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DN 編者按】在競爭激烈的軟件市場,許多初創項目往往需要大量資金與龐大團隊才能起步。但本文的故事卻打破常規:一名失業程序員在困境中抓住機遇,僅用 3 周時間,便開發出直擊用戶痛點的產品,僅以 2 人核心團隊便實現了年收入 25 萬美元(約人民幣 182 萬元)的亮眼成績。
原文鏈接:https://habr.com/en/articles/905812/
作者 | Ilia 翻譯 | 鄭麗媛
出品 | CSDN(ID:CSDNnews)
大家好,我叫 Ilia,是一款名為 Perfect Wiki 的 SaaS 產品的創始人。它是一個內嵌于 Microsoft Teams 的企業內部知識庫工具,主打一個“簡單好用、無需跳轉”的理念,專注于解決 Teams 自帶的 Wiki 的種種不便問題。
過去五年,我用非常精簡的團隊,在沒有融資、沒有“天使輪”、沒有“A 輪”、也沒有 20+ 人開發團隊的情況下,把這個項目做到了一年 25 萬美元(約人民幣 182 萬元)的穩定收入。
這篇文章,我想分享從最初想法的誕生,到第一個客戶的獲取,以及過程中犯過的錯誤和走過的彎路。希望能為那些同樣希望靠自己打造產品的開發者、創業者們帶來啟發。
起點:一個失業程序員的反思
2020 年 5 月,我失業了。當時我正在思考該啟動什么新項目,或者把精力投向哪一個方向 —— 但疫情的爆發徹底改變了市場形態:大量企業轉向遠程辦公,視頻會議工具需求激增,幾乎每家公司都想做自己的 Zoom。
這讓我意識到一個規律:在淘金熱中,最賺錢的不是淘金者,而是賣鏟子的人。
Zoom 在疫情期間火爆異常。一開始我想“蹭一波熱點”,做了一個小工具 —— 翻譯器插件,并把它發布在 Zoom 應用市場上。但我很快發現:沒人關心 Zoom 的插件,大家只關注 Zoom 本身,其應用市場幾乎沒有流量。
那次項目失敗之后,我轉向了 Plan B —— 把這個翻譯器搬到微軟 Teams 應用市場上。果然,Teams 的插件市場活躍得多:用戶數量多、評分和下載量也高,整個平臺都很有生命力。我的直覺果然沒錯:插件上線沒幾天,就有了第一個付費訂閱用戶。但我很快意識到,這個翻譯器功能太單一,沒有成長空間,而且微軟隨時都有可能推出自己的內置功能來輕松替代我。
就在那時,我決定更深入地分析微軟 Teams 用戶還面臨哪些其他問題,以及我可以為他們提供什么樣的服務。畢竟市場在那兒,用戶也在那兒,我只需要找對一個“切中痛點”的產品方向即可。我開始在各種論壇、評論區、社群中挖掘用戶反饋,結果發現了一個共同槽點:Teams 內置的 Wiki 太難用了!許多用戶都反映它“卡頓、編輯不方便、功能缺乏”。
于是我萌生了一個清晰的念頭:“我要做一個真正好用的知識庫產品,就內嵌在 Microsoft Teams 里。”這個工具必須夠快、夠簡潔,而且面向的是普通用戶 —— 不需要技術背景,像用 Word 一樣簡單。
上線幾天,就迎來了第一位付費用戶
我只花了三周時間,就做出了產品的第一個版本。它支持頁面創建、編輯,并且具備一個極為關鍵的功能:全文搜索,這正是 Teams 內置 Wiki 所欠缺的重要功能之一。
在開發上,我使用了自己非常熟悉的技術和工具:后端使用 Node.js + Express,前端使用 React。
在微軟 Teams 應用市場上發布 Perfect Wiki 幾天后,我就迎來了第一個付費用戶。這印證了我的判斷:真的有很多人在 Teams 里主動搜索“wiki”關鍵詞,希望找到比官方內置工具更好用的替代品。
由于當時還沒出現競品,我的 Perfect Wiki 在關鍵詞搜索結果中一直排名第一 —— 等于是“0 成本獲取用戶”的超級流量入口。我這才意識到,我找到了一個真正的市場缺口,而且可以靠解決這個問題來賺錢。
如今已有 500+ 家公司在使用 Perfect Wiki
到目前為止,全球有超過 500 家公司在使用 Perfect Wiki,主要市場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和德國。
過去五年間,這款產品持續迭代,功能逐步豐富,現在年收入穩定在 25 萬美元左右。當然,這條路并不總是順風順水,我也經歷過增長停滯、方向迷失的階段,因此不得不調整路線、優化產品、挖掘新需求。
在 2024 年,微軟甚至在微軟 Build 開發者大會上重點展示了 Perfect Wiki,稱這款產品是 Teams 平臺中“評價最高、實用性最強”的應用之一 —— 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什么人們會選擇我們?
許多客戶都是在嘗試過微軟自帶的 Wiki 后主動找上門來的,他們對它的共同評價是:“太難用了。”與之相反,Perfect Wiki 則堅持“簡單至上”的理念:只保留真正有用的核心功能,不搞復雜化,同時所有操作都在 Teams 內完成。
緊密集成是我們的關鍵優勢。不同于 Notion、Confluence 等工具需要跳轉網頁或開新窗口,Perfect Wiki 就嵌在 Teams 內部,用戶在哪協作就在哪編輯知識庫,不會增加額外負擔,使用體驗極其自然。
據悉,微軟也曾嘗試過用 Viva、Loop 等產品來改善知識庫體驗,但這些工具太笨重、太難理解。Perfect Wiki 則是從一開始就圍繞 Teams 而設計,這也是我們能快速贏得用戶的最大原因。
團隊只有兩個人
沒錯,目前 Perfect Wiki 的核心團隊就只有我和一位同事:我負責產品與開發,他負責客戶支持。雖然人少,但我們的推進效率很高,能快速上線新功能、積極與客戶溝通、反復驗證想法,同時保證服務穩定運行。
除了部分營銷、內容寫作會外包外,所有產品與代碼相關的工作都由我們自己完成。
如何理解用戶真正的需求?
一切都從“溝通”開始。我們有一個內部應用聊天窗口 —— 用戶可以隨時留言、提建議、報 bug。我們還會做 demo 演示、討論使用場景,并每個季度主動聯系一些忠實用戶收集新功能建議。
我們不會“想當然”地開發新功能,Perfect Wiki 中的每一項新功能都必須是用戶真正要求和需要的。比如,我起初不確定 “在頁面內搜索” 這個功能是否有必要。但后來收到很多用戶反饋說文檔太長,Teams 里的 Ctrl+F 搜索沒反應,我才意識到:哦,原來這個功能是“剛需”。
又比如:有用戶建議我們開發一個“每周更新摘要”,用于自動推送新文檔或知識庫變動。這個提議立刻引發了其他客戶的共鳴,最終我們讓它變成了常規功能。我們就是這樣改進產品的 —— 不是靠簡單的猜測,而是與我們的用戶合作。
而且,我們自己確實也在用 Perfect Wiki,這有助于我們發現需要改進和發展的地方。我們用 Perfect Wiki 管理所有的內部知識文檔、開發計劃、任務分配,連我們的公共幫助中心也是用 Perfect Wiki 搭建的。所以說,我們自己就是“重度用戶”,更能第一時間發現問題,快速修復。
每次我看競品的客服系統頁面,都發現他們居然用的是 Intercom、Zendesk 等第三方工具。我就很納悶:如果你自家的產品那么好用,為什么自己不用?對我來說,這是一條“黃金法則”:如果你自己都不想用自家產品,那它就一定不夠好。
成本極低,收入可觀
目前,我每月的收入大約是 2.5 萬美元,支出結構如下:
Google Cloud:500–1000 美元
Algolia(搜索服務):400–500 美元
其他 SaaS 工具:不到 350 美元
外包人員:不到 500 美元
其余部分就是純利潤。
五年經驗總結
最重要的一個經驗是:不要害怕做小眾產品。找到一個真實痛點并徹底解決它,比什么都重要。我學到的第二個經驗是:簡單就是力量。產品越簡潔、越易懂,就越容易推廣與維護。對小團隊來說,簡單不是選擇,而是必需 —— 它可以避免你陷入“功能炸彈”、技術債和用戶抱怨的泥潭。
說實話,我原本沒有太大的野心,只想每年能穩定地掙個 7–8 萬美元,能養活自己就行了。現在的成績已經遠超預期,一切純靠產品口碑和用戶需求的自然增長。
沒有融資、沒有辦公室、沒有花哨的頭銜——只有一個不斷被打磨、越來越好用的產品。
接下來會怎樣?
如今,Perfect Wiki 不再只是一個 Microsoft Teams 插件,它還支持 Slack、ChatGPT,甚至可以作為網站嵌入式聊天機器人使用。你還可以用它為客戶搭建完整的“幫助中心”門戶 —— 我們的幫助中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我們正在不斷添加新的集成功能,改進搜索功能,其中最重要的是 —— 我們始終在傾聽用戶的意見。所以,好戲還在后頭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