乎不出現在公開場合,也不參與任何活動,他寧愿在家和家人呆在一起,種點葡萄,練練書法。
詹才芳是怎樣一個人呢?他與華國鋒究竟是怎樣的關系,以至于極少出現在公眾視野中的華國鋒,會為他題字?
出身貧寒
詹才芳一九○七年生于湖北省,家境貧寒。
詹才芳一家子人很多,除了他和父母之外,就只有兩個兄弟,兩個姐姐,一個孿生弟弟。
詹才芳那微薄的工資,養活了這么大的一家人,可以說,他的童年是非常艱難的。
更糟糕的是詹才芳母親的身體本來就不好,而且家庭條件也不好,也沒有什么額外的經濟來源去給媽媽治病。
所以,他媽媽的病就這么拖了下來,但是沒過多久,詹才芳的媽媽就得了重病,再也沒有辦法給她治病了,她也因此病逝了。
然而,痛苦并沒有終結,這只是一個開端。
詹才芳的母親離開以后,他的父親和妹妹,則是在食用了一種有毒的野菜后,也是先后死亡。
詹才芳那時只有12歲,他和他的大哥和四弟一起生活。
一家人很多。他們三個人都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好在結了婚的姐姐也不忍心看著幾個兄弟如此辛苦,便把詹才芳帶到了自己家里。
這是詹才芳兒時少有的快樂時光,也為詹才芳日后的成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姐姐雖已嫁人,但她的姐夫卻是個博學多才的書生,不但答應了姐姐帶著詹才芳一起住,還教會了詹才芳認字。
平日里,他對詹才芳就像是自己的親弟弟一樣,很是和善。
詹才芳很清楚姐姐和姐夫的經濟狀況,男人要有遠大的抱負,詹才芳相信自己一定能闖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
對于他出去見識見識,她的姐姐和姐夫當然是大力支持的。
這位姐夫向自己的舅舅董必武介紹了詹才芳,想讓董必武幫助詹才芳找個工作。
董必武向詹才芳介紹了他創建的武漢中學。
詹才芳就是在這兒當了一名教工,既能賺錢,又能學習知識,一舉兩得。
董必武通過與詹才芳的交往和交往,感到詹才芳非凡的勇氣和勇氣,同時也對詹才芳的悲劇經歷有了一定的認識。
董必武覺得這小子很有出息,最好把他留在我黨里。
因此,董必武為詹才芳開辟了一條通向革命道路的道路。后來的事情也證明,董必武的判斷是正確的。
在1925年春天,武漢中學的董必武被調走,從事黨的統一戰線工作。他不僅按時回來上課,而且經常和學生進行談心談話。
在這段時間里,他又讓機靈的詹才芳跟著他,到其他學校和工廠去講學和宣傳,實際上卻把詹才芳安排在了“保衛工作”和“交通工作”。
然后,他讓詹才芳籌備一家研究機構。
一天夜里,董必武召集詹才芳和其他一些黃氏籍的黨團員到自己的房間,準備召開一次密會,
要求他們回到自己的故鄉黃安縣,到當地的農民中間去,進行革命、動員、擴大教育,以增加“黃安縣工作小組”的實力。
詹才芳信心十足地歸鄉,董必武親手將他送至長江之畔,看著他離去的背影。
詹才芳返回黃安后,又同王健、王秀松等人在自己的故鄉高橋河,王興六,詹家寺,帥家畈開辦了農民夜校,人當上了老師,以及擔任了校長。
在董必武的指導下,他們借著開辦學校的名義,暗中組建了農會、農民自衛軍,宣傳俄國十月革命,剪發,放足,打倒土豪劣紳,把土地分給農民。
投身革命
1925年六月,董必武從武漢返回黃安縣主持工作,并在高橋地區與王健舉行的黨團會議上進行了一次談話。
董必武聽取了詹才芳他們的報告,說道:“這種以教學為幌子的做法,是非常好的,不僅把群眾組織起來,而且還教育了他們。
要把學生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社會上站穩腳跟。”
他還特意對詹才芳說道:“才芳,你這個農民的兒子,從小沒讀過什么書,現在卻當上了老師,當了校長。變化真大啊!”
詹才芳聽了,由衷地說道:“多虧了您的教導,我才能有所提高。如果不是你帶著我走上了革命之路,我現在還只是一個普通的小長工。您放心,我們會努力的。”
一九二六年冬天,高橋區農會建立,并在此期間組建了區內的農民自衛軍,詹才芳任隊長,從此他和槍桿子有了深厚的感情。
詹才芳在董必武的指導下,成功地邁出了自己的革命之路,
因此,他一直把董必武看作是自己的“最崇拜的老師”。
詹才芳于一九二七年三月十八日成為中國中共黨員,在他的革命道路上,他踏上了一條重要的道路。
汪精衛在這一年七月發動了“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大革命以失敗告終,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武裝起義是不可避免的。
一九二九年秋季,鄂豫邊陲見證了王樹聲與詹才芳共同指揮的一次壯闊起義。
在九月的一個清爽早晨,他們帶領一群勇士,手持土銃、獵槍、鋒利的大刀、堅韌的長矛以及魚叉,
于大別山南坡展開了一場震撼人心的秋收起義,此役在民間被譽為“九月暴動”。
詹才芳參加了革命,既有勇氣,又有正義感,他還挽救了陳錫聯和譚知耕等多位同志的性命。
1931年,時任警衛排長的陳錫聯被誤會被捕,詹才芳得到這一消息后,立即去了保衛局,并向他們承諾:
“我從小就認識這個人!小時候家里有多窮啊!他這么多年來都在我身邊做保衛工作,怎么可能是那種人?”
由于詹才芳的強烈要求,陳錫聯終于獲救。
而譚知耕的事情,則是在1933年,譚知耕十五歲的時候,和他的小隊長和士兵們一起偷了一只野雞,然后就被關進了監獄,等待著被處決。
詹才芳得到消息后,馬上跑去監獄把譚知耕找了出來,一把抓住譚知耕的手,說道:“你快點過來,我是政委,你來做我的警務員!”
詹才芳冒險將譚知耕從監獄里救了出來,
在解放戰爭時期,羅榮桓對這件事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直
到此時,羅榮桓才知道,這幾個人都是詹才芳救的,而那些被他拼死所救的人,
后來都成為了赫赫有名的開國將軍,這或許就是命運的安排。
一九三六年,詹才芳所在的紅四方面軍與中央紅軍(也就是紅一軍團)在懋功會師,取得了勝利。詹才芳那時也是很開心的,心想,紅軍的兩只拳頭總算握在了一塊,北上的抗戰就在眼前了。
四方面軍的戰士們以熱烈的掌聲迎接了紅軍,他們自己編了許多草鞋,還親手編了一套毛衣,一件毛背心,一雙毛襪。
詹才芳還親自縫制了三雙非常結實的草鞋,光是紅三團的頭一次,就捐贈了五百套衣物,草鞋一千四百雙,襪子五百雙,毛毯一百條。
此后,紅四方面軍舉行了一次大聚會,毛澤東親授一枚金質紅星勛章給第徐向前,并對他的部隊大加贊賞。
但是,張國燾不久就公布了南下的方案,中央派他去做紅軍的總政委,但是張國燾到現在還不情愿地北上。
右路部隊到達毛爾蓋以后,張國燾向中央發了一封電報,請求右翼部隊向南進軍。
中共中央在哈達鋪等候七日,其間曾不厭其煩地做工作,而張國燾卻無動于衷,終于率領部隊南下。
四方面軍在南下以后,又取得了幾次勝利,但是,人人都明白,這種局面不能繼續下去。
由于四川是軍閥勢力集中之地,敵軍幾十萬人在這里打來打去,兵力、糧食、被褥等各種問題,都十分棘手。
另一方面,中央紅軍到了陜北以后,迅速地擴大了。
一天,詹才芳把心中的疑問告訴徐向前,他說大家都看到了,張國燾這個方案不能繼續搞下去。
周純全(開國將軍)也說:“再這么下去,我們就要陷入絕境,不管怎么樣,必須把張國燾引回來,不然就是一個極大的威脅。”
朱德,劉伯承,徐向前,以及其他一些領導人,都在那里進行了主動的工作。
一方面,軍隊里的同志對于張國燾特別有意見,例如,開國上將陳伯鈞,就曾親自去找張國燾,表示了自己的意見。
“百丈之役”之敗,使我軍損失了將近一萬人,張國燾的“南下”政策,激起了全軍上下的反對,在共產國際的催促下,張國燾終于答應了北進,建立西北抗日根據地。
抗日戰爭勝利后,晉察冀中央局作出了由詹才芳率領詹才芳縱隊的指示,并將冀東軍區劃歸東北。
逝世
一九四七年,詹才芳任東北民主聯軍第九縱隊司令,先后領導楊家杖子、朝陽兩場戰斗,
隨后又參加遼沈戰役、平津戰役(遼沈戰役,九縱圍攻范漢杰司令部,活捉范漢杰及其妻子)。
平津戰役之后,詹才芳帶領第九縱四十六軍,先后收復任丘,獻縣,武邑,南宮,威縣,蘭封,信陽,共63個城鎮,任湖南軍區副司令,中南軍區公安軍司令。
因為詹才芳一直兼任過副兵團級的職務,所以在1955年的授勛儀式上,他沒有被授予“開國上將”。而他的老部下,比如許世友,陳錫聯等人,也都是開國上將。
但詹才芳在四方面軍中的地位,卻絲毫未減,從四方面軍出來的將領,談起詹才芳都是十分敬重的,徐向前也叫他一聲“老戰友”。
1955年,詹才芳晉升為中將,對此,他無怨無悔!但詹才芳的幾個舊下屬卻是為他打抱不平,
一位以前的下屬來拜訪詹才芳,曾經說過:“老政委,你這一次的評定,損失太大了。以你的資歷,給你一個上將軍銜都不為過啊!”
詹才芳聽完之后,說道:“你們這些人,不就是因為胸口上的牌子嗎,才開始革命的嗎?我不這么認為。照你這么說,那些在革命中犧牲的人,豈不是更吃虧?為了革命,我受點委屈也是應該的。”
聽完詹才芳的解釋,那人也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連忙道歉道:“還是你想得周到,以后我一定要像您一樣。”
想來許多人都聽說過許世友的脾氣,特別是他剛入伍的時候。
比如,在軍隊中,嚴禁飲酒,但他自己,卻是個酒鬼,這讓很多戰友都很不服氣,甚至有不少人提議,要驅逐他于軍隊。
盡管許世友面對著巨大的指責,但他的上級詹才芳還是挺身而出。
他愛才如命,舍不得許世友這樣的將軍,所以給他開了個小灶,讓他喝點酒。
后來,許世友愈打愈勇,在軍隊中的職位也水漲船高,詹才芳的眼光才被世人所認識。
建國以后,許世友的脾氣還是一如既往的火暴,但是對詹才芳卻是非常尊敬的。
就連去北京參加會議,也要讓他住在自己的房間里,不然就會睡不踏實,這份特殊的友誼,在軍隊里也是流傳甚廣。
但詹才芳對許世友的知遇之恩,卻遠遠比不上他對尤太忠的救命之恩。
尤太忠在紅軍長征時,還是一名默默無聞的士兵,因為缺衣少食,又受了風寒,暈倒在草原上。
正巧,詹才芳路過,那時紅軍的給養已是極度匱乏,詹才芳只得把自己剩下的糧食分給他,叫他抓著馬尾,非要他爬過去不可。
尤太忠也正是在詹才芳的幫助、鼓舞下,始終不放棄生的希望,終于成功地走完了艱苦的長征路程。
詹才芳像很多人一樣,有一種非常強烈的“鄉戀”。從家鄉來的賓客,詹才芳總是以最好的招待他們。離開時,他還戴了些好衣裳、帽子。
一天,詹才芳的兒子回家,看見一個男人扛著他父親的雙筒鳥槍從屋里出來。詹才芳最喜愛的就是這把散彈槍,他的兒子也非常喜愛,幾次想要,都被她拒絕了。
看著客人離開,兒子奇怪的問道:“為什麼只給他,而不是我?”
詹才芳說道:“家鄉生活艱苦,他們也挺辛苦的,把獵槍拿回去,讓他們出去狩獵,也能填飽肚子。”聽了老爸的話,他也明白了,對老爸的愛國情懷,更是佩服不已。
詹才芳將軍于一九九○年入住北京301醫院,于一九九○年入住十一層十八號病房。
期間,徐向前,李先念,洪學智,秦基偉,陳錫聯,陳再道等都到這里來了。徐向前元帥以“老戰友”相稱,李先念以“老班長”相稱,而陳錫聯,陳再道,秦基偉,都以“老領導”相稱。
從這些將領的稱謂中,我們可以知道,詹才芳在紅四方面軍里的地位是很高的,是常人所不能比擬的。“德高望重”二字,倒也不是沒有道理。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日,八十五歲的詹才芳將軍,在北京病逝。
華國鋒獲悉詹才芳將軍去世后,深感悲痛,親筆為詹才芳先生題寫挽聯,以表對其深切的感謝與緬懷。挽聯上寫道:
“悼念才芳同志:
德高望重,千古流芳
華國鋒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四日”
結束語
縱觀詹才芳的軍旅生涯,青年時代的歷練造就了他堅韌的個性,董必武為他指明了前進的道路,在沙場廝殺中鍛煉出了他的領導才能。
而且,他知人善任,對下屬的愛護,更是讓他得到了一輩子的尊敬。
這也是為什么詹才芳雖然死了這么多年,但他提拔的下屬,培養人才的故事還在中華大地上流傳著,他的精神也會永遠長存。
參考資料:
黨史博采——一代戰將詹才芳 作者:蘇振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